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涨知识:焊接接头的强度匹配

9小时前浏览9

长期以来,焊接结构的传统设计原则基本上是强度设计。在实际的焊接结构中,焊缝与母材在强度上的配合关系可有三种:焊缝强度等于母材(等强匹配)、焊缝强度超出母材(超强匹配,也叫高强匹配)及焊缝强度低于母材(低强匹配)。从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考虑,一般都要求焊缝强度至少与母材强度相等,即“等强”设计原则。但实际生产中,多是按照熔敷金属强度来选择焊接材料,而熔敷金属强度并非是实际的焊缝强度。熔敷金属不等同于焊缝金属,特别是低合金高强度钢用焊接材料,其焊缝金属的强度往往比熔敷金属的强度高出不少。


所以,就会出现名义“等强”而实际“超强”的结果。超强匹配是否一定安全可靠,认识上并不一致,并且有所质疑。我国九江长江大桥设计中就限制焊缝的“超强值”不大于98MPa;美国的学者Pelini则提出,为了达到保守的结构完整性目标,可采用在强度方面与母材相当的焊缝或比母材低137MPa的焊缝(即低强匹配);根据日本学者佐藤邦彦等的研究结果,低强匹配也是可行的,并已在工程上得到应用。但比利时学者Soete和我国张玉凤等的观点是,超强匹配应该有利。显然,涉及焊接结构安全可靠的有关焊缝强度匹配的设计原则,还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未有统一的认识。为了确定焊接接头更合理的设计原则和为正确选用焊接材料提供依据,清华大学陈伯蠡教授等承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高强钢焊缝强韧性匹配理论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有:490MPa级低屈强比高强钢接头的断裂强度,690~780MPa级高屈强比高强钢接头的断裂强度,无缺口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深缺口试样缺口顶端的变形行为,焊接接头的NDT试验等。大量试验结果表明:


 

 
1  

 

对于抗拉强度490MPa级的低屈强比高强钢,选用具备一定韧性而适当超强的焊接材料是有利的。如果综合焊接工艺性和使用适应性等因素,选用具备一定韧性而实际“等强”的焊接材料应更为合理。该类钢焊接接头的断裂强度和断裂行为取决于焊接材料的强度和塑韧性的综合作用。因此,仅考虑强度而不考虑韧性而进行的焊接结构设计,并不能可靠地保证其使用安全性。

 

 
2  

 

对于抗拉强度690~780MPa级的高屈强比高强钢,其焊接接头的断裂性能不仅与焊缝的强度、韧性和塑性有关,而且受焊接接头的不均质性所制约,焊缝过分超强或过分低强均不理想,而接近等强匹配的接头具有最佳的断裂性能,按实际等强原则设计焊接接头是合理的。因此焊缝强度应有上限和下限的限定。

 

 
3  

 

抗拉强度匹配系数(Sr)即焊接材料的熔敷金属抗拉强度与母材抗拉强度之比值,它可以反映接头力学性能的不均质性。试验结果表明,当Sr≧0.9时,可以认为焊接接头强度很接近母材强度。因此,生产实践中采用比母材强度降低10%的焊接材料施焊,是可以保证接头等强度设计要求的。当Sr≧0.86时,接头强度可达母材强度的95%以上,这是因为强度较高的母材对焊缝金属产生拘束作用,使焊缝强度得到提高。

 

 
4  

 

母材的屈强比对焊接接头的断裂行为有重要影响,母材屈强比低的接头抗脆断能力较母材屈强比高的接头抗脆断能力更好。这说明母材的塑性储备对接头的抗脆断性能亦有较大的影响。

 

 
5  

 

焊缝金属的变形行为受到焊缝与母材力学性能匹配情况的影响。在相同拉伸应力下,低屈强比钢的超强匹配接头的焊缝应变较大,高屈强比钢的低强匹配接头的焊缝应变较小,焊接接头的裂纹张开位移(COD值)也呈现相同的趋势,即低屈强比钢的超强匹配接头具有裂纹顶端处易于屈服且裂纹顶端变形量更大的优势。

 

 
6  

 

焊接接头的抗脆断性能与接头力学性能的不均质性有很大关系,他不仅决定于焊缝的强度,而且受焊缝的韧性和塑性所制约。焊接材料的选择不仅要保证焊缝具有适宜的强度,更要保证焊缝具有足够高的韧性和塑性,即要控制好焊缝的强韧性匹配。

对于强度级别高的钢种,要使焊缝金属与母材达到等强匹配则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既使焊缝强度达到了等强,却使焊缝的塑性、韧性降低到了不可接受的程度;抗裂性能也显著下降,为防止出现焊接裂纹,施工条件要求极为严格,施工成本大大提高。

