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倏逝波与表面波

2月前浏览77


倏逝波通常与全反射现象相关,存在于低折射率介质一侧,且不传播能量,只是局域在界面附近;而表面波则是在界面处传播的波,能够沿界面传输能量,且其存在依赖于特定的材料属性组合,如金属和介质之间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目录



   
  • 倏逝波(Evanescent Wave)    
  • 表面波(Surface Wave)    
  • 参考资料  

Wave

As shown below👇

倏逝波(Evanescent Wave)

在全反射条件下(如光从高折射率介质进入低折射率介质时),界面处产生的非传播电磁场,振幅随距离界面指数衰减。


特点:

不传输能量,仅局域在界面附近(约波长量级内)。

存在于低折射率介质一侧。

常见于全反射、波导、近场光学等场景。


倏逝波的临界条件

倏逝波的产生需要满足全反射条件,即入射角大于临界角,而临界角由两种介质的折射率决定

 


其中n1 > n2。超过临界角后,透射波消失,界面处形成倏逝波。

倏逝波的穿透深度

 


总结:

倏逝波(Evanescent Wave)通常出现在全反射情况下,当光波从高折射率介质进入低折射率介质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就会发生全反射。此时,尽管没有透射波,但在低折射率介质中会存在一个迅速衰减的电磁场,这就是倏逝波。倏逝波的特点是振幅随着距离界面呈指数衰减,不能有效传播能量,主要存在于界面附近很小的范围内。



表面波(Surface Wave)

沿两种介质界面传播的电磁波,能量集中在界面附近,随垂直方向衰减。

特点:

能沿界面传输能量,传播距离较远。

需要特定材料组合(如金属-介质界面支持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常见于纳米光子学、天线设计、生物传感等领域。


临界条件

表面波的激发需要满足特定的色散关系,例如对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需要金属的介电常数为负,且与介质的介电常数满足一定关系(ε_metal < 0,且 |ε_metal| > ε_dielectric)。


总结:

表面波(Surface Wave)则是一种沿着两种不同介质之间的界面传播的电磁波,其能量集中在界面附近,随着远离界面而逐渐衰减。表面波的典型例子包括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s),它们可以在金属和介质的界面上传播。表面波的传播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例如介质的介电常数符号相反等。


PS:

可能存在一些混淆点。例如,表面波是否包含倏逝波成分?在表面波的传播过程中,垂直于界面的方向可能存在倏逝波式的衰减场,但表面波本身是沿界面传播的,而倏逝波更多指那些不传播、仅衰减的场。

表面波在垂直于界面方向表现为倏逝场(指数衰减),但沿界面方向是行波(传播能量),因此表面波本质是传播波,而倏逝波是非传播的局域场。


参考文献



   

[1] D. M. Pozar, 微波工程, 第三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2] 徐锐敏, 微波技术基础(修订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光学电子Electric材料MET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16
最近编辑:2月前
周末--电磁仿真
博士 微波电磁波
获赞 38粉丝 62文章 44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磁电单轴超材料参数张量的推导

当电磁波传播路径中遇到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两种介质之间的界面时,由于两种介质之间的波阻抗不匹配,电磁波将部分反射和传输。在许多光学或微波应用中,当需要高的传输率时,反射是不可取的。这导致了抗反射理论的发展和大量的抗反射结构的研究。然而常用的1/4阻抗匹配层有严格的折射率和厚度要求,在应用中通常受到限制。随着超材料的发展,可以规避传统的材料约束,人工工程结构可能具有广泛的 ɛ和 μ值。基于此有研究提出了一种磁电单轴超材料层 (MEUML)可以实现在任意入射角上实现偏振不敏感匹配。目录 匹配理论 用于完美匹配的MEUML材料参数张量的推导 参考资料 PMLAs shown below👇匹配理论如图所示,假设来自空气(介质1)的TE或TM极化平面波以𝜃1角度入射。MEUML位于具有任意介电常数ɛ3的各向同性非磁性半无限基底(介质3)上方。 单轴层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张量呈现以下形式: 假设所有矩阵元素都是实数。空气中的全反射可以通过如下方程式计算得出, 为了实现TE和TM偏振在特定入射角下对特定基板的完美匹配计算所需的MEUML参数,有如下方程计算得出, 用于完美匹配的MEUML材料参数张量的推导空气中的全反射由方程式给出 其中, 其中,波阻抗和波数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其中,η0为自由空间固有阻抗,k0为自由空间波数。实现零反射所需的条件是 通过替换以及带入法,上述最终总共有四个方程和四个未知的材料参数。因此,可以精确地求解切向和纵向介电常数和磁导率: 参考文献 [1] Y. He and G. V. Eleftheriades, “Magnetoelectric uniaxial metamaterials as wide-angle polarization-insensitive matching layers,” Phys. Rev. B, vol. 98, no. 20, p. 205404, Nov. 2018, doi: 10.1103/PhysRevB.98.205404.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