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1132字 11图 预计阅读时间: 3分钟
本案例来自工程实际,有如下一段测压管测量管道气体压力,由于现场实际情况,测压管的走向形成了一段U型管。由于某些原因,U型管里面进入了少量液体形成了一个封闭气柱,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封闭气柱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压力也会变化,造成液体两侧的压力自动调整压力平衡形成液位差,因此压力表测得的数值将会受到液位差的影响,也就是影响了测量准确度。今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案例演示一下这个问题。
创建如下的二维平面模型,划分四边形结构化网格,节点数13479,最小正交质量1。
我们选择气体介质和液体介质分别为空气和液态水。
本案例的两个关键设置是两相流和气体可压缩性,我们采用VOF模拟气液两相流,主相为液态水,次相为空气,将空气密度设置为理想气体模型。
开启重力项,注意采用可压缩模型并考虑浮力时,需要将参考密度改为0kg/m3,否则软件会一直报警告。
入口为速度入口条件,速度10m/s,全部为空气
出口为压力出口条件,表压为0Pa,回流为全部空气。
我们将测压管下部和右边设置为随时间变化的恒温壁面,采用UDF定义,代码如下,目的使得2s前为管道获取初始稳定的流场,2s后测压管被加热升高了30K。
DEFINE_PROFILE(temp,thread,i)
{
real time=RP_Get_Real("flow-time");
face_t f;
begin_f_loop(f,thread)
{
if(time<=2.0)
{
F_PROFILE(f,thread,i)=300;
}
else
{
F_PROFILE(f,thread,i)=330;
}
}
end_f_loop(f,thread)
}
创建压力监视器,监测测压管末端压力。
采用如下初始值进行初始化,并用patch方式为测压管加入原始的液体形成封闭气柱。
瞬态求解,最开始时间步长0.0001s,迭代几步后即可快速增加到0.01s,为何本案例需要这样操作,因为初始速度场为0,开始迭代计算后,边界条件处突然增加到10m/s,由于VOF模型(Explicit算法)在计算时会检查更新CFL数,这个突然变化会形成远大于250的CFL数,使得计算发散。
我们看一下测压管末端的压力动态曲线,在2s时由于温度数值上在边界条件处形成阶跃,造成温度扰动,这个是由于边界条件的设置存在伪物理现象造成的,很显然,不可能在0s内使得温度快速增加30K。但是趋于稳态后,压力与温度变化前相比有所增加了。
我们再看一下趋于稳态后,测压管两侧存在液位差,这也是测量偏差。
本案例的工程实际指导意义是,在可能形成液体的测压场合,测压管最好有排液装置,或者测压管在走向上尽可能避免形成可能存水的U型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