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为什么外国车企迫切需要中国的帮助?

2天前浏览6
搬运自:InsideEV

中国的技术进步如此之快,以至于通用汽车(GM)和大众汽车(Volkswagen)等曾经的高级合作伙伴需要帮助。这对我们其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在格栅上找不到四环徽章,几乎没有格栅,只有单薄的LED照明和一个熟悉的名字和一个不熟悉的标志。这是一辆旅行车,但它的轮廓与之前的奥迪几乎都不一样。在里面,一个屏幕从一扇门扫到另一扇门,钮扣少之又少。

 

新款奥迪E5 Sportback——官方名称为奥迪E5 Sportback,用大写字母表示,从技术上讲,这款车来自一个全新的品牌——奥迪认为这是中国电动汽车买家想要的。难怪它是与中国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SAIC)密切合作建造的,而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 Group)曾经教过上汽如何制造汽车。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一个趋势非常明显: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老师已经变成了学生。  

越来越多曾经在各种合资企业中担任“高级”合作伙伴的汽车制造商,正转向他们以前的“初级”合作伙伴,以在电池技术、软件和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优势。希望他们能学得足够快,以便在汽车业这个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更好地竞争,这个领域充满了要求最新、最好的一切的客户。  

这就是奥迪等品牌落后的地方。  

十年前,西方汽车制造商得益于中国市场的繁荣。但随着买家转向更符合他们偏好的本土品牌,奥迪只是近年来销量下滑的众多品牌之一。去年它在中国的销量下降了11%。中国汽车市场本应是这些汽车公司源源不断的摇钱树,但现在却一直让它们头疼。

与此同时,多年来积极的地方和国家补贴、残酷的内部竞争以及几乎完全掌控全球电池供应链,为中国本土品牌带来了丰厚回报。当地消费者纷纷购买小鹏、蔚来、比亚迪、极氪等品牌的汽车。  

他们正在寻找那些想要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得最大范围和最新技术的买家。这些公司学会了以极高的速度前进,以保持彼此的领先地位,这导致了比以往更多的选择和近乎持续的进化。  

 

在上海车展上,对面的大众汽车(Volkswagen)也上演了类似的故事。随着中国消费者逐渐放弃ID.4ID.3,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推出了三款新概念车,外观和感觉都很像小鹏或蔚来可能提供的东西:ID.  Evo, ID. Aura and ID.  Era.

前两款是电动汽车,而Era是一款增程电动汽车,即基于电动汽车平台的电动汽车,配备燃气发动机为电池充电。它的总续航里程应该在1000公里(620英里)左右,这可能使它成为大家庭和人口密集城市以外想要远行的人的热门选择。

 

这些也反映了大众“在中国,为中国”的新战略。它们是与上汽和另一家中国合作伙伴一汽(FAW)联合生产的。同样,它们提供的功能是西方大众电动汽车所不具备的:800伏的电力架构和人工智能驱动的ADAS系统。大众还与小鹏合作开发面向中国的未来软件系统,就像它与Rivian合作开发西方产品一样。

同样的现象也在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上演。别克多年来一直没有在中国风靡,所以现在通用汽车在上汽的帮助下推出了新的“XiaoyaoEVEREV平台。别克新Electra系列产品的电池也将使用中国宁德时代的电池,这种电池应该能够在10分钟的快速充电中增加218英里的续航里程。上汽和通用汽车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直是合作伙伴,但现在上汽似乎在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也不能幸免于这种趋势。丰田在车展上的展台展示了整个bZ电动汽车系列,包括主要品牌和雷克萨斯的旗舰电动轿车。其中许多产品都是与一汽、广汽和比亚迪等公司合作推出的。丰田并没有试图隐瞒这一点:“丰田正在使用中国人的思想和方法,专注于中国的思维来开发产品,创造真正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家汽车制造商在车展上宣布。

 

丰田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新旗舰车bZ7看上去就是这样:外形圆滑,以LED灯为特色,宽敞的中央屏幕为其设计了简约但高端的驾驶室。

尽管这些车都很先进,但奥迪、别克或丰田的粉丝看到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时,很难不感到一丝嫉妒。  

至少在美国,目前这些技术转移到美国的可能性很低。拜登政府禁止在新车中使用中国的硬件和软件,这是其最后的举措之一,特朗普政府提高了对中国汽车的关税。

在国家安全的支持下,两党议员都迫切希望阻止这些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但同时也保护本土汽车制造商免受竞争的影响,因为它们可能无法跟上竞争的步伐。因此,即使这些汽车来自西方人熟知的品牌,这些汽车与上汽集团和其他品牌的关系也可能使它们无法打入美国市场。  

小明来电⚡为你充电,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来源:小明来电
通用汽车电力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5-21
最近编辑:2天前
小明来电
硕士 新能源干货,尽在小明来电~
获赞 6粉丝 7文章 14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动力电池新国标 NO TP !阁下如何应对?

