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回旋式换热器(通常指基于螺旋结构(Gyroid)或三重周期性最小表面(TPMS)设计)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实现了传统工艺无法企及的复杂结构,从而在多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应用,其核心优势可归纳如下:
1. 超高换热效率
- 表面积最大化:回旋式结构的连续曲面设计在单位体积内创造巨大比表面积(如4.6mm单元尺寸的螺旋结构壁厚仅300μm),使流体与固体接触面积极大化,传热系数提升50%以上。
- 温度效率优化:实验表明,相比传统板式换热器,3D打印Gyroid结构在体积减少30%时,传热单元数(NTU)仍高出10.5%,温度效率(TE)提升5%。
2. 流动与压降平衡
- 螺旋通道的流线型设计减少流动死区,促进湍流,增强热交换;虽然压降比传统设计高约18%,但通过优化单元尺寸(如7mm左右)可平衡效率与能耗。
1. 极致紧凑与轻量化
- 传统换热器需通过焊接/钎焊组装多部件,而3D打印实现一体化成型,消除连接件。例如:
- Conflux的3D打印环形换热器体积减少15%,重量降低31–39%;
- 核动力院研发的模块化换热器体积/重量减少90%以上。
2. 定制化流道设计
- 通过参数化建模自由调控单元尺寸、壁厚及孔隙率,适应不同工况。例如:
- UTC公司利用3D打印实现空气动力学优化的波状外形,体积缩小15–20%;
- 季华实验室的航空燃油换热器通过优化流道,压降降低52%。
1. 复杂结构无约束成型
- 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技术可精确制造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Gyroid迷宫结构(如316L不锈钢材质),壁厚薄至1.2mm,且无需组装。
2. 材料适应性广
- 支持金属(铝、不锈钢)、陶瓷等高温材料。例如:
- Hamilton Sundstrand通过层压增材制造全陶瓷逆流换热器,耐受900°C高温,避免金属/陶瓷界面热应力问题;
- 季华实验室成功打印铝合金航空换热器,突破传统钎焊限制。
3. 表面粗糙度的意外增益
- 3D打印产生的微米级表面粗糙度(约0.0009mm)增强了流体扰动,进一步提升传热效率,这一“缺陷”反成优势。
1. 高端领域性能突破
- 航空航天:轻量化与小体积满足机载苛刻要求(如季华实验室的航空燃油滑油换热器效率提升80%);
- 能源与汽车:Conflux的3D打印WCAC换热器降低冷却剂压降82%,提升发动机续航与空调效率。
2. 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
- 虽单件制造成本较高,但一体化设计减少装配、焊接工序,故障率降低(如泄漏风险下降),维护成本大幅缩减。
- 快速原型与定制化能力加速产品迭代,尤其适合核能、F1赛车等小批量高价值场景。
-传统换热器与3D打印回旋式换热器性能对比
3D打印回旋式换热器的核心优势在于“设计自由化-结构功能化-制造一体化”:通过Gyroid等仿生拓扑实现热力性能的质变,同时依托增材制造突破几何约束与材料局限。随着仿真优化(如熵产生分析)和智能监测技术(如龙焱350打印机的实时质量控制)的成熟,该技术将持续推动能源、航空、电子等领域的高效热管理革新。
创建20*20*20cm正方体
点击正方体,创建PolyNURBS体
对PolyNURBS体添加循环边
对PolyNURBS点编辑,移动循环边250mm
删减PolyNURBS块,调整比例
拆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