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太阳系广袤的星空中,有一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卫星,它就是土星的第六大卫星 ——土卫二。尽管它的知名度或许不及土卫六那般响亮,但在科学家眼中,土卫二却隐藏着解开生命起源奥秘的关键线索。近期,美国宇航局(NASA)一系列关于太阳系探索的消息,再次将这颗神秘卫星推到大众视野中,引发人们对其无限的遐想。
1789 年 8 月 28 日,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在使用他那台当时世界上直径最大的 1.2 米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土卫二首次映入人类的视野。其实早在 1787 年,赫歇尔就曾通过 16.5 厘米望远镜瞥见它的身影,只是当时未能确认。土卫二的视星等高达 11.7 等,且靠近明亮的土星及其光环,从地球上观测难度极大,通常需要借助透镜直径 15 - 30 厘米的望远镜,还得依赖良好的大气状况和低光污染环境。在太空时代来临前,环面穿越时期是观测土卫二的最佳时机,此时土星环垂直于地球运行点切线,在地球上仅呈现为一条细线,亮度大幅降低,为观测土卫二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旅行者号计划实施前,科学家对土卫二的了解仅局限于其轨道特征,以及对质量、密度和反照率的粗略估计。1980 年代,旅行者 1 号和 2 号飞船先后飞掠土卫二,为我们带来了第一批特写镜头。旅行者 1 号于 1980 年 11 月 11 日在距土卫二 20.2 万公里处掠过,虽影像分辨率低,但显示出土卫二拥有高反照率且缺乏撞击坑的地表,暗示其地表地质年龄较新。同时,它证实了土卫二轨道位于土星 E 环最稠密部分,结合年轻地表,科学家推测 E 环由土卫二喷射的颗粒组成。旅行者 2 号于 1981 年 8 月 26 日在距土卫二 8.701 万公里处飞掠,获得了更清晰影像,展示出土卫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有大量撞击坑,而赤道附近撞击坑分布较少,这种多样地貌与地质年龄古老、撞击坑众多的土卫一形成鲜明对比,不过,旅行者 2 号的数据未能证明土卫二当下的地质活动,也未确认其是否为 E 环物质来源地。
直到 2004 年 7 月 1 日卡西尼号太空船进入环土星轨道,诸多谜团才逐渐解开。基于旅行者 2 号的观测成果,土卫二成为卡西尼号的优先观测目标。卡西尼号多次在近距离飞掠土卫二,获取了大量关键信息,发现卫星南极地区存在含有水蒸气和复杂碳氢化合物的喷射现象,这一发现促使卡西尼号调整飞行轨道,对土卫二进行更深入探测。2008 - 2010 年间,卡西尼号执行后续任务,多次近距离飞掠土卫二,其中部分飞掠距离近达 50 公里,进一步揭示了土卫二的神秘面纱。
土卫二是一颗相对较小的卫星,平均直径仅 505 公里,约为月球直径的七分之一,甚至比不列颠岛的最大长度还稍短,与亚利桑那州和科罗拉多州的大小相近。不过,其球体面积达 80 万平方公里,比得克萨斯州大 15%,相当于莫桑比克的国土面积。土卫二质量为 (1.08022±0.00101)×10²⁰千克,直径在土星卫星中位列第六,小于土卫六、土卫五、土卫八、土卫四和土卫三,是土星最小的球状卫星之一,其他小卫星多为不规则形状。土卫二实际上是一个扁平椭球体,依据卡西尼号数据测算,其三轴长度为 513 (a)×503 (b)×497 (c) 公里,围绕短轴自转,长轴偏离土星呈放射状。
土卫二的平均密度为 1.6096±0.0024 克 / 立方厘米,赤道表面重力仅 0.111m/s²,约为地球表面重力的 0.0113 倍。轴倾斜为 0,反照率高达 1.375±0.008(几何反照率),这使其成为太阳系中反射率最大的天体之一。由于反射大量阳光,其平整地表夜间温度极低,仅为 - 198℃,比多数土星卫星更寒冷。表面温度范围在最小 32.9K、平均 75K、最大 145K 之间,星等为 11.7。土卫二的大气组成中,91% 是水汽,4% 为氮,3.2% 是二氧化碳,1.7% 是甲烷,独特的大气成分与物理参数,为其内部复杂的地质活动和可能存在的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
1、古老与年轻并存的奇特景观
1981 年 8 月,旅行者 2 号首次近距离观测土卫二,分析图像后发现至少五种不同地形。撞击坑地形见证了土卫二漫长岁月中遭受的天体撞击;平坦地形相对年轻,附近常分布着山脊;还有大量线性地缝和悬崖。平坦地区撞击坑稀少,推测其形成时间可能仅有几亿年,暗示在较近地质时期,土卫二经历了剧烈地质活动,可能是 “水火山” 喷发,使原本布满撞击坑的地表重新平整。固态水(冰)在土卫二表面改造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造就其高反射率。
卡西尼号在 2005 年多次飞掠土卫二,揭示了更多地貌细节。旅行者 2 号观测到的平坦地形实则是撞击坑较少区域,且分布有山脊和悬崖。在地质年龄大、撞击坑密集地区,发现众多地缝,表明在撞击坑形成后,该地区仍有强烈地质运动。在南极附近等此前未详细勘测区域,也发现了年轻地形。土卫二南极地区更是充满神秘色彩,存在多处喷发出气流的现象,在阳光背景下,可见喷发距离长达约 500 公里,与土卫二直径相当。飞船搭载仪器检测出气流主要成分包括细碎冰屑、尘粒以及水蒸气等,科学家推测这些喷发物质来自土卫二内部,暗示其内部存在活跃的能量来源。
2、探索地外生命的关键目标
近年来,科学家对土卫二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让这颗卫星成为探索地外生命的焦点。2015 年 3 月,东京大学、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与欧美国际团队合作,在土卫二上发现存在热水的环境,这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中发现地球之外可供生命存在的环境。2017 年,“卡西尼” 号传回数据显示,土卫二表面冰层下喷出的水气羽流中含有大量氢分子,研究人员推测,这源于土卫二海洋与岩石内核产生的热液反应。若推测成立,土卫二海洋可能存在孕育生命的重要化学物质甲烷。2023 年,美国西南研究所科学家主导的团队利用 “卡西尼” 号数据,在土卫二海洋中检测到生命关键组成元素磷,以磷酸盐形式存在,且其海水中磷酸盐浓度至少是地球海洋的 100 倍,这一发现为土卫二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增添了重要砝码。
