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3D-IC 设计之如何实现高效的系统级规划

11小时前浏览6


本文作者:Guozhi Xu

Cadence公司 DSG Product Validation Group

 

Cadence Integrity 3D-IC 平台是业界首个全面的整体 3D-IC 设计规划、实现和分析平台,以全系统的视角,对芯片的性能、功耗和面积 (PPA) 进行系统驱动的优化,并对 3D-IC 应用的中介层、封装和印刷电路板进行协同设计。

   

近几年,随着摩尔定律的失效,集成电路的设计发展逐渐从传统的二维平面转向立体,人们获得了三维带来的诸多优势,比如:更短的引线、更低的功耗、更高的性能和带宽、更小的封装尺寸、以及更好的良率,但同时三维设计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设计的聚合与管理、额外的系统级验证等。

过去行业中的解决方案多借助于点工具搭建的流程,裸片和裸片、裸片和封装之间的设计缺少联系,无法进行早期的探索和获得反馈。为了使集成后的系统仍能满足设计要求,必须过度设计以留下余量,造成性能受限并且成本高昂。

Cadence 在 2021 年推出的 Integrity™ 3D-IC 平台,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设计。

 
   

Cadence Integrity™ 3D-IC 平台集成了 3D 设计规划与物理实现,能够支持系统级的早期和签核分析,全面完整地助力设计者实现由系统来驱动的 PPA 目标。

 

3D-IC的流程包括从系统级规划,到单个芯片物理实现,再到系统级分析和验证。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

Cadence Integrity™ 3D-IC 系统级规划

1.系统级规划和优化

2.系统连接性检查

3.Integrity 3D-IC 与系统分析工具的融合

1. 系统级规划和优化

芯片的堆叠

Feedthrough 的插入

Bump 的规划与优化

3D 图形界面

在传统的 3D-IC 设计当中,系统级规划通常是通过人工规划来实现的。这使得系统级的更新需要比较长的迭代周期。Integrity 3D-IC 系统级规划工具可自动高效地实现芯片的堆叠、feedthrough 的插入、Bump 的规划和优化等功能。工具可以实时显示每个操作的结果,让用户对于设计的结果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TCL 命令的引入让用户可以像使用数字后端工具一样,通过脚本来进行系统设计和定制自动化流程。这也是 Integrity 3D-IC 平台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芯片的堆叠:


在 Integrity 3D-IC 当中,用户可以在图形界面上或者 TCL 命令轻松地更改芯片的摆布和堆叠。Integrity 3D-IC 支持所有的堆叠方式,包括 Face-to-Face, Face-to-Back, Back-to-Back 和 Back-to-Face。堆叠方式更新的结果也能够实时显示在图形界面上。



 
 


Feedthrough 的插:


系统的输入输出通常存在于封装上,上层芯片输入输出信号有时候需要穿过下层芯片,而并不与下层芯片发生数据交换,这样的路径我们称为 feedthrough。比如在下图所示的系统中,bottom_die 当中的路径A起到了连接 top_die 和封装 PKG 的作用。这样的路径就是 feedthrough :


 


然而,feedthrough 路径可能并没有被 插入到下层芯片的逻辑网表当中。比如上图所示路径A,就可能直接由 PKG 的端口连接到 top_die 的端口。Integrity 3D-IC 提供了自动插入 feedthrough 的功能。

在下图当中,我们列出了一些比较常见的 feedthrough 的插入:


 


 Bump 的规划与优化:


Bump 的规划和芯片当中的功能模块密切相关。如果 Bump 距离功能模块的输入输出太远,会对时序产生不好的影响。Integrity 3D-IC 可以快速地完成基于芯片功能模块的 Bump 规划。用户可以分区域指定 Bump pattern(包括Bump cell,Bump pitch,stagger等),从而可以对不同的 power domain 或 IP block 区域创建不同的 Bump,如下图所示:


 


