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制造领域,冲压工艺是确保车身零部件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今天,我们就以某车型后门为例,深入探讨其内板拉延型面对总成折边印的优化过程。
在某车型进入预批量阶段后,后门总成C柱区域的折边印问题引起了白车身和黑 车身的重点关注,问题的严重程度被评定为B类,严重影响了车身外观质量。
经过初步分析,折边印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
门外板的咬边区域本身存在波浪,对总成有一定影响。
折边模设备存在一些问题,如胶水涂量过大顶到外板、压边圈贴合不好等。
门内板的咬边面,靠近零件内侧R角的地方更靠车身外侧,折边时内侧R角先顶到外板,从而形成折边印。
拉延成型优化:在拉延成型阶段,零件已呈现边口高趋势。经过检查,下模型面状态良好。通过调整对应区域的压边力对面凹有一定优化。
翻边压料板优化:对OP40压料板进行烧焊研配,确保压料面在50mm左右,虽外板单件表面明显改善,总成折边印也有所优化,但仍未达到质保要求。
尺寸调整尝试:单件报告显示咬边面外排点较内排点低0.1,而理论要求内排点较外排点高0.2。在总成样架检查时,内板单件及总成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现R角倒高。
边口优化试验:尝试将内板单件边口向车身外优化0.5,虽然折边印有所改善,但总成尺寸超差,说明通过内板改边口尺寸的方案并不可行。
R根部打磨:对内板R根部进行打磨后,折边印明显改善。然而,考虑到板料R根部变薄后强度会降低,最终判定内板优化后的实际效果会优于试验件。
检查内板整形工序的蓝油贴合情况,确认整形刀块R处不与零件咬边面接触。尝试通过OP50打磨R角部位进行优化,但效果不佳。
经过深入研究,决定对拉延上模型面进行打磨,将R根部向上收0.4。这一改进使得咬边面边口较里口低,成功实现了优化目标。
经过上述优化措施,内外板蓝油匹配区域移至边口,总成折边印明显改善,且总成平整度与优化前保持一致。最终,质保评价黑漆件达到了优化效果。
通过某车型后门内板咬边优化案例,我们发现内板咬边面尺寸对总成折边印有着重大影响。根据实际经验,内板咬边面边口尺寸应较里口低0.3,以便边口先与外板接触。在模具设计阶段,可以考虑在OP20对咬边面进行补偿,建议补偿量为0.3,从而优化总成折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