在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和演化依赖于适宜的液态环境、能量来源以及关键元素。土卫二拥有地下海洋,可能存在热液喷口提供能量,加之丰富的生命关键元素,使其具备了生命诞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科学家推测,在土卫二的海洋中,或许存在着与地球生命形式截然不同,但同样奇妙的生命。它们可能利用土卫二独特的化学物质和能量环境,发展出一套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存机制。例如,某些微生物可能以土卫二海洋中的氢气、甲烷等为能量来源,通过特殊代谢途径维持生命活动。
土卫二这颗土星身旁的神秘冰球,虽体积小巧,却蕴含着关于太阳系演化和生命起源的巨大奥秘。从最初模糊的观测到如今逐渐清晰的认知,从独特的命名到复杂的物理特征、奇特的地貌,再到充满希望的生命探索,每一个发现都让我们对这颗卫星充满好奇与期待。
其中,土卫二南极虎纹裂隙的形成机制与其内部结构、热力学过程及冰壳力学特性密切相关。解析该裂隙系统的成因与演化规律,既可揭示土卫二独特的地质活动特征,也为理解类地冰卫星演化规律及地外生命探测提供新线索。当前研究主要依赖观测数据与化学分析,力学机制仍不明确,尚未建立冰-水-岩多相结构在应力-温度-渗流多场耦合作用下的系统性力学模型,缺乏裂隙形成过程重构及演化特征分析研究。
针对这些问题,2025年5月7日19时,2025Mechsoft大讲堂将邀请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陈甜甜做《土卫二南极冰盖虎纹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初探》公开课。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和分享,本报告在仿真秀官网和APP同时首播和回看。
1、主讲嘉宾
陈甜甜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
东北大学博士,英国杜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师从唐春安教授。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唐春安教授。研究方向为多环境、多结构及多尺度裂纹扩展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ngineering Geology》、《Journal of Structure Geology》、《Tectonophysic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等国际及行业顶刊,共计1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得香港大学Research Output Prize荣誉(排名6)。
2、报告内容
本报告将汇报一种研究设想,希望通过融合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系统探究冰体力学行为与热物理特性,重点攻克冰体力学响应与热力耦合效应协同表征难题,构建冰破裂本构参数体系。开发冰体裂纹扩展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多相多场耦合模型,实现多尺度冰裂隙平行等距分布关键参数的定量表征。完整重现虎纹裂隙全周期演化过程,阐明其平行等距分布模式与周期性喷发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进而为行星地质数值模拟技术发展提供创新模式,推动地外冰体力学行为研究进入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新阶段。
3、如何观看
识别下方二维码观看,支持反复回看,欢迎朋友圈分享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陈甜甜:土卫二南极冰盖虎纹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研究-仿真秀直播
4、适看人群
(1)岩土工程方向CAE工程师
(2)学习型仿真工程师
(3)理工科院校教师和学生
(4)RFPA软件用户和学习者
(5)有限元软件兴趣爱好者和应用者
(6)基于微震监测的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
(7)从事岩体工程、深部地下工程科研、施工与管理工作人员
未来,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或许会有更多探测器前往土卫二,揭开它更多的秘密,甚至有可能找到地球之外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为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的征程带来重大突破。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这颗遥远的卫星上,发现生命的奇迹,拓展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边界。
(完)
来源:仿真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