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频领域,射频芯片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核心部件,承担着射频信号收发、放大、滤波以及调制解调等重要功能,其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汽车电子、卫星通信与雷达系统等众多关键领域,堪称射频领域的璀璨明珠,备受瞩目。而卓胜微,作为国产射频芯片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发展动态一直受到全行业的密切关注。然而,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卓胜微的亏损态势仍在延续,这一情况不仅令投资者忧心忡忡,更引发了整个行业对射频芯片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
卓胜微 2025 年第一季度的成绩单表现不佳。其营业收入仅为 7.56 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 11.90 亿元,大幅减少了 36.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跌入亏损区间,达到-4662.30 万元,与上年同期 1.98 亿元的盈利相比,同比下降了 123.57%;扣非净利润同样表现糟糕,为-5444.55 万元,同比下降 128.00%。
从卓胜微自身给出的营收下降原因来看,上年行业季节性周期变化较弱,导致本期收入同比下滑,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全球射频芯片市场长期以来一直被美国和日本的几大厂商所垄断,例如 Skyworks、Qorvo、Broadcom、Murata 等,它们占据了全球 8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作为国产企业的卓胜微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尽管卓胜微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巨大,2024 年研发费用高达 9.97 亿,其自研的 L-PAMiD 模组性能也接近行业顶尖水平,但在量产进度上仍比国际竞争对手落后两年以上,这使得其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遭遇了不小的阻碍。
同时,卓胜微在 2025 年第一季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 1.09 亿元,主要原因是存货跌价准备的增加,这清晰地反映出公司存在存货积压或产品滞销的问题。此外,公司 73%的收入依赖于前五大安卓手机客户,客户结构过于集中,一旦这些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如订单减少或合作关系出现变动,公司的营收将受到严重冲击。2025 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 12%,作为手机射频芯片供应商的卓胜微,其业绩自然受到了较大影响。而且,第一季度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了 327.05%,主要是由于借款利息的增加,这进一步加重了公司的运营负担,侵蚀了利润空间。
尽管卓胜微目前面临困境,但从整个射频芯片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并非毫无希望。从市场规模预测数据来看,2025-2030 年中国射频芯片行业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5 年的 826 亿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152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2.9%。
从需求端分析,5G 商用的加速推进以及物联网设备的广泛普及,正推动着射频前端芯片的需求急剧增长。其中,5G 射频芯片的年需求量预计将突破 35 亿片,智能家居领域对低功耗蓝牙/WiFi 射频 SoC 芯片的需求占比也将提升至 28%。在技术演进方面,新一代射频 SoC 芯片,如支持多协议并发的 qpg6200l 等,将主导智能家居市场,其休眠电流相较于传统方案降低了 30%。同时,在国产替代政策的推动下,军用雷达射频芯片的自主化率预计将从 2025 年的 45%提升至 2030 年的 68%。当前投资热点主要集中在射频前端芯片在 5G 基站中的模组化集成(年增速 21%)、物联网终端设备的低功耗射频解决方案(年增速 18.5%)以及 GaN 材料在军用射频功率芯片的应用(年增速 25%)等领域。
在国产替代的进程中,国内 射频芯片企业也在不断取得突破。虽然目前国产射频前端芯片的自给率仅为 15%,功率放大器(PA)和滤波器这两大核心器件的进口依赖度分别高达 85%和 92%,但华为海思、卓胜微等头部企业正通过 12 英寸晶圆产线布局实现工艺突破,预计到 2026 年国产化率将提升至 25%。在射频开关领域,卓胜微已实现 10%的市占率;唯捷创芯在 4G PA 领域成功实现国产替代;汉天下、好达电子实现了 SAW/BAW 滤波器的量产,打破了海外垄断;昂瑞微则开发了 L-PAMiD 模组,缩小了与海外的技术差距。
然而,国产射频芯片领域在技术追赶的同时,却面临着利润下跌的困境。过低的利润难以支撑芯片领域的巨额投入,这种“内卷式竞争”在无形之中阻碍了射频芯片技术的发展。如何打破这种内卷局面,是值得所有射频人深思的问题。
注释:截图来自卓胜微一季度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