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印刷与柔性电子自主品牌一站式解决方案!!

9小时前浏览1

前言      

     

突破传统工艺瓶颈 | 多功能集成赋能柔性电子制造新纪元


柔性电子技术经过多年发展,传统印刷工艺如喷墨、压电等虽有一定突破,却仍面临材料兼容性差、工艺单一、精度限制等痛点。低粘度油墨难以实现高宽比结构,复杂衬底适应性弱;单一印刷模式无法满足多元器件制备需求;手工操作导致薄膜均匀性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柔性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柔性屏等领域的产业化进程。


编组 9.png  


01      

柔性电子相关工艺流程      


       

     

安全·合规·智能·高效·经济


幂方科技智慧实验室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实验室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环境和数据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帮助您快速构建实验室数智化,实现多维管控、自动化与数据智能。

——确保实验室安全、合规、智能、高效、经济的运行管理。


编组 2备份.png    

       
前处理/后处理      


——印刷墨水与基底的前处理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器件薄膜的质量以及打印图形的精度,如通过基底的前处理来降低表面张力,导电基底的功函数等;提高墨水的分散性,可以使印刷更流畅,避免打印头阻塞。在薄膜印刷完成后,需要对薄膜进行一定的后处理,如导电薄膜需要高温退火来实现良好的导电性,以及紫外交联手段来实现薄膜的固化。



         
墨水合成        

——功能墨水材料作为柔性电子器件的核心技术之一,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墨水的流动性、长期稳定性、快速且可控的固化速度,以及最终固化后所展现出的优异电学、光学或机械性能,均对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工艺、结构精度以及最终产品的性能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功能材料墨水合成的批次稳定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



         
制造与加工        

——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和加工无疑是器件制备流程中的核心环节,它不仅仅是从材料选择到结构设计,再到最终成品产出的简单线性过程,而是一个高度集成、多步骤、多工艺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多种工艺的组合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共同决定了柔性电子器件的性能、可靠性和成本效益。



           
器件封装          

——柔性电子器件为了保持其柔性特征,通常会使用薄膜沉积工艺在具有柔性和延展性的基底材料上制备不同的功能层来构筑柔性电子器件。随着柔性电子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器件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柔性电子器件的封装变得越来越重要。封装不仅可以保护柔性电子器件免受外力刮擦和冲击等物理损坏,也可以防止水、氧、颗粒、温度等周围环境对功能层造成侵蚀和失效,从而保证器件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测试与表征

           

——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测试表征贯穿于整个制备过程中。首先,在使用柔性/印刷功能油墨前,需要对油墨的参数进行表征测试,以获得良好的可印刷油墨,如油墨的粘度,表面张力,在基底上的铺展性等;其次,通过不同加工工艺所获得的薄膜,需要对其厚度,表面形貌,薄膜导电性能等进行表征,以测试薄膜是否符合器件需求;最后,对制备的器件性能性能进行表征,如器件的光电性能、机械稳定性、柔性等。



 
02      

热销设备:多功能一体集成,智能控制颠覆传统    


     
这些嘉宾的斐然成就与广泛影响力,赋予了金冠俱乐部人脉资源无与伦比的高端性、多元性与稀缺性。在金冠俱乐部,每一位会员都享有与业界巅峰人物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合作共赢的火花在每一次对话中碰撞闪耀,让宝贵的经验与洞见在每一次互动中传承累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微电子打印机              

             
MP系列和DB系列!              


微电子打印机由上海幂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创新性集成喷墨打印、精密点胶、高匀度刮涂三大核心工艺,突破传统设备功能单一的技术壁垒。通过全自动控制软件系统+多工艺协同工作流,实现从纳米级薄膜到微米级三维结构的精准制造,为柔性电子研发与量产提供全新范式。


image.png


           
喷墨打印模块 | "所画即所得"的高自由度制造            

---搭载多孔喷墨算法与自动转角装置,突破复杂图形设计局限

---支持功能性墨水直写成型,轻松制备电路、传感器等精细结构

---案例:全印刷RFID标签、微流道芯片、多层PCB板


image.png          

           
精密点胶系统 | 发丝级精度掌控            

---自研点胶组件适配0.06mm超细针头(相当于头发直径)

---智能气压控制系统(±1kPa精度)确保胶量一致性

---自动高度校准技术完美适应曲面/异形基底

---案例:有机发光二极管封装、柔性屏幕电极互联

image.png            

           
智能刮涂单元 | 纳米级薄膜可控涂布            

---独创气路设计配合定制化刮刀,攻克涂布不均匀难题

---支持数十纳米至微米级膜厚精准调控

---案例:均一化太阳能电池活性层、超级电容器电极

image.png            



               
后处理设备                

               

AP系列!



AP300自动后处理平台具备多种后处理工艺,可以灵活设计后处理方案,系统自动按照工序设定依次完成各种后处理过程,既降低人工干预频次,也确保后处理工艺的一致性,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专门为柔性电子器件制备的后处理过程而设计

---平台采用无线连接,自动识别各模块

---支持设置和调节各项参数,确保后处理工艺的一致性

---集成加热、254nmUV、365nmUV光照三种后处理模块

---支持设计后处理工序,自动按照要求依次完成后处理

---平台操作简单、可靠性强、自动化程度高



               
封装设备                

               
FE系列!                


---专门为柔性电子器件的封装需求而设计

---集成点胶封装、涂覆封装和真空热压封装三种封装工艺

---支持惰性气体氛围下的热压封装

---支持设计封装工序以及设置与调节各项参数,确保工艺一致性。

---适配各类常见胶膜材料和封装胶

---适用于不同厚度的软/硬质各类基材电子器件

---适用于有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电致发光/变色器件、柔性电路、光电传感器、超级电  容器、Hybrid电路等器件

1739267909973.jpg            



               
柔性电子测试仪                

               
FT系列!                


