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力学概念| 减震的力学原理

6天前浏览69

 

减震技术主要是指在结构的一些部位加上一定数量的阻尼装置或者其他消能部件,为结构提供一定的附加阻尼与刚度以及增大结构自振周期,从而消耗掉外部地震产生的能量,减轻结构动力响应。

地震效应如何作用到结构上

▲图1

图1所示一单自由度体系受地震的动力作用。设基础的水平动位移为  ,质量m对于基础的相对位移为  ,则质量  的总水平位移为  。作用于质量上的惯性力是由其总位移加速度所决定的,为  ,而弹性恢复力和阻尼力仍是由其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决定的。于是,可由动平衡条件得运动方程为

 

式中,  为质点的质量,  分别为质点相对于地面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为结构的恢复力,  为地面加速度。将式(2)与单自由度体系运动的一般方程比较可知,地基运动产生的动力效应就相当于在质量上施加一动力荷载。

减震的力学原理

以单自由度体系为例,简单介绍消能减震结构的工作原理。

将式(2)两边同时乘以  ,并从  积分得

式中,  代表系统的动能;  代表系统的阻尼耗能,  代表地震作用输入到系统中的总能量,  代表系统的变形能,由弹性变性能  、塑性变性能   以及滞回耗能   三部分组成,即

式(4)即为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振动能量平衡方程。地震结束后,结构停止振动,对应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均为  ,且结构的弹性变形恢复,故结构的动能  和弹性应变能  等于  ,因此能量方程(4)成为

从(6)可以看出,输入到结构中的地震能量  最终由结构阻尼耗能  、塑性变形能  和滞回耗能  三部分耗散。因此从能量观点来看,只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提供阻尼耗能、塑性变形耗能和滞回耗能的能力大于地震输入能量  ,结构即可有效抵抗地震作用,不会倒塌。一般抗震结构的阻尼耗能能力较小,当地震作用超过结构的承载力时,将主要依靠结构自身的塑性变形耗能和滞回耗能能力来耗散地震输入能量,从而导致结构的损伤和破坏,当损伤过大时将引起结构的倒塌。因此,为使结构满足大震不倒的设计目标,关键是要保证等式左边的结构耗能能力大于右边的地震能量需求。要么减小地震输入给结构的能量,要么增加等式左边的结构耗能能力。这两种途径分别对应于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

▲图2

图2(a)和2(b)从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拟加速度反应谱的角度分别说明了隔震结构和消能减震结构的基本原理。隔震结构通过设置隔震层,延长上部结构的周期,如将结构周期从隔震前的  延长到隔震后的  ,根据设计地震的拟加速度反应谱,结构所承担的地震力显著降低。消能减震结构通过设置消能器,不显著改变结构周期而显著增加结构的阻尼,如将结构的阻尼比从设置消能器前的  增加到设置消能器后的  ,从而显著降低结构所承受的地震力

单自由度体系消能减震结构中设置了黏滞消能器(只增加结构的阻尼,不增加结构刚度),其所提供的恢复力为  ,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方程为

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地震结束时的能量平衡方程如下:

式中,  为消能减震装置的耗能。由于一般情况下增设消能器不显著改变结构的自振周期,在同样的地震作用下,附加消能器对结构的地震输入能量  没有显著的影响。与式(6)相比,式(8)的耗能能力增加了  项,从而使得原主体结构的塑性变形耗能和滞回耗能需求减少,减轻了主体结构的损伤程度,甚至无损伤。


来源:数值分析与有限元编程
振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4-24
最近编辑:6天前
太白金星
本科 慢慢来
获赞 12粉丝 23文章 33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力学概念| 从应力分布区分钢结构的刚接和铰接

从材料力学可知,工字形截面梁的弯曲正应力大部分分布在翼缘,而大部分剪切应力则分布在腹板,如图1所示 ▲图1通过这个力学概念,我们可以区分在钢结构体系中,梁柱连接节点以及柱脚是刚接还是铰接。它们涉及力的传递方式,因此了解梁柱连接节点以及柱脚的构造,掌握各种节点构造的力学性能是正确确定计算简图和正确设计结构的依据。框架梁柱刚接节点现行的设计规范中,框架梁柱连接节点的类型有刚性连接节点、铰接连接节点两种。从连接方式上分有全焊连接节点、全栓连接节点和栓焊连接节点。梁柱连接采用全焊连接(图2a)或梁的上、下翼缘与柱的连接采用焊接时(图2b),可形成刚性连接。 ▲图2钢梁与钢柱加强型连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梁翼缘端部加宽(图3b);2)梁翼缘端部腋形扩大(图3c)。梁翼缘端部加宽和梁翼缘端部腋形扩大连接宜用于梁与箱形柱的连接。二者共同点就是翼缘采用焊接,可视为刚性节点。 ▲图3框架梁柱铰接节点仅将梁的腹板与柱用螺栓连接(图4a)或将梁搁置在柱的牛腿上(图4b)是铰接连接的常见做法。这种连接在梁端很小的弯矩作用下就会使梁柱夹角发生变化。由于它能承担的弯矩很小,可以不予考虑,称之为铰接连接. ▲图4钢梁与钢柱铰接连接时,在节点处,梁的翼缘不传力,与柱不应连接,只有腹板与柱相连以传递剪力,如图5所示。连接用高强度螺栓的计算,除应承受梁端剪力外,还应承受偏心弯矩 ▲图5刚接型柱脚在多层钢结构房屋中,柱脚与基础的连接宜采用刚接。刚接柱脚可采用埋入式(图6a)、外包式(图6b)和外露式(图7)。外露式柱脚也可设计成铰接。刚接型柱脚的锚栓尽量分布在外围,参与正应力传递,且需要做抗拉、抗压验算。 ▲图6 ▲图7铰接型柱脚底板的作用主要是把柱子的压力扩散到混凝土基础顶面,而柱底剪力首先靠底板和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摩擦力来抵抗。当这一摩擦力不足以抵抗柱底剪力时,《门规》要求在柱底设置抗剪键,而不利用锚栓自身的抗剪强度。抗剪键可以是钢板、角钢或者槽钢,一端焊接在柱子底板,利用自身与基础混凝土的接触承压来平衡柱底剪力。锚栓应在翼缘的内侧,靠近中性轴,保证其不会参与翼缘正应力传递(并非理想铰接,翼缘正应力多多少少会有)。 ▲图8来源:数值分析与有限元编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