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天线阵列系统中的互耦合分析和理解

1天前浏览4



在天线阵列系统中,互耦合通常是指当天线运行时通过附近天线吸引的能量。天线互耦会改变反射系数、输入阻抗和辐射方向图,常常会造成天线系统的性能恶化。

目录



   
  • 多天线的互耦分析    
  • MIMO 相控阵中的耦合效应    
  • 参考文献    
 
 

 



*

As shown below👇

多天线的互耦分析

如下两个方程提出并讨论了互耦分析的经验模型,


其中MCmn表示互耦,第m个和第n个天线之间的空间由dmn定义。

天线数量和控制耦合水平的参数分别由N和α表示。


实际上,隔离水平不仅与阵列拓扑有关,还与阵列天线的激励和其他因素有关。通常在第m个和第n个天线之间应用dB值的S参数(即20log10(|Smn|))进行估计,等效地,它们之间的隔离度为-20log10(| Smn|)。


对隔离机制的详细理解必然与传输/接收模式有关。


从发射和接收模式讨论隔离机制可以很好的了解天线阵列的解耦


A.传输模式下的隔离

上图为典型阵列中的天线'm′'和'n′'。将发射器视为天线'n′,发器“1”产生的能量在区域“2”内辐射到第m个天线“3”上。到达第m个天线的能量部分在区域“4”内重新散射,剩余能量向源“5”的方向移动。第n个天线“6”将吸收再散射能量“4”。这种相互作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迭代的。然而,通常最好选择前几次重复,因为每次重复后重新散射的能量都会急剧减少。一般远场是由再散射场和辐射场的矢量求和得出的。因此,互耦改变了天线的方向图。波“5”被矢量添加到第m个天线的反射波和入射波中。这增强了驻波并改变了第m个天线的输入阻抗。互耦会改变天线的自阻抗和互阻抗。


B.接收模式下的隔离

假设平面波“1”朝向到达第m个天线的阵列传播。它在第m个天线中产生电流。入射波的一部分在接收器内传播为“2”,其余部分在区域“3”内重新散射。一些重新散射的波被传导到第n个天线“4”上,在那里它(矢量地)与入射的平面波“5”相加。因此,通过一个元件的接收波是直接波和来自其他元件的耦合波的矢量和。为了优化接收能量(即最低的再散射能量),必须选择第m个天线的端接阻抗。因此,再散射波“3”通过反射波“5”被抵消。在接收模式下,可以通过在另一个天线被50欧姆负载中断的情况下刺 激天线来评估所考虑的天线性能。




MIMO 相控阵中的耦合效应

与传统传输(阵列天线上的线性相位定律,将波束聚焦在一个方向上)相比,MIMO 传输对阵列来说压力很大,因为相邻元件之间存在随机的相似相位,在某些情况下相邻元件之间存在相反的相位。

具有 N 个元件的天线的阵列天线电路建模。阵列情况的电路建模是单情况的扩展,使用元件之间的互阻抗。


相干MIMO传输的耦合建模

利用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矩阵关系,可以推导出每个天线元件中的电流表达式(天线的辐射场与电流成正比):

天线的S散射参数矩阵,它与阻抗矩阵的关系如下:

最终得到天线阵列中电流的以下表达式




参考文献



   

[1] L. Savy and M. Lesturgie, "Coupling effects in MIMO phased array", Proc. IEEE Radar Conf., pp. 1-6, May 2016.

[2] M. Alibakhshikenari et al.,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Various Decoupling Mechanisms With Focus on Metamaterial and Metasurface Principles Applicable to SAR and MIMO Antenna Systems”," in IEEE Access, vol. 8, pp. 192965-193004, 2020, doi: 10.1109/ACCESS.2020.3032826.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System电路控制MET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12
最近编辑:1天前
周末--电磁仿真
博士 微波电磁波
获赞 26粉丝 54文章 38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提高无线传输数据速率的技术

