射频学习首先就是要弄清楚射频电路在干什么,射频设计的目标是什么,对信号有什么影响。
基带信号不能传输,射频电路的核心任务是讲基带信号调制到高频(通常300kHz ~ 300GHz)下,实现电磁能量的有效传输、处理和控制,具体括:
1. 信号生成与调制
设计:振荡器(VCO)、频率合成器(PLL)、调制器(QAM/PSK调制)。
目标:产生纯净、稳定、可调的高频载波,并将信息(音频、数据)加载到载波上。
2. 信号放大
设计:信号为了传输源需要将信号放大,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
目标:在接收端微弱号不失真放大(LNA);在发射端将信号提升至足够功率(PA),克服路径损耗。
3. 信号选择与滤波
设计:带通/带阻/低通/高通滤波器(LC/SAW/BAW/微带滤波器)、双工器/多工器。
目标:选择所需频带信号(信道选择),抑制带外干扰、噪声及镜像频率。
4. 信号传输与阻抗匹配
设计:传输线(微带线/带状线/同轴线)、阻抗变换网络(Smith圆图应用)、巴伦。
目标:最小化反射损耗,确保射频能量高效、无失真地从源传输到负载(如天线)。
5. 频率变换
设计:混频器(上变频/下变频)。
目标:将信号从一个频率搬移到另一个频率(如接收机的下变频到中频,发射机的上变频到射频)。
6. 电磁辐射与接收
设计:天线(单极子/偶极子/贴片/阵列等)、馈电网络。
目标:将电路中的导行波转换为自由空间电磁波(发射),或将空间电磁波高效转换为导行波(接收)。
从上述可以看出,射频的本质就是将信号调制到高频实现远距离传输,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了调制、放大、滤波、解调等技术。最终就是为了在接收端将发射端的信号还原。
在这个过程中每引入一个器件,都会对信号产生影响。
射频电路的失真会对信号产生复杂影响:
1. 线性失真(频率选择性失真)
幅度失真:电路对不同频率分量增益不一致(滤波器不平坦度、放大器频响波动)。
相位失真:不同频率分量通过电路时经历不同时间延迟(群时延波动),导致信号波形畸变(尤其影响宽带数字信号)。
2. 非线性失真
谐波失真:产生输入信号的整数倍频率成分(2fo, 3fo...),占用频谱,可能干扰其他信道。
互调失真:多个频率信号相互作用产生新频率(如2f1-f2, f1+f2等),产生带内干扰(尤其影响多载波系统)。
增益压缩:大信号输入时放大器增益降低(AM-AM失真)。
相位偏移:信号幅度变化导致相位变化(AM-PM失真),影响调制精度。
频谱再生:导致信号占用带宽展宽(ACPR/ACLR恶化),干扰邻道。
3. 噪声
热噪声:导体中电子热运动产生,与带宽、温度、电阻相关(kTBF),限制灵敏度。
闪烁噪声:低频噪声(1/f噪声),影响近载波相位噪声。
相位噪声:振荡器输出信号相位随机起伏,导致频谱“裙边”,降低接收机选择性,增加误码率。
4. 干扰与串扰
电磁干扰:外部信号耦合进入电路。
串扰:电路内部不同部分间的耦合(容性/感性/辐射),导致信号泄漏、噪声增加。
射频电路设计是在高频条件下(电路尺寸与波长可比),通过操控电磁场传播、抑制寄生效应与非线性失真,实现信号的高效传输与处理。其核心挑战在于平衡理论模型与物理实现的非理想性,确保信号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持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