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硫化锂作为固态电池关键原料的重要性被强调,新工艺如液相法和CVD工艺展现出应用潜力,推动行业发展。华盛锂电等公司在雾化性能技术上的进步,对行业格局产生影响。安克创新充电宝召回事件凸显了电池安全性问题,促使行业重视材料与工艺优化。小米汽车的预期发布与神行麒麟电池应用,展示了技术创新对市场的影响。宁德时代面对供应链管理挑战,锂电材料公司市占率与利润率的提升,反映了行业竞争态势。硅碳负极和固态电池技术的创新,预示着未来锂电池技术的重大变革。德福科技、三孚新科等公司在固态电池和硅碳负极领域的技术先锋地位,凸显了技术创新对锂电行业发展的关键推动作用。
硫化锂是固态电池中至关重要的原材料,也是电解质的重要前驱体。在这一领域,有几个新工艺值得关注,比如液相法和CVD工艺,其中华盛锂电电子材料通过其雾化性能的技术突破对行业格局产生了影响。
6月底发生的两个重要事件及其对锂电池行业的影响是什么?新技术体系下的硅碳负极需求量有何预期?
6月底有两个关键事件:一是安克创新的充电宝召回事件,这可能会影响未来硅碳负极和锂电池新技术的应用变化;二是小米汽车预期发布,神行麒麟电池将在此供应链上得到应用。在去年,小米汽车已经绕过了宁德时代的材料选型方案并与富临精工签署了定点协议,这一合作在后续影响了宁德时代的供应链管理。年初预估,基于硅碳负极的基础材料体系,在消费电子和动力领域的需求量有望接近十个G瓦时。年初以来,随着规范扶持和技术突破,这一需求量实现了较大突破,尤其是在消费电子领域,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如单币价格上涨、俄罗斯奥克塞尔估值飙升等。
安克创新召回充电宝事件背后反映了什么行业问题?在当前创新周期中,重点关注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安克创新召回充电宝事件反映出其电芯供应商——美国公司安普瑞斯在国内代工厂出现了安全性事故。这暴露出在锂电池制造过程中,除了隔膜外,负极材料如硅碳负极也可能因工艺激进(如纳米线工艺)而出现膨胀等安全事故,如何更好地与其他材料配套成为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创新周期中,重点关注的是硅碳负极、锂金属及其配套集流体,以及负极材料和集流体的升级。此外,还包括磷酸铁锂、导电剂、碳单品炭煤管等汇总分析。欢迎查阅之前的电话会议和解读。
在安克创新宣布供应商切换后,国内的电芯供应商和材料设备解决方案供应商借此机会加深与李薇等国内供应商的合作,并推动国内电芯供应商及相应材料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应用。例如,vivo和荣耀的新产品使用了与充电宝相同的电芯,带动了国产厂商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品爆款周期。
今年是真正意义上的硅碳负极应用元年,目前在消费电子领域已规模化应用,并且年初宁德时代在动力领域,特别是高端宝马项目和半固态电池量产方面将进一步提升硅碳负极的出货量及市场估值体系。目前,民间企业如天目先导、兰溪之德对该领域的预期仍在升温。
杉杉股份,尤其是其子公司杉杉科技,在负极材料和规范负极的开发上与ATL有着深度合作。目前,杉杉股份是ATL最大的负极材料供应商,通过两年前的市场份额提升,取代了国内另一家上市公司的份额,占据了快充及硅碳等供电卡位。三年前,ATl战略入股杉杉股份旗下的负极材料子公司,并在份额上成为了ATL的第一大供应商客户。杉杉股份自三年前就开始致力于硅碳负极的开发,并在去年实现了规模化突破,出货量达到4000到5000吨,今年的目标进一步提升至5000吨至6000吨。
杉杉股份凭借其对三代硅氧路线的积累,客户应用开始明显爆发,尤其在今年基于第四代CVD工艺的硅碳产品开始大批量导入客户,并与ATL为代表的国产客户以及海外如ESK等软包电池龙头企业进行大面积的开发推广,甚至部分项目签署了独家开发协议。杉杉股份在所有第一财供应商中拥有最全面、最均衡的客户结构,且具有丰富的硅碳负极量产经验,与贝特瑞几乎同一时期完成了硅碳负极的开发,并在今年实现了对原有美国独角兽安普瑞斯方案的替代。
近期,杉杉股份公告了股权司法处理及债务重整的新进度,新的处理架构和股权结构有望在下一阶段得到明确,这将有助于其副材料的良好客户基础和硅碳负极的市场卡位得到市场的充分定价。目前,杉杉股份的市值和估值相比同类资产存在明显低估,随着公司治理改善和高质量资产价值的显现,其估值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未来有望进一步赶超贝特瑞等竞争对手,并在固态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在下一个阶段里,生态电池原理金属的应用将通过导入新建能源产业来实现,特别是在合肥地区。今年年底,部分产品如eVTOL项目将落地,并与合肥为基础的产业配套进行联动,同时新建能源也会在合肥开始二期工程的建设。目前,已有三个核心供应商开始积极储备,以完成年底新建能源的交付目标。这些供应商包括海目星、合成清洁能源和新绑定的机铁科技(做锂金属负极材料),以及嘉元科技(配套清洁能源做集流体)。锂金属在年底也将进入批量生产的突破阶段,尽管未来两年可能仍以硅碳为主流路线,但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的替代品,在市场上将带来重要的变化。其中,生产股份作为A股中最重要的固态负极供应商,以及理金属下一代卡位迭代的供应商机械科技(即富集财务),这些企业的动态值得关注。特别是集流体方面,由于负极材料升级应用带来的更高要求,铜箔厂商的创新能力被严重低估,而德福科技具备添加剂开发能力,其产品已获得宁德时代等大厂的定点和高溢价认可。
