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位于东海之滨、九龙江入海口的厦门港,迎来了一年中最炽热的时节。正午时分,气温飙升至 30℃以上,裹挟着咸涩气息的海风扑面而来。港区内,色彩斑斓的桥吊与集装箱纵横交错,宛如一座钢铁铸就的现代城邦,繁忙的作业景象热火朝天。
作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枢纽港口,厦门港在 2024 年交出了集装箱吞吐量超 1200 万标箱的亮眼成绩单。在当下外贸行业求新求变的浪潮中,厦门港积极拥抱时代机遇,新能源领域的储能产业,已然成为港口货运的新增长点。今年 2 月,11 台重达 40 吨的储能集装箱从厦门港启航,驶向美国长滩港,创下该港口出口单体重量最大储能产品的纪录。即便在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 6 月,这样的货运场景依旧频繁上演。
而这些 “储能巨擘” 的诞生地,正是距离厦门港仅 40 余公里的厦门海辰储能总部基地。面对动荡的国际贸易局势与起伏不定的储能产业行情,海辰储能在今年依旧斩获多个海内外重磅订单,其产品经厦门港、上海港、深圳港等重要港口,远销世界各地。
这家成立不足 6 年、投产仅 4 年多的储能企业,堪称行业 “后起之秀”。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年轻的公司,在 2024 年成功跻身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前三甲,并在 2025 年延续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从行业新面孔一跃成为头部企业,如此成绩令人惊叹。
过去,海辰储能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据一位资深光储行业媒体人透露,海辰储能热衷于探讨技术与产品,但对于企业的战略布局、运营体系以及管理模式,始终保持着低调与神秘。不过,随着一系列明星产品的推出,以及今年 3 月在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海辰储能正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向外界展示其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
逆袭之路:后发企业如何抢占先机
回顾海辰储能的发展历程,其 “首发” 策略令人瞩目。2023 年 12 月 12 日,在首届生态日上,海辰储能推出全球首款长时储能专用千安时电池与 6MWh + 储能系统,开启了储能容量竞争的新篇章;2024 年 12 月 12 日的第二届生态日,基于千安时电池的∞Power 6.25MWh 2h/4h 全场景大容量储能系统、免安装家庭微网系统 HeroES,以及循环次数超 20000 次的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Cell N162Ah 惊艳亮相,被视为电力储能爆发与钠电储能元年的开端;2025 年 4 月 10 日,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上,∞Cell 587Ah 储能电池及配套的∞Power 6.25MWh 2h 储能系统首发,重新定义了 587Ah 储能电池的行业标准。
在短短两年间,海辰储能凭借一系列领先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等老牌企业的首发产品,成为行业焦点。从技术与产品维度分析,大容量、长时储能场景以及多元化技术路线,贯穿于这些首发产品之中。但储能本质是电能存储,容量与时长提升看似是发展常理,作为后发企业,海辰储能为何能超越先行者呢?
这要从储能行业的技术困境与产业发展瓶颈说起。在电力领域,曾流传着 “瓶装长江水” 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在即时发电、即时用电,且电力传输容易、存储困难的系统中,利用电池储能应对新能源波动与供需失衡,就如同用矿泉水瓶盛装长江水般艰难,这一比喻虽夸张,却反映出电力储能技术的复杂性与难度。受此影响,适配电力储能场景的长时储能技术发展迟缓,储能时长的进步远远落后于产能扩张速度。
与此同时,储能行业的头部企业大多源自锂电动力电池领域。2022 年,储能市场在政策推动下快速增长,而动力电池行业却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下滑、增长乏力等问题,众多企业纷纷涌入储能赛道。这些企业在发展储能业务时,虽借鉴了动力电池的经验与模式,但也因此受到局限,不愿投入资源研发电力储能专用技术与产品。此外,储能行业还重蹈了动力电池、光伏行业的覆辙,同质化产能迅速过剩,技术与产品高度相似,企业只能通过价格战竞争,许多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经营危机。
海辰储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发展战略。自成立起,海辰储能就坚定 “专注储能” 的核心方向,在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 GWh 级别的企业中,独树一帜。企业敏锐察觉到储能是区别于动力电池的独立赛道,二者在属性上存在本质差异,不能简单复 制发展模式。考虑到能源转型背景下,储能行业前景广阔且技术场景日趋复杂,海辰储能针对行业痛点,率先提出 “高安全、长寿命、高能效” 的储能电池发展方向。即便在成立初期面临布局动力电池赛道的建议,公司管理层依旧坚持在储能 “边缘场景” 开展创新,加大对长时储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尽管这些技术在当时的经济性与落地性存在争议。
2020 年,随着 “双碳” 目标的提出,储能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海辰储能也顺势崛起。2021 年获得首笔 A 轮融资后,公司推出的首款 280Ah “储能专用” 电池,能量密度比行业主流产品高出 30%,度电成本降低 25%,精准满足市场需求,迅速打开市场。此后,前期的前沿技术布局逐步取得成果,公司以平均每 9 个月推出一代新产品的速度,凭借快速迭代与差异化产品,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2022 - 2024 年,海辰储能出货量复合增速高达 167%,营收复合增长率达 89%。2024 年,公司实现净利润 2.88 亿元,技术壁垒不断巩固,成本降低与市场利润增长同步实现。
市场前瞻、技术创新与差异化产品策略,看似是企业成功的常规路径,但在实际发展中,如何坚守战略、平衡创新与发展,才是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
创新节奏:独辟蹊径的研发之道