为了避免这种只追求强度而损害结构整体性能,提高施工上的经济可靠性,不得不把强度降下来,采用低强匹配方案。如日本的潜艇用钢NS110,它的屈服强度大于或等于1098MPa,而与之配套的焊条和气保焊丝的熔敷金属屈服强度则要求大于或等于940MPa,其屈服强度匹配系数为0.85。采用低强匹配的焊接材料后,焊缝的含碳量及碳当量都可以降低,这将使焊缝的塑韧性得到提高,抗裂性能得到改善,给焊接施工带来了方便,降低了施工方面的成本。

另外,日本学者佐藤邦彦的一些试验数据表明,只要焊缝金属的强度不低于母材强度的80%,仍可保证接头与母材等强,但是低强焊缝的接头整体伸长率要低一些。在疲劳载荷作用下,如不削除焊缝的余高,疲劳裂纹将产生在熔合区;但若削除焊缝的余高,疲劳裂纹将产生在低强度的焊缝之中。因此,关于低强焊缝的运用,应当结合具体条件进行一些试验工作为宜。


来源:压力容器工程师
疲劳断裂焊接裂纹理论材料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5-09
最近编辑:9小时前
君雔
本科 | 高级工程师 压力容器工程师
获赞 97粉丝 42文章 13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一文读懂:申请压力容器生产许可的管理规定(TSG 07-2019)!

1. 准备申请材料营业执照:企业需提供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有效营业执照,且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应涵盖与压力容器设备相关的业务内容,比如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等,以证明企业具有合法经营的主体资格。相关人员资质管理人员:企业应配备具有相应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如质量保证工程师等。质量保证工程师一般需具备相关专业及技术职称,且有一定年限的从事压力容器相关工作的经历,熟悉压力容器制造、安装等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技术人员:包括设计、工艺、焊接等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人员需掌握压力容器设计标准和规范,如 GB150《压力容器》等,具备相应的设计能力和经验,通常需要有相应的设计资质证书。工艺人员要熟悉压力容器制造工艺,能够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焊接技术人员需熟悉焊接工艺评定标准,能够指导焊接作业和解决焊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一般也需要有焊接相关的资格证书。检测人员:无损检测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无损检测资格证书,如超声检测、射线检测等资格,能够熟练操作检测设备,准确判断检测结果。焊接人员:采用焊接方法的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配备产品制造需要并且具备相应资格的持证焊工,焊工的持证项目应当满足产品制造需要。同时人员数量需符合相关要求。设备设计文件:要详细提供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设计温度、介质特性、容积、材质等参数,这些参数是确定压力容器安全性能和适用范围的关键依据,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同时,图纸上应注明设计单位名称、资质等级、设计人员签名等信息。生产设备与工艺装备:提供企业拥有的用于压力容器制造的设备清单及相关资料,如卷板机、焊接设备、切割设备、热处理设备等,要说明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参数、生产厂家、购置时间等信息,以证明企业具备满足压力容器制造要求的设备能力。检测与试验设备:列出企业配备的无损检测设备、理化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等,如超声波探伤仪、射线探伤机、万能材料试验机、硬度计等,需提供设备的校准证书、使用记录等,确保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制度:应涵盖压力容器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制造、检验到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验收程序,建立质量记录和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压力容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制度、事故应急预案等,加强对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保障员工和设备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企业内各部门和岗位在压力容器生产中的职责和权限,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规定设计人员对设计质量负责,制造人员对制造工艺执行负责,检验人员对产品检验结果负责等。2. 提交申请企业应将整理齐全、符合要求的申请材料按照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的规定,以书面(或电子文档等形式)提交给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同时,要确保提交的申请材料真实、完整、有效,不得提供虚假材料。3. 审核与评审材料审核形式审查:监管部门首先对申请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查,检查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签字盖章是否完备等。内容审核:重点审核申请材料中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标准和许可条件的要求,如人员资质是否有效、设备设施是否满足生产需要等。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会一次性告知企业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内容,企业应进行补充和整改,并重新提交。现场鉴定评审评审准备:审核通过后,企业开始组织进行试制品的生产工作,试制品完成后,告知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监管部门会组织由相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评审组一般包括压力容器专业的技术专家、质量管理专家等。评审组在现场评审前会对申请材料进行详细预审,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申请条件。现场检查:评审组会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检查,查看企业的生产场地、设备设施、人员配备等实际情况是否与申请材料一致。检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查阅质量记录、生产工艺文件、检验报告等资料,核实企业是否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同时,会对企业生产的压力容器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对产品的制造质量、性能参数等进行检验和测试,检查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沟通与反馈:评审过程中,评审组会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评审结束后,评审组会向企业反馈现场评审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企业应根据评审组的意见进行整改。4. 审批与发证审批:监管部门根据材料审核和现场鉴定评审的结果,对企业的申请进行综合审批。审批过程中,会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质量管理水平、生产条件等是否满足压力容器设备资质的要求。发证: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监管部门会颁发《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正、副本各一份),许可证上会注明企业的名称、许可范围、有效期等信息。企业凭此许可证方可合法从事相应的生产活动。来源:压力容器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