图像无线传输中对于可接受的图像质量,需要至少3.5 Mbps的数据速率,而对于高效的视频帧,需要110 Mbps的数据率。当今无论是无人机的图传系统,还是无线医疗系统,以及智能移动终端都需要高速率的无线传输技术。目录 多天线技术(MIMO) 提高无线数据率的技术 参考文献 *As shown below👇多天线技术(MIMO)MIMO(多输入多输出)天线通过利用多个天线接收和发送信号,能够显著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数据能力。一、空间复用MIMO系统利用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来同时传输多个独立的数据流。这些数据流通过不同的空间路径(或称为“层”)进行传输,从而实现空间复用。每个数据流都占用整个可用带宽,从而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增加系统的容量和传输速率。二、分集增益MIMO技术通过利用多个天线接收同一信号的不同副本(由于多径效应),可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这些不同的信号副本可以通过适当的信号处理算法(如最大比合并)进行合并,从而增强接收信号的强度,降低误码率,并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虽然分集增益本身并不直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但它可以提高通信链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高速数据传输更加可行。三、波束成形MIMO系统可以利用波束成形技术来增强信号的指向性,从而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波束成形技术通过调整不同天线上的信号相位和幅度,使得信号在特定方向上形成一个狭窄的波束,从而增强在该方向上的信号强度,并降低对其他方向的干扰。这不仅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和覆盖范围,还可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提高无线数据率的技术提高无线数据率的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无线通信标准的升级、网络架构的优化、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等。一、无线通信标准的升级Wi-Fi标准的演进:从Wi-Fi 4(802.11n)到Wi-Fi 5(802.11ac),再到Wi-Fi 6(802.11ax)和Wi-Fi 6E,以及最新的Wi-Fi 7(802.11be),每一代标准的升级都带来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效率。Wi-Fi 7引入了多项新技术,如多链路操作(MLO)、Preamble Puncturing等,进一步提升了性能和可靠性。5G及未来6G技术的发展:5G技术提供了更高的带宽、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连接密度,为无线数据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6G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无线数据率的增长,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更高的性能要求。二、网络架构的优化Mesh网状网络:Mesh网络架构中,每个节点都可以与其他节点直接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种架构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提供更可靠的连接和更易于管理的网络。Wi-Fi联盟推出的EasyMesh™标准认证,使Mesh网络能够自我监控和智能管理扩展的覆盖范围,同时提供可靠、统一的整个家庭覆盖范围。网络即服务(NaaS):NaaS是一种基于订阅或灵活消费模型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它提供了网络硬件、软件、服务、管理和许可组件的集成解决方案,有助于企业快速部署和管理网络。在NaaS模型中,提供商提供持续的安全更新,以提高生产力和客户满意度。三、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开放6GHz频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6GHz频段,Wi-Fi 6/6E和未来的Wi-Fi 7将能够利用这一额外的频谱资源,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容量。频谱共享技术:频谱共享技术允许不同用户或设备在同一频段内共享频谱资源,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无线数据率。四、先进技术的应用自适应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正在不断增长,包括自动频率协调、预测网络资源需求等。人工智能将帮助企业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加快故障排除、简化监测并主动预测中断、设备故障和性能下降。多天线技术(MIMO):MIMO技术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实现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容量。高效调制编码技术:高效的调制编码技术,如256-QAM(正交幅度调制)等,可以提高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参考文献 [1] S. M. A. Shah, M. Zada, J. Nasir, O. Owais, A. Iqbal and H. Yoo, "Miniaturized Four-Port MIMO Implantable Antenna for High-Data-Rate Wireless-Capsule-Endoscopy Application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71, no. 4, pp. 3123-3133, April 2023, doi: 10.1109/TAP.2023.3243984. [2] L. Chang, A. Iqbal, A. Basir, R. B. V. B. Simorangkir, and I. Ben Mabrouk, “Conformal MIMO Ultrawideband Antenna Design for High-Speed Wireless Telemetry in Capsule Endoscopy Systems,” 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 vol. 72, no. 7, pp. 5724–5732, Jul. 2024, doi: 10.1109/TAP.2024.3411703.[3] S. M. A. Shah, M. Zada, J. Nasir, O. Owais, A. Iqbal, and H. Yoo, “Miniaturized Four-Port MIMO Implantable Antenna for High-Data-Rate Wireless-Capsule-Endoscopy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 vol. 71, no. 4, pp. 3123–3133, Apr. 2023, doi: 10.1109/TAP.2023.3243984.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