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准非衍射多波束天线

1天前浏览3



准非衍射光束已应用于多个领域,如近场高速通信、微波成像、近场探测、定向加热和无线电力传输 。将远场多波束天线的相位合成方法引入近场,可以产生准非衍射多波束。基于每个波束叠加的参考相位的优化可以有效抑制每个波束的旁瓣,提高定向功率传输的效率。即使贝塞尔光束足够近,导致其外环重叠,也不会影响其非衍射特性。

目录



   
  • 准非衍射多波束天线的基础    
  • 准非衍射光束的技术    
  • 参考文献 

*

As shown below👇

准非衍射多波束天线的基础

以一个线性极化馈源喇叭天线和一个馈源喇叭天线前的相移表面 (PSS) 组成的实例来说明。

 


如图所示。PSS 用于将来自馈源喇叭天线的球面波前转换为多个准非衍射波束。根据相合成公式,PSS的相移分布可以推导出为

 

φn(i,j)是相移,可以表示如下:

 

对于准非衍射多波束天线,角度θn和depth-of-field(dof) ln是设计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参数,可以独立控制第n个波束的depth-of-field和扫描角度。

天线XOZ平面内电场的归一化幅度如图,当光束彼此靠近时,尽管干涉环相互重叠,但不会影响景深和光束的非衍射特性。

 




准非衍射光束的技术

准无衍射光束具有自由聚焦、无衍射和自重构的优点。准非衍射光束可以保持横向轮廓沿传播方向基本不变,并将非衍射特性保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

已见的产生准非衍射光束的技术如下,

1、用透镜在毫米波段产生贝塞尔光束。

2、通过相移表面(PSS)天线生成具有大dof的宽带准非衍射波束的方法。

3、基于矢量场的分析方法,可以降低准无衍射光束的3-dB波束宽度。

对于许多潜在的应用场景,如微波成像、无线电力传输和近场检测,希望同时产生两个或多个准非衍射光束,这可以提高扫描速度并扩大瞬时覆盖范围。

4、基于共享孔径的原理可以实现准非衍射多波束,但天线的设计复杂性随着波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参考文献



   

[1] Z. Gao, Y. Chen Zhong, Y. Jia, J. Zhu, Z. Liu and Y. Liu, "Quasi-Nondiffractive Multibeam Antennas Based on Phase Shift Surface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72, no. 12, pp. 9050-9057, Dec. 2024, doi: 10.1109/TAP.2024.3484170.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ACT电力ANSA通信电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12
最近编辑:1天前
周末--电磁仿真
博士 微波电磁波
获赞 26粉丝 54文章 38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微波(MW)和毫米波(MMW)共享孔径技术

微波 (MW) 和毫米波 (MMW) 的配合是一项关键技术。因此,能够在 MW 和 MMW 下工作的天线引起了很多兴趣。传统上,这种天线是通过并排放置独立的天线来实现的,导致体积庞大且孔径利用率低。通过将不同频段的天线集成到一个公共孔径中,共享孔径天线在兆瓦和毫米波天线的设计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目录 MW 和 MMW 共享孔径天线实现方法 MW和MMW共享口径的多频技术 参考文献 *As shown below👇MW 和 MMW 共享孔径天线实现方法为了实现 MW 和 MMW 共享孔径天线,常用的有三种方法。1、堆叠方案例如,超表面 (MTS) 天线是通过用 MTS 单元代替 S 波段贴片天线来设计的。MTS 天线对 K 波段天线是透明的,这保证了 K 波段的宽侧辐射。法布里-珀罗腔天线也广泛用于此类共享孔径天线。 2、嵌入式方案其中低频段 (LB) 天线被挖空以布置高频段 (HB) 天线。通过将 MMW 贴片阵列嵌入到 MW 穿孔贴片中来实现紧凑的天线。 3、结构再利用方案 例如,MMW 子阵列被重新用作 MW 辐射贴片,实现微波和mm波的双频操作。 MW和MMW共享口径的多频技术大多数 MW 和 MMW 共享孔径天线都是双频操作的。随着越来越多的通信频段被采用,三频/四频共享孔径天线已被研究。三频的实现可以通过将两个贴片天线和一个磁电偶极子天线堆叠在一起来实现,但这样外形大且隔离效果差。 相比之下,通过组合不同的方案来实现多频段共享孔径天线更有前景。例如,通过交错和堆叠方案的组合。 此外,由于波束控制是毫米波天线的一项关键技术,因此有必要在共享孔径天线中引入多波束。然而,由于共享孔径天线的高度集成,多波束的实现具有挑战性。只有少数工作考虑了共享孔径天线的多波束设计。 参考文献 [1] J. Zhu, Y. Yang, Z. Hou, S. Liao and Q. Xue, "Aperture-Shared All-Metal Endfire High-Gain Parabolic Antenna for Millimeter-Wave Multibeam and Sub-6-GHz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71, no. 3, pp. 2784-2789, March 2023, doi: 10.1109/TAP.2022.3232439. [2] J. Yin, X. Li, S. Ni, J. Zhang and Q. Wang, "Electromagnetic-Transparent-Structure-Based Quad-Band Shared-Aperture Antenna With Multibeam in Millimeter Wave," in 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vol. 23, no. 12, pp. 4124-4128, Dec. 2024, doi: 10.1109/LAWP.2024.3435992.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