2025年4月14日,工信部在官网发布了文章 “一图读懂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新标准主要对单体电池的快充循环后安全、电池包的热扩散和底部撞击进行了重要修订,对于新申请车型的执行时间是2026.7.1,对于已获得批准车型执行时间是2027.7.1。新版国标中难度最大的,莫过于热扩散测试后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想要理解其中的难度,让我们先了解下热扩散的原理。这里引用欧阳明高院士课题组2020年在 Joule 上发表的文章中的部分内容作为说明。如上图中“IN Path”所示,单体电芯从常温到热失控,依次经历了如下环节:电芯因外部加热,本体温度达到T1的温度,即SEI分解开始的温度。电芯内部的隔膜收缩破损,内部发生短路。正极活性材料释放活性氧,活性氧可能迁移和氧化周围环境。负极与电解质发生反应。如果有析锂现象,锂枝晶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与电解质发生反应。正极和负极在高温下混合在一起。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电池内部材料之间激烈的氧化还原反应触发电芯热失控。 文章同时也根据电芯热失控各阶段的特点提出了降低风险的方案:使用电解质添加剂形成更稳定的SEI,提高其高温稳定性。应用热阻高的隔离膜,如陶瓷涂层隔离膜。改变正极材料结构,多用单晶,减少表面积。使用电解质添加剂提高耐热性和均匀性;负极涂覆Al2O3抑制锂沉积抑制锂枝晶生长。用热响应材料阻断正负极接触;中和氧化剂和还原剂,使反应更温和;减少总释放能量或降低热释放速率。上述方案的前四点均已在量产电芯上大规模应用,但目前仍然无法避免电池底部刮蹭(相关阅读:从小米SU7着火看电池热蔓延)或高速碰撞后起火的现象。那么除了电芯级别的改善,是否可以在电池系统层面找到解决方案呢?2022年,宁德时代推出了CTP 3.0电池包,通过将冷却板竖直排布到电芯之间,可以实现对局部电芯温度速降,搭配电芯倒置技术,电芯开阀后向下释放热量,为乘客逃离座舱争取时间。(相关阅读:小米SU7 MAX电池拆解-1)同样为CTP设计的Cybertruck电池包则通过灌胶方式,将4680电芯之间的空气挤出,这样即便单一电芯发生热失控,因为缺少供其燃烧的氧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热扩散的发生。(相关阅读:Cybertruck电池全网首拆)另外还有一个思路是在电池包内加入“消防员”,即阻燃喷淋系统。这样的设计在高合的 Hiphi Z 的电池包里出现过,但制造复杂度和成本方面需要做出牺牲。无独有偶,近日现代摩比斯表示,成功开发出了在电池着火时喷射灭火剂即可立即灭火的新技术。这是一个可以通过防止热量传递到相邻电芯来防止热失控的技术。新系统防止热量传递到邻近的电芯,在起火后5分钟内喷洒灭火剂,以尽早灭火。随着多个国家正在推进防止热失控的强制性措施,预计它将作为下一代安全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备受关注。摩比斯已经申请了三项专利,包括一种电池外壳设计,努力推进电池系统,如开发防过热材料。那么,除了液态锂电池的热扩散研发,业界也将希望寄托在可燃性更低的全固态电池上,但目前全固态电池仍面临诸多挑战,量产时间还需等待。(相关阅读:全固态电池赛道:大家都跑到哪儿了?)笔者相信,在国家强制安全标准的引导下,相关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会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让人们的出行不再为安全担忧。以上是关于电动汽车电池热安全的一些分享,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素材来源:工信部官网;《Mitigating Thermal Runaway》by Xuning Feng, Dongsheng Ren, Xiangming He, and Minggao Ouyang;现代摩比斯官网;2025 China Solid State Battery Developer Forum;小明来电⚡为你充电,我们下期再见,拜拜~来源:小明来电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