在快充体系上,铜箔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附加值上升的机会。例如,结合小米汽车等应用需求,高抗拉强度铜箔成为必要组件,这使得原本围绕设备进口及微米级别的加工过程转变为对添加剂配方能力的考验。德福科技在这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其开发的高抗拉强度铜箔已获得宁德时代的第一大供应商定点,并享有30%的溢价,预示着后续迭代产品的溢价将进一步提高。
在硅碳负极开发上,德福科技作为独家供应商,为ATL等企业提供超高抗拉强度铜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3D处理或巍口雾化处理以增强抗膨胀能力,从而成为不可或缺的创新主导方。而在固态电池开发中,市场上已显现出三种工艺方案,其中德福科技与设备厂商三福新科共同开发的3D图博方案引起了宁德时代的兴趣,该方案通过结构化处理现有铜箔,有望在半固态电池乃至固态电池中实现应用迁移。
固态电池材料体系的变化和升级幅度巨大,这种颠覆式创新所带来的工艺变化甚至超越了传统神行电池的渐进式变化。例如,在单币对多币工艺、负极材料(如灰炭负极替代石墨化)以及制作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截然不同的创新,如浮游法、等离子法替代流化床工艺,3D重播技术的运用等,均属于从0到1的跨越性创新。随着固态电池技术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将孵化出更多的配套供应商,并加速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和硅碳负极开发进程。例如,德福科技、杉杉股份和三孚新科等企业在产业链配套中表现出色,通过新的投资布局抓住市场卡位机会,有望实现更大的订单进展和行业跨越式发展。
不管是手机,还是充电宝,还是无人机,还是evtol,还是说更多场景里面,也会孵化出更多的配套供应商。
固态电池作为未来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因其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上的显著优势,正逐渐成为行业焦点。尽管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其在设备和材料领域的持续进步预示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讨论中强调了干法电极制备、硫化物电解质制备、碟片和等级压工艺,以及封装技术在固态电池生产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干法工艺的主流地位及其对高技术要求的适应。PVD镀膜技术的应用也被认为是提升电池性能和降低成本的关键。建议关注在前中段工艺和材料处理上具有创新技术的公司,如先导、海福星、诺德等。整体而言,固态电池领域展现出持续的关注和投资机会,尤其是在设备和技术创新方面。
我们预计今年固态电池的发展将持续保持高度关注,并以2027年全固态电池装车为锚点,年底之前在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等方面应有较大确定性。随着年底临近,对于固态电池在设备和材料方面的关注度都将提升,进展也将受到更多跟踪。固态电池相较于液态电池在电机制造环节采用了干法工艺,这与传统的液态或半固态湿法工艺不同。此外,针对硫化物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点。由于固态电池没有电解液浸润,需要通过等电压设备将正负极紧密压实在一起以提高固态接触,这也构成了固态电池制造过程中的核心技术需求。
从三个角度梳理固态电池的投资机会:首先沿用半固态体系介绍其中的机会;其次直接切入全固态产线及其最新进展;最后讨论近期炒热的新方向,如金属材料处理和镀膜工艺等方面的创新进展。
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原位固化和高速叠片是两个核心环节。原位固化环节能以较低成本解决界面问题,例如孚能、卫蓝等企业采用的人为固化技术可减少电解液用量并确保穿刺试验安全通过。叠片工艺具有良好的复用性,不仅适用于半固态电池,也能无缝过渡到全固态电池生产,且单机瓦时投资额约为8000万,领先企业如先导和海木星在这一环节表现突出。
目前,在固态电池制造的前端,大部分企业如纳科诺尔、曼恩斯特和宏工科技等在各自的前端电极制备环节基本都能实现国产化。但在中端的等级压环节,由于技术壁垒较高,国产化率还有待提升,该环节仍被外国厂商占据主导地位。
干法电极可以完全替代传统施法同步工艺,因为它能避免溶剂残留对极片良率的影响。从价值量上看,干法电极单设备的投资相较于原有的施法工艺提升了50%以上。
电解质成膜是干法电极工艺的核心环节,膜厚直接影响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内阻。因此,控制电解质膜的厚度对于提升电池性能至关重要。
