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关注公众 号并加星标哦
接上回。
(7)
原理图上用了cascode,用了负反馈,这个在板级LNA设计的时候,我是没有用过的。
找管子最小噪声系数和比较优的OIP3的时候,会去调整管子的偏置和尺寸,GaN工艺的话,主要就是调整管子的宽度,因为L是固定的。可以调管子的尺寸,相对于板级LNA设计来说,是多出来的一个可调量。
以前我觉得CMOS芯片设计和三五化合物的芯片设计,完全是两个套路,CMOS的有点类似模拟的那套,三五化合物的有点类似射频的那套。
现在我在想,可能也没有那么不同。
如上图所示,S22是在SMITH圆图上,是很接近开路点的,也就是说,电路对应的输出阻抗很大。为了把输出阻抗调过来一点,在漏极和栅极之间加了负反馈,然后用电感电容匹配,把输出阻抗拉到50ohm。具体操作,就是在SMITH圆图上绕着等电阻圆或者等电导圆转圈。SMITH圆图上转圈,也是各种串并联电路的图形化显示,底层还是电路的变化。
看razavi的微电子中的LNA设计实例,应该是没有要求把输出电阻调整到50ohm,以电压输出。所以也就没必要用到复杂的串并联电路,需要SMITH圆图上场。
我试了一下单级加负反馈的时候,S22直接就接近50ohm了,如果其他指标也OK的话,这个时候也不需要在SMITH圆图上绕圈了。
(8)
原理图仿真完,就是把原理图替换成版图了。
在替换之前,我是很惆怅的,因为以我以前板级优化的经验来看,还是挺痛苦的。
请教朋友,朋友拉了个腾讯会议,给我讲了一下他原理图到版图的一个大概过程。
因为是朋友的经验,我就大概讲个流程,细节我就不展开了。大概流程就是,先逐个优化,再逐段优化,最后再整版优化。
我当时听了,想要是当年板级的版图优化时,自己能想到这套操作,当时也不需要原理图优化完以后,生成的版图相当于又重新设计一次。
当我把电感逐个优化完以后,我的惆怅感至少减少了80%,当时还和教授分享了一下心情。
(9)
逐个器件都替换成版图器件后,就开始着手布局。
以前没用ADS画过版图,这次要真真实实地在ADS里面画,所以就大概了解了一下几个常用操作的快捷键的设置。MMIC LNA的电路和板级LNA的电路,从数量上看都不复杂,所以画起来也不算费劲。人的大脑,真是神奇
等版图大概完成后,又拉了个腾讯会议,让朋友帮我看一下,有没有什么认知上的错误。
(10)
接着就是继续优化版图的布局,让线路走的顺一点,看上去布局美观一点。
然后就是分段替代。分段替代中,发现增益平坦度变的更差了,主要是原来原理图上的也不好,有4dB,替换完后,又恶化了2dB。所以返回去稍稍迭代了一下,在保持前后匹配不变的情况下,换了一下级间匹配。
分段替代完成后,就开始整版替代。中间会有来回迭代,不多,2次左右。
然后某天早上起来,发现整版仿真结果出来了,还凑合。
有个初版的结果,心里就踏实了,想着再不济,也有了个初始版本,虽然还有许多细节疑问需要再确认一下。
做新东西的时候,时常脑子里会冒出一些不确定性的东西,会被我随手记在表格上,等最后做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回去看,有些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已经有答案了,有些需要再找人确认一下。
盘算着,再看一下WS Probe怎么做稳定性,然后跑一下板子的DRC(这个暂时还不会),然后再找朋友确认一下版图和疑问,就算完结了。
(11)
不过,第二天,教授发来消息,流片机会得等下次了。
听到这个消息,稍稍楞了一下,第一反应是,哦,我可以休息了,哈哈。
因为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没有说一定指望流片,当时只是想做个项目,然后让我能用一下学的那些知识。
然后过完五一,我就开始全身心地搞这个,其他的想法都放在一边了。有deadline在那,效率真是高,内耗几乎没有了,需要什么就去补什么。
虽然中间有一两次心情低落,不过,都被教授和朋友给劝解了。
很感谢教授给的这次机会,虽说最后流片机会搁浅,但是主要目的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