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07.应力波传递描述

5月前浏览396

    显式算法在仿真分析中比较常见,经常应用在瞬态动力学、准静态问题分析中;显式求解算法基于动力学方程,当前时刻的位移只与前一时刻的速度和位移相关,求解过程中无需迭代。本节试图让读者从概念上理解应用显式动态算法时应力是如何在模型中传播的。


应力波传播过程:

    为了简单且明了的描述应力波在显式算法中如何传递的,本文以杆件为受力对象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描述应力波沿着一个包含三个单元(三个节点)的杆件模型传播的过程,同时研究杆件随着时间增长的各个状态,以及受力过程;左侧加集中力P,右侧约束。


图1 自由端作用有集中力的杆件的初始状态


单元①应力求解过程:

    在第一个时间增量段,施加在节点1的集中力P的作用结果是使节点1具有一个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引起节点1产生速度,接着在单元1内引起应变速率。沿第一个时间增量段内对应变速率进行积分获得了单元1的应变增量。总应变,是初始应变和应变增量的和。此问题中初始应变为零。一旦单元的应变求出之后,可以通过材料的本构关系求出单元的应力


求解过程


    对于线弹性材料,应力就是弹性模量与总应变的乘积。这个过程如图2所示。在第一个时间增量段,节点2和3因为没有力作用其上,所以没有移动。



图2  自由端作用有集中力的杆件在第一时间增量段结束时的状态


单元①计算过程:


单元②应力求解过程:

    在第二个时间增量段,由单元1的应力得到内力,施加到与单元1相连的节点上,如图3所示。这些单元应力随后用于计算节点1和节点2的动力平衡方程。


图3 杆件在第二个时间增量段开始时的状态


单元②计算过程:


单元③应力求解过程:

    这个过程继续下去,到第三个时间增量段开始时,单元1和2已存在应力,以及节点1、2、和3存在了作用力,如图3.4所示。这个过程继续下去,直到总的分析时间结束。


图4 杆在第三时间增量段开始时的状态



       

       
END
     

    

来源:CAE碰撞仿真指导
瞬态动力学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6-24
最近编辑:5月前
CAE碰撞仿真指导
本科 | CAE高级仿真工... CAE 碰撞仿真指导
获赞 8粉丝 19文章 8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02.接触算法

状态非线性一般为接触非线性,接触时接触刚度为非线性;接触处理是许多大变形问题的组成部分。实体之间接触界面的准确建模对于有限元模拟的预测能力至关重要。【1】接触算法LS-DYNA提供4 种接触力的计算方法:➤分配参数法➤动力约束法➤Tied 约束法➤罚函数法(1)分配参数法 将每一个正在接触的从面单元的一半质量分配到被接触的主表面面积上,同时由每个从面单元的内应力确定作用在接受质量的主表面面积上的分布压力。在完成质量和压力分配后,程序修正主表面的加速度,然后对从面节点的加速度和速度施加约束,保证从面节点沿主表面运动。 程序不允许从面节点穿透主表面,从而避免反弹。处理接触界面具有相对滑移而不可分开的问题,如爆炸中爆炸气体与结构相互接触而没有分离。此方法在结构分析中较少用到。(2)动力约束法 动力约束法是最早采用的接触算法,1976年开始用于DYNA2D程序,它首先检查从面节点是否穿透主表面,并调整时间步大小,使那些从面节点都不 穿透主表面,对所有已经和主表面接触的从面节点施加约束条件,从而保持从节点与主表面接触。 另外,检查与主表面接触的从面节点所属单元是否存在受拉界面力,如有,则用释放条件使从面节点脱离主表面。只检查从节点(Slave Node)穿透主面,当主面网格较细时,主节点穿透从面(Slave Surface)会形成扭结(KINK)。该算法比较复杂,目前仅用于固连接触,即只有约束条件,没有释放条件。(3)Tied约束法 Tied约束法与动力约束法基本相同。(4)罚函数法 罚函数法是LS-DYNA的默认算法,1982年开始用于DYNA2D程序,然后扩充到DYNA3D程序,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接触力计算方法。 ① 每一个时间步先检查各从面节点是否穿透主表面; ② 如果未穿透,则不对该从面节点做任何处理; ③ 如果穿透,则在该从面节点与主表面间、主面节点与从表面间引入一个较大的界面接触力,大小与穿透深度、接触刚度成正比,称为罚函数值; ④ 其物理意义相当于在其中放置一系列法向弹簧,限制穿透。接触处理方式为:式中,K—接触界面刚度(由单元尺寸和材料特性确定);δ—穿透量。罚函数算法优点: 该接触力算法方法简单,很少激起网格的沙漏效应,没有噪声,动量守恒准确,不需要碰撞和释放条件,为LS-DYNA的默认算法。接触处理方式 【2】接触的搜索方式LS-DYNA的接触提供三种接触搜索方式供用户选择,分别是:● 基于节点增量的搜索方式;● 基于段的bucket搜索方式;● 基于面段的搜索方式。 接触搜索方式由定义的接触类型(Automatic)和参数选择(SOFT)决定,在接触计算中不会发生变化。 若定义的接触类型为非Automatic接触,则采用基于节点增量的搜索方式; 若定义的接触类型为Automatic接触,则采用基于段的bucket搜索方式; 若在接触定义中选择SOFT=2,则采用基于面段的搜索方式。 END 来源:CAE碰撞仿真指导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