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分层(如I型/II型/混合型分层)
胶接结构:胶层失效(金属-复合材料粘接、修补结构)
涂层剥落:热障涂层(TBC)、防腐涂层与基体的分离
预设裂纹路径:沿已知界面(如材料界面、弱化面)的定向扩展
混合模式断裂:同时存在拉伸和剪切载荷的复杂失效(如 MAT_138 支持混合模式判据)
异种材料连接:金属-塑料、陶瓷-金属界面
嵌入式结构:电子封装中芯片与基板的界面开裂
方法 | 适用场景 | 局限性 | 内聚力单元优势 |
---|---|---|---|
传统接触失效 | |||
XFEM | |||
虚拟裂纹闭合法 |
物理合理性
直接引入断裂能(GIC,GIIC)代替应力强度因子,更符合断裂力学原理。
可定义损伤起始准则(如最大应力准则)和演化法则(线性/指数软化)。
数值稳定性
通过刚度衰减避免计算突变(对比脆性断裂模型)。
支持粘性正则化(MAT_138的VDC参数)抑制震荡。
灵活性
支持零厚度或有限厚度建模。
可嵌入实体/壳单元之间,兼容复杂网格。
*MAT_COHESIVE_MIXED_MODE (MAT_138)
$ MID RO E GIC GIIC SIGMAX TAUMAX
101 1e-9 1e4 0.3 0.8 100 80
关键设置:
层间插入零厚度内聚力单元(ELFORM=20)。
定义混合模式失效判据(
B-K准则)。大范围塑性变形
问题:内聚力单元仅描述界面失效,无法处理基体塑性。
替代:使用Gurson模型(MAT_152)+ 内聚力单元组合。
三维随机裂纹网络
问题:需预设界面路径。
替代:相场法(Phase-Field)或Peridynamics。
高速冲击下的粉碎性破坏
问题:计算成本过高。
替代:SPH或DEM离散方法。
断裂能(Gc)
通过DCB试验(I型)、ENF试验(II型)标定。
强度参数(T_tract,S_tract)
参考搭接剪切试验或微滴脱粘试验。
初始刚度(EN,ET)
内聚力单元最适合模拟:
✅ 明确界面的渐进式失效(分层、脱粘)
✅ 预设路径的裂纹扩展
✅ 混合模式断裂问题
✅ 多材料系统界面可靠性分析
慎用场景:
❌ 非界面失效(基体断裂用XFEM)
❌ 复杂三维随机裂纹(用相场法)
❌ 爆炸/粉碎问题(用SPH/DEM)
提示:在LS-DYNA中优先使用 *MAT_COHESIVE_MIXED_MODE(MAT_138),因其支持混合模式失效且数值稳定性更佳。务必通过小尺度试验(如DCB)标定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