硫化物工艺因其易氧化特性,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在无氧环境下操作,并通过流延成型技术来生产。目前,明德在硫化物工艺上的进展较快,但整体技术壁垒仍然较高,尤其是无氧环境控制及流延成型技术。
目前,硫化锂在电解质成本中占比高达70%到80%,主要依赖进口。然而,长远来看,如果国产化率能够突破,预计成本可能会降至10到20万美元,相较于目前的价格依然较高。
单机瓦时计算,干法电极在前段的投资占整个全固态投资的约40%,接近1亿人民币;中段投资约为8000万左右;后段由于目前还是中式环节,需求较小。前中段合计接近2亿人民币,相较于传统液态,投资翻一番。中段主要包括叠片等静压、溶液固化和等级压三个环节。叠片是最贵的环节,单机瓦时投资约为4000万;等级压环节目前国产化率偏低,海外厂商表现较好;原位固化环节价值量相对较小,在1500万至2000万区间。
前段的核心技术门槛在于干法电极的成膜技术和硫化物电解质的无氧环境控制;中段则主要是等级压环节,目前该环节的国产化率较低,仍以进口为主,但绿源、海福星和先导等企业在中段也有一定布局。
前段主要分为干法电极、滚压成膜和激光离子束分切三个环节。其中,干法电极投资约3000万到4000万每千瓦时;滚压成膜根据辊子数量(一般6到8个辊子),每个辊子约500万,整体投资大概四五千万;激光和离子束分切环节投资在1000万到2000万区间。
这三家公司都属于整线环节,不涉及后端制作。先导和海目星基本覆盖了从前端到后端的全部环节,而海目星则主要集中在前段的涂布环节,拥有干法电极涂布机,并在激光技术和叠片制作上有自己的技术储备和优势。先导在前端布局了干法电极的涂布机,适用于硫化物和聚合物两个方向;在中段参与了叠片和等级压两个环节,其中等级压作业已经能够实施高效的自动化,并且滚压技术已应用于宁德的生产线。
对于先导而言,后端的化成分容环节虽然重要,但在量产之前可能不是其重点关注的领域,但先导也有相关的化成设备。
海目星与新建能源深度合作,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商业化量产,采用氧化物加锂负极技术、固态电池技术的电子厂商,产品已批量投入使用,并在测试像三星这样的消费电子客户,预计消费级应用将率先受益于固态电池技术。先导的优势在于电极制作,海目星的优势则体现在激光技术、叠片和头部结构上。海目星目前与中国领先的固态电池企业深度捆绑,并在技术和商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在等级压环节,先导和纳克诺尔相对领先;在封装环节,联赢激光、韩星和骄成在超声波焊接技术方面表现较好,因为固态电池封装主要依赖于铝塑膜,而传统焊接模式并不适用。
最后的话可能还跟大家稍微提一下这个后段的封装环节。因为目前来讲的话,这个封装这块的话,也是有一些机会的。封装这个环节目前来讲,是以这个铝塑膜为主的。这个铝塑膜的话实际上是不太适配传统的极耳焊接这种模式的。基本上来讲就是用这个激光或者是超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像联赢激光 海目星还有这个骄成超声,在这块的话还是做的会比较好一点,尤其是骄成。
英联股份通过一种新的工艺将铝金属直接深度镀在铜箔集流体上,形成一层薄膜,这相较于传统的压制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好的接触导电性。这种技术是对现有复合接收器工艺的一个革新。
传统压制工艺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并且接触导电性较差。而采用深度镀膜方式时,铝金属直接附着在铜箔上,表面更光滑,附着性更强,是基于分子间粘合力的自然结合,从而提高了整体性能。
PVD工艺可以应用于多种材料的精密镀膜,未来不仅限于铝或铜,还可以镀制核心材料以抑制铝合金穿透或提升电池性能。原本符合集流体的主要玩家可能会逐步转向这些新方向。
分子镀膜技术可以从分子层面分散应力,抑制电解质生长,同时提高附着力,相较于传统压力方式有显著改进。例如,北方华创鸿田就在研发此类设备。
诺德在其成膜过程中利用提炼技术附着在铜箔上以减少与硫化物的反应。未来在电路环节可能还会有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在原有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例如表面处理,可一次性制成符合要求的产品。
目前主要包括洪田股份提供的深度PVD设备,以及洪田的电镀设备,主要是供给诺德。此外,建议投资者关注目前涨幅较小、尚未被充分挖掘的设备公司,尤其在七月底之前持续关注固态设备及材料验证测试的进展。
我们认为整个固态的话还是难言结束的,可能是中场休息。那么往后看的话,应该还是设备公司还是会有一些机会,包括有些设备公司是建议大家还是优先关注一些低位的,可能还没有被挖掘到的这样一个设备的公司。然后下一步的话,可能再向材料这边去扩散这个是大的观点。往后看的话,这个像七月份的话,实际上还是有些会议,包括可能还会有一些重要的企业的验证和测试的进展。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在这个七月底之前,还是持续关注一下这个固态,尤其是这个固态设备这块的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