MF-FT系列是幂方科技自主研发的柔性电子测试仪,一台设备包含拉伸、弯曲、弯折、扭转四种运动测试模式,可以采集运动测试过程中测试材料的电阻、电压、电流等电学参数以及力学指标,可以在电脑上实时读取测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适用于印刷电极、导电高分子、石墨烯、液态金属和水凝胶等柔性材料,以及传感器、电容器、电池、OLED和电子皮肤等柔性电子器件。

测试原理及结构参考国标文件《GB/T 38001.61-2019》的内容。


image.png            

       

       

         

         

         

         


03      

应用场景全景覆盖    


     

   
编组 12.png      

         
能源器件——制备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image.pngimage.png


           
逻辑器件——打印柔性高性能微电容器            

image.pngimage.png


           

显示器件——全彩Micro-PeLED柔性显示器

           

image.pngimage.png


             
传感器件——化学传感器              
image.png              


image.png              

---即将推出论文合集(五)精选论文合集


       

       

         

         

         

         


04      

为何高校实验室选择幂方微电子打印机?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从核心算法到硬件模块均实现国产化突破



           
材料普适性强            

---兼容导电聚合物、金属纳米墨水、生物材料等几十种功能性浆料



           
科研&产业双适配            

---桌面级设计满足实验室研发需求,模块化扩展支持中试转化



             
全程智控系统              

---配备材料数据库、工艺参数包、实时缺陷检测,降低操作门槛



               
产学研&柔电微课                

---为海内外的客户和用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指导客户如何制作柔性电子器件



               
用户基础和成果                

---助力柔性电子能源,显示,逻辑,传感等各大领域用户发布300+篇文章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碰撞化学电路光学电子芯片材料太阳能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16
最近编辑:9小时前
周末--电磁仿真
博士 微波电磁波
获赞 28粉丝 55文章 43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极化可重构天线--超材料超表面的使用

超材料是人工材料,具有自然界中没有的独特力学、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声学特性。一般来说,这些物理性质取决于精心设计的功能元件(称为超原子)及其几何排列。可重构超材料具有刺 激响应机制,可以纵功能超原子的物理特性或其空间分布,从而促进可调材料或物理特性,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多种需。极化可重构天线通过减少通信系统中的极化失配来增强信道容量,在现代通信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使用或者加载了超材料超表面的天线因其灵活性而受到认可,在可重构天线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目录 机械可调超表面 极化可重构像素天线 参考资料 METAAs shown below👇机械可调超表面通过机械地改变超表面单元的空间排列来实现可重构的超表面,由于弱近场相互作用,这些超原子通常被优化以表现出局部响应。因此,在机械转换过程中,超原子的物理性质几乎保持不变。这种独特的特性允许采用适用于各种频带和材料系统的纯几何设计策略,因为控制空间排列与比例和组成材料无关。机械可重构的超表面有可切换的传输特性,或波阵面整形应用,如可调极化偏转和光束重新聚焦。因此,开发有广泛应用的机械可调超表面的极化可重构天线很有前景。 如上图所示的,可通过旋转方形kirigami同步调谐三个自由度通过改变kirigami超表面中的几何取向角α,可以灵活地调整几何相位(也称为Pancharatnam-Berry相位,PB相位),为动态控制EM波提供了重要的自由度。通常,对于反射型超原子,其光学性质由琼斯矩阵表征, 当晶胞经历α的几何旋转时,Jones矩阵可以重写 其中,R是旋转矩阵。在琼斯矢量描述的左旋圆偏振(LCP)波的照射下,超原子的反射波被描述为: 极化可重构像素天线像素天线因其灵活性而受到认可,在可重构天线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兴趣 。例如,使用合成方法实现的一种基于微机电开关 (MEMS) 的可重构像素天线,同时提供频率、方向图和极化多样性。应用了遗传算法 (GA) 对频率可重构像素天线进行数值优化,其结构被描述为 N 端口网络,显著缩短了全波仿真的时间。然而,采用“完全实现”的方法,二极管放置在每对相邻像素之间,导致更高的制造成本和插入损耗。为了以最少数量的 PIN 二极管实现一定的多样性,进行了一定百分比的有用配置 (PUC) 分析。然而,这种减少开关的设计方案并未简化,这使得优化过程变得漫长且仍然依赖于手动作。 最近利用像素天线自动实现全极化分集的系统方法。基于 N 端口网络理论,无需进行密集的全波仿真,即可快速评估不同天线几何形状的性能。对于特定的几何形状,可以计算端口处的电流 其中I和Z分别是网络的端口电流和阻抗矩阵。馈送向量V可以定义为 其中q代表馈电端口的索引。如果端口i打开,则阻抗矩阵的相应行和列将从原始阻抗矩阵中删除。相反,如果端口i短路,则这些元素将保留。重要的是要注意,应在馈电端口的相应对角线位置加入与同轴电缆特性阻抗等效的电阻器,以准确评估馈电端口处的电流。 一旦建立了网络的端口电流,就可以通过单位辐射方向图的线性叠加来计算总辐射方向图(远电场) 参考文献 [1] W. Zheng, Y. Yang and H. Li, "Design of Polarization-Reconfigurable Pixel Antennas With Optimized PIN-Diode Implementation,"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73, no. 2, pp. 851-862, Feb. 2025, doi: 10.1109/TAP.2024.3475571. [2] Jiang, G., Wang, Y., Zhang, Z. et al. Abnormal beam steering with kirigami reconfigurable metasurfaces. Nat Commun 16, 1660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211-3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