“激发团队活力至关重要,我们鼓励研发人员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放空自己。” 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的这一理念,在公司内部广泛传播。在竞争激烈、节奏紧凑的新能源制造业,这样的理念显得别具一格。
这一 “放空” 策略为企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有人认为,它营造了宽松的研发氛围,有效避免了研发人员因过度劳累而创造力下降;也有人指出,“放空” 并非无所事事,员工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思维碰撞,加速技术从研发到量产的进程;还有观点认为,“放空” 充分调动了不同背景人才的积极性,帮助企业突破固有思维定式。在海辰储能的研发团队中,不少 “跨界” 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一位拥有分析化学背景的研究人员,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在材料成分分析方法上取得创新,实现极片柔韧性的量化分析,改变了行业以往依赖经验判断的局面。
“放空” 策略催生出独特高效的研发节奏,极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正如一位研究院员工所说:“我们找到了创新的节奏,一切成果也随之而来。” 在海辰储能内部,先进研究院就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典范。
先进研究院的设立,源于企业 “储能本位” 的思考逻辑,在诸多前沿产品研发中发挥核心作用。2021 年,研发团队在试验中发现,锂电储能难以满足零下 40℃环境下放电超 70% 的宽温域要求,随即跳出传统思维,将目光投向钠电储能领域,重新探索契合客户需求的技术路线。从 2021 年项目启动到 2025 年全球首款钠电储能专用电池推出,先进研究院在其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不仅完成产能建设,还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然而,在先进研究院成立初期,团队内部存在分歧。公司管理层深知前沿研究的重要性,坚持将前沿研究与现有业务分离,避免团队陷入短期任务,忽视长期发展。但部分研发人员希望兼顾现有工作,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经过沟通协调,团队逐渐认识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比盲目加速更为关键。2023 年,先进研究院正式成立,专注于先进材料产业化、前沿产品设计与布局,而现有产品优化则由电池研究院负责。
通过合理规划前沿研究与现有业务,海辰储能构建起技术储备与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安全、成本、效能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长时储能、磷酸铁锂材料、钠离子电池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累计公开专利申请超 3900 件,业务遍及全球。从理论层面看,海辰储能的发展契合动态能力理论与敏捷创新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整合资源应对环境变化,海辰储能通过分离研究方向,为创新预留资源,增强穿越行业周期的能力;敏捷创新理论注重快速响应与需求导向,企业凭借前瞻视野、商业化能力以及合理的组织架构,缩短创新周期,精准推出创新产品。
不过,创新永无止境,海辰储能也在持续完善研发机制。企业从客户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收集痛点问题,推动研发创新,随着机制不断优化,未来创新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发展的双重考验
尽管海辰储能成绩卓著,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复杂的行业环境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财务数据显示,公司此前存在累计亏损,虽在 2024 年实现盈利,但应收账款规模不断扩大,截至报告期末,贸易应收款项(扣除减值准备)分别达到 2.23 亿元、40.2 亿元、83.15 亿元 ,一旦账款回收出现问题,将对企业资金链造成巨大压力。
原材料价格波动也给海辰储能带来不确定性。过去三年碳酸锂价格下跌,助力企业降低成本实现扭亏,但未来锂、钴等关键原材料价格若大幅上涨,将导致生产成本飙升,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可能使企业再次陷入亏损。
产能方面同样存在风险。2024 年,厦门和重庆基地的产能利用率分别降至 72.1% 和 73.3%,较上一年的 90.3%、88.4% 明显下滑。即便如此,公司仍在大规模扩张产能,计划到 2026 年将总设计年产能提升至 100GWh 以上,若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引发产能过剩,增加运营成本。
此外,储能行业价格战激烈,2024 年海辰储能电池售价从 0.8 元 / Wh 降至 0.3 元 / Wh,同比下降 62.5% ,若企业无法在成本控制和产品附加值上取得突破,可能面临 “量增利减” 的困境。同时,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快,若不能持续创新,随时可能被竞争对手超越。
未来展望:续写传奇还是遭遇瓶颈?
2025 年以来,海辰储能持续拓展合作版图,与三星物产、GCRPV、德国 Schoenergie 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根据招股说明书,多款突破性产品将在下半年实现量产并全球交付,随着新生产基地建成,先进产能将迈向百 GWh 阶段。部分新产品在预订阶段就已供不应求,显示出企业前瞻布局的市场潜力。
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王鹏程表示,“储能 + 新能源” 模式是未来实现 “能源自由” 的必然选择,企业将从设备供应商向能源场景 “设计者”“架构师” 转型。对于海辰储能而言,坚守核心能力,明确发展定位,持续创新进取,是实现宏伟愿景的关键。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海辰储能能否突破重重障碍,续写行业传奇,值得市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