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溶洞顶上覆地层大于15m原则上不作处理;
(2)当溶洞顶板厚度在1m以下且洞顶埋深在3m以内采用开挖回填片石方案。
(3)对于上覆地层厚度≤15m的溶洞采用注浆处治;
(4)溶洞强发育区的扩建侧基底增设钢筋混凝土板。
但考虑溶洞的塌陷应具体情况具体讨论,因此我们对所有的钻孔全部过不下3遍。岩溶设计最重要的基础资料就是地勘资料,因此我们对钻孔、物探等地勘成果进行多遍梳理,基于相关规范评价岩溶可能的塌落可能,除岩溶分布一览表外,额外制作了岩溶路基段设计方案一览表。
有了基本设计方案,那么就要进行细部设计,首先是重点段落的设计,对于我们标段,重点段落可概括为拼宽侧一般路基段、岩溶区临河挡墙段(挡墙一览表与特殊路基设计方案表联动,如下表)、深挖方段、上覆软基下覆岩溶路基段,这些段落根据岩溶发育程度结合大设计原则采用针对性的细部方案,如对于强岩溶发育区,不仅要处治已发现岩溶,还要在拼宽侧设置混凝土盖板;对于中等和弱岩溶发育区,在已查明的岩溶发育状况并进行了相应处治的基础上,对未处理路段,原地面清表后采取液压夯实,借以发现潜在岩溶,夯实无塌陷的,原则上不处理。
细部原则如下:
1、出露于路堑边坡上的溶洞,用片、块石全部填实,表层20cm厚混凝土封闭,溶洞内如有充填物视情况予以清除。
2、出露于挖方路基范围内的强溶蚀区或裂隙发育区,先灌注M10砂浆,再用20cm厚混凝土封闭;出露于挖方路基范围内的溶洞、底部已封闭的坚井等,用片、块石按填石路堤施工要求分层铺砌,上部20cm厚混凝土封闭。
3、出露于填方路基范围内的溶洞、底部封闭的坚井,采用块片石按填石路堤施工要求分层铺砌,上部压实。
4、如溶洞内有岩溶泉等径流通道,设排水管、渗沟将水引入边沟、排水沟或平台截水沟。
5、隐伏于挖方或填方路基下的表层干溶洞(顶板厚度小于2m),可采用爆破法,爆破薄层岩溶顶板后按填石路堤要求填筑路堤。
6、隐伏于挖方或填方路基下、影响路基稳定的浅层干溶洞:当溶洞为充填的小型溶洞时,可采用钻孔灌砂浆+双液注浆法进行处理,钻孔深度应深入至溶洞顶板以下1.0m处。钻孔直径为110mm,呈等边三角形布设,间距5m。钻孔注浆封堵贯通于路基基底溶洞,防止注浆材料流失。
8、洞顶埋深大于15m、直径小于5m的干溶洞,如岩溶顶板较完整可不作处理。上覆软基下覆岩溶应一同处理,对于上部有薄层顶板的段落,软基处治应采用钻孔灌注桩(管桩施工时一是打不下去,二是遇到坚硬地层会倾斜)。
9、路基坡脚距附近溶洞的安全距离、路基基底溶洞顶板安全厚度可按规范所列公式进行计算。
10、岩溶路段,在已查明的岩溶发育状况并进行了相应处治的基础上,对未处理路段,原地面清表后采取液压夯实,借以发现潜在岩溶,夯实无塌陷的,原则上不处理。
对不同典型断面图进行设计,出典型断面图的本意就是让施工单位施工时能快速锁定岩溶区的位置,同时也能知道如混凝土盖板设置在何位置,这里就和大家分享几种我们遇到的典型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