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汽车工业领域,数据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技术实力的直观体现。当某新能源汽车 SU7 以 “车长 4997mm,宽 1963mm,高 1440mm,最高车速 265km/h,总质量 2655kg” 的参数惊艳亮相时,有一个数据格外引人关注 ——51000Nm/deg 的车身扭转刚度。这个数字不仅打破了行业认知,更揭开了汽车工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领域:车身扭转刚度仿真。今天,我们就以新能源汽车 SU7 为例,深入探究这项 “恐怖” 数据背后的技术奥秘。
车身扭转刚度,简单来说,就是车身抵抗扭转变形的能力,单位是 Nm/deg(牛米每度)。想象一下,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过弯或遭遇紧急避让时,车身各个部位会受到不同方向的力,导致车身发生扭转。扭转刚度越高,车身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就越小,车内乘员感受到的晃动、异响也就越少。它就像汽车的 “钢筋铁骨”,直接决定了车辆的操控稳定性、NVH(噪音、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表现,甚至关乎整车的安全性能。
以新能源汽车 SU7 为例,51000Nm/deg 的扭转刚度意味着什么?在极端路况下,普通车辆可能会出现车身扭曲导致车门难以打开、内饰异响等问题,而 SU7 凭借超高的扭转刚度,能将车身变形控制在极小范围内,不仅提升了驾驶信心,更有效保护了车内乘员的安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操控性升级:高扭转刚度让车身在过弯时更 “听话”,减少侧倾,提升车辆的循迹性。对于追求驾驶乐趣的用户来说,SU7 的 51000Nm/deg 意味着更精准的转向响应和更稳定的弯道表现。
(2)安全性能提升:在碰撞事故中,高刚度车身能有效分散冲击力,保护乘员舱的完整性。数据显示,扭转刚度每提升 10%,车辆在碰撞中的安全性可提升约 5%。
(4)舒适性飞跃:低变形车身减少了异响和振动的产生,结合优秀的 NVH 设计,为车内乘员营造出图书馆级的静谧空间。无论是长途旅行还是日常通勤,都能享受更舒适的驾乘体验。
在传统燃油车中,扭转刚度一般与车的级别有关。据调查一般B级车以上,车身扭转刚度在20000Nm/deg左右,而D级可达到40000Nm/deg,据说劳斯莱斯幻影达到4万以上。大部分燃油车,特别是SUV类统计过相当部分在20000以内,小一点的可能在15000以内。
然而,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车身与电池包的高度集成,某豹达到40000以上,确实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据公示信息显示,新能源汽车SU7车型车长4997mm, 宽1963mm, 高1440mm;燃料种类为纯电动,最高车速265km/h;总质量2655kg;前轮距1693mm,后轮距1699mm;前悬975mm,后悬1022mm。
该车的扭转刚度达到恐怖的51000Nm/deg,具体如何计算得到可根据刚度公式自行推测。
理论上,车身扭转刚度的计算基于材料力学中的经典公式:
其中K代表扭转刚度,T是作用在车身上的扭矩,θ是车身产生的扭转角度。但在实际工程中,这个计算过程远比公式复杂得多。
工程师们需要借助有限元分析(FEA)技术,将整个车身结构分解成数以万计的微小单元,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从车门、底盘到车顶,每个部件的材料属性(如钢材的强度、铝合金的延展性)、连接方式(焊接、铆接、胶接)都会影响最终的刚度数值。某新能源汽车 SU7 的研发团队正是通过反复优化车身结构设计、采用高强度钢材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巧妙配比,才实现了这一惊人的刚度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仿真技术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计算机仿真,工程师可以在设计阶段快速验证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这就好比在虚拟世界中搭建无数辆 “数字汽车”,不断测试、调整,直到找到最佳的结构设计。
扭转刚度的分析方法可参照试验进行,一般如下所示。通常前端是加载在减震器处,后端有加载在减震器,也有加载弹簧座;加载相对较多的是弹簧座,具体原因大家细想可知。
小结:每种方法其计算结果略有差异,有些时候差异会比较大。以上图片节选《汽车 NVH 一本通 —— 建模、优化与应用》内容,欢迎订阅。
该书由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仿真秀优秀讲师【CAE之家】成传胜老师编著。该书是国内汽车 NVH 仿真领域的实战指南,融合理论与实践,全流程覆盖建模与优化,包含诸多技术细节与创新方法,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具有填补行业技术空白、推动技术普及与创新等重要价值。
5月13日20时,仿真秀优秀讲师CAE之家成传胜老师,将在仿真秀直播间为该图书粉丝带来《汽车NVH一本通》读者沙龙:汽车车身整体刚度分析及优化实战线上讲座。欢迎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和理工科学子来直播间交流和学习。报名后支持反复回看。以下是直播介绍
《汽车NVH一本通》读者沙龙:汽车车身整体刚度分析及优化实战-仿真秀直播
最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车身扭转刚度仿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方面,电动平台需要更合理的电池布局与车身结构协同设计,以兼顾续航与安全;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对车辆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小米汽车 SU7 的 51000Nm/deg,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突破,更是对未来汽车工程的一次探索。
在仿真秀 APP 中,你可以学习到更多关于车身扭转刚度仿真的前沿技术与实战案例。强烈推荐大家关注仿真秀优秀讲师CAE之家仿真专栏, 今日课程全程半价优惠。从基础理论到软件实操,从行业趋势到技术难点,我们将为你揭开汽车工程的神秘面纱,助你在技术之路上不断进阶。
更多内容扫码试看和购买
小米汽车 SU7 的 51000Nm/deg,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汽车工程领域的一次技术宣言。它让我们看到,仿真技术如何推动行业突破边界,重新定义 “好车” 的标准。下一次,当你坐进一辆车,不妨多关注这个 “隐藏参数”—— 因为它,真的很重要!
来源:仿真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