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诚智鹏与蜂巢互联完成并购协议签署。从最初接洽到最终落笔,仅用了短短39天,一场长达7小时、信息密度极高的会议定下了合作的所有核心条款。
要知道,在此之前,向诚智鹏抛出“橄榄枝”的企业多达50家,其中不乏在国产工业软件圈赫赫有名的玩家,甚至有不少家开出的收购价格都高于蜂巢互联。但最终,诚智鹏却选择了“出价不高”的蜂巢互联,而且整个并购过程的迅速敲定和高度契合令业内人士意外。
这场“双向奔赴”的联姻背后,隐藏的不是一纸商业合约,而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生态共建与长期主义的深度共鸣。这一选择,不是资本利益的驱动,而是刘尚成博士作为技术派创业者,在浮躁喧嚣的资本市场中,依然坚持理性思考与独立判断的内心体现。
“我们从来不相信靠讲故事就能活下去。”刘尚成语气坚定。作为国内首家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软件(CAT)提供商,诚智鹏扎根公差分析领域23年,自主研发3DCC软件,构建了从底层算法到行业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打破了西门子VSA、3DCS等国外商业软件长期垄断,在军工和高端制造领域深耕细作。
3DCC软件现已服务超400家制造企业,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家电等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通过融入AI、数字孪生、MBD等技术,3DCC实现了95%以上的仿真准确率,特别适配中国机加工为主的零部件装配需求,国内市场份额达35%,成功超越国外商业软件巨头,登顶国产替代首位。
面对资本的诱惑和市场的喧嚣,刘尚成始终坚持“客户说好才是好产品”的理念,也正因此,当蜂巢互联走来,他看到了真正的“知音”。
▼诚智鹏客户墙
为什么选择蜂巢互联?刘尚成博士给出五个理由。
首先,蜂巢互联是为数不多真正从技术出发、扎根工业软件的企业。早在多数公司尚未意识到国产工业软件战略意义时,它便已布局核心内核,自研工具链平台,引入AI技术,在CAX、工艺仿真、数据管理等多个核心模块打下坚实基础,是真正有“克服卡脖子”的使命感的团队。刘尚成对此表示,“这是我们最看重的稀缺价值——它不是一门生意,而是一份使命。”
其次,蜂巢互联带来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尤其在民用工业领域具备天然优势。而这正是诚智鹏下一阶段市场拓展的关键所在。在此前,诚智鹏70%的市场集中于军工领域,通过蜂巢互联的产业桥梁,诚智鹏开始进入更多民用制造行业——2024年新增客户如追觅、TCL、小米科技、思源电气、信瀚精密等等,正是这一战略协同的成果体现。
第三,蜂巢互联的发展目标是打造核心工业软件航母舰队国家队。借助长期沉淀的深厚技术底座,叠加诚智鹏在军工行业多年深耕的工程落地能力,双方有望打通从“点工具”到“平台生态”的完整链条,推动国产工业软件真正走向系统化、生态化发展,构建一个能够正面抗衡国外强大产品组合的自主阵营。刘尚成表示:“诚智鹏非常幸运登上工业软件的‘诺亚方舟’,开启一场关于国产软件突围的时代接力!”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契合。“蜂巢互联不是只谈财务模型,而是真正懂技术、懂产业、懂软件发展节奏的合作伙伴。”尤其是蜂巢互联创始人马震,作为业内最早一批推动国产软件自主创新、产业整合的实践者,对行业理解之深、布局之远,使刘尚成深信“这是能把软件做成产品的团队”。
最后,是双方在行动效率与执行力上的高度默契。没有冗长的流程、没有反复的试探——从首次接洽到尽调、协议签署再到交割,整个过程仅用了39天。“我们都不是空谈的人,坐下就能谈实事,谈了就能推动落地。”刘尚成坦言,“志同道合,才是合作的真正起点。国产工业软件确实难,但正因为难,它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为中国制造构建牢固的数字底座。”
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诚智鹏从早期被市场质疑,到如今成为国防标准制定者、国家项目承担者,经历了一条“逆行而上的技术创业”之路。如今借助蜂巢互联的资源与平台,诚智鹏3DCC V6.0已经在大模型导入、运动仿真、AI智能建模等方面实现突破。而且,在蜂巢CID统一平台的架构下,3DCC已作为核心模块,进入蜂巢互联全栈式工业软件工具链中。
“加入蜂巢互联后,诚智鹏的变化不止体现在营收增长上,更在于视野的拓宽与协同效率的提升。”刘尚成表示,未来3年,诚智鹏将在蜂巢CID工具链平台基础上,推进3DCC向更多行业、更多复杂场景渗透,实现从“点”到“面”的技术扩展,同时力争三年内实现1亿元的年营收目标。
合作只是起点。“当你看清楚方向,就不会被眼前的热闹扰乱。”刘尚成博士强调,“蜂巢互联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资金和资源,更是一种共同的信念感——在国产工业软件真正崛起的时代,我们正在做一件长期且正确的事业。”
如今,这场由信念开始的合作,正逐步展现出巨大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刻,蜂巢互联和诚智鹏的联合,不仅是一次收购,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力量集结,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故事,更是国产工业软件逐步崛起的时代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