Bump 规划完成之后,需要检查 Bump 之间的连接关系有没有交叉的部分。如果发生交叉,对后续的 Bump 绕线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最好能够在系统级规划的阶段解决交叉的问题,避免绕线完成之后再进行迭代。

Integrity 3D-IC 提供了一种自动解决连接交叉的方案:

将比较关键的 Bump 端固定,对另一端进行自动优化。经过优化,达到 Bump 连接交叉比较少的状态,从而让后续 Bump 绕线变得更加容易。


 


3D图形界面:


芯片设计进入三维之后,连接关系也从平面走向立体。Integrity 3D-IC 推出了三维图形界面,让 3D-IC 设计更加直观具体。


 
 

2. 系统连接性检查

芯片间接口连接性实时自动检查

系统连接关系图


在 3D-IC 设计中,芯片间接口连接性是非常关键的,会直接影响最后的 LVS 核签。Integrity 3D-IC 提供了自动检查和手动检查两种方式。

芯片间接口连接性实时自动检查:


Integrity 3D-IC 提供了实时自动检查的功能,用来检查做完 Bump 规划和优化之后,Bump 的物理连接关系是不是和逻辑连接关系一致。这个检查是实时的,不需要通过LVS签核工具来进行迭代。

如果有悬空的 Bump、Bump offset、不正确的 Bump 物理连接等问题都会被报出来。用户可以在早期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避免在物理实现做完之后才通过 LVS 核签工具发现这些问题,增加迭代的周期。这个检查有一点类似于 Innovus 当中的 connectivity check。


 


系统连接关系图:


在系统连接性检查当中,用户如果想对某一条路径的连接性进行 debug,可以使用 Integrity 3D-IC 的系统连接关系图。这个图可以将特定路径的全部系统连接关系显示出来。用户可以基于结果进行调试。


 
 

  3. 

Integrity 3D-IC

与系统分析工具的融合


 


在做完系统级规划之后,我们希望能够直接进入物理实现工具做芯片物理实现,或者进入分析和验证工具做早期系统分析验证。

Integrity 3D-IC 和 Cadence 的数字后端工具 Innovus、模拟版图工具 Virtuoso、封装设计工具 Allegro 工具等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集成。不同工具之间可以实现数据的无损交换和设计环境的自由切换。

Integrity 3D-IC 也提供了和部分常用 Cadence 分析工具的接口,包括热分析工具 Celsius、功耗分析工具 Voltus、静态时序分析工具 Tempus、物理验证工具 Pegasus。工具提供了 Flow Manager 的图形界面,来方便用户方便地使用各种分析验证工具,而不受制于分析验证工具使用经验这部分内容我们后续会做具体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至此,我们简单地介绍了 Integrity 3D-IC 系统级规划平台的特点,包括系统级规划和优化、系统连接性检查、Integrity 3D-IC 与其他工具的融合。希望 Integrity 3D-IC 能够方便越来越多工程师的系统设计,加速优秀的芯片产品落地,推动后摩尔时代的发展。

来源:Cadence楷登
System电路航空汽车电子UG消费电子芯片UMCadenc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02
最近编辑:11小时前
Cadence楷登
签名征集中
获赞 0粉丝 86文章 39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3D-IC 设计之中介层自动布线

作者:张飞、李玉童 Cadence 公司 DSG Product Validation Group InterposerBus Routing with Integrity™ 3D-IC2.5D/3D-IC 目前常见的实现是基于中介层的 HBM-CPU/SOC 设计,Integrity 3D-IC 将以日和周为单位的手动绕线加速到秒级和分钟级,轻松满足性能、信号电源完整性与设计迭代的多重要求,为高带宽高数据吞吐量的机器学习、超算、高性能移动设备、端计算等应用提供最佳设计支持在迈向先进制程的进程中,硬件功能的扩展不断地受到挑战,使得超大规模计算中心和人工智能(AI)设计对运算效能和数据传输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先进系统单晶片(SoC)在尺寸上已经到了光罩的极限,因此需要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延续摩尔定律,并且降低功耗、提高效能。在同一封装中将晶片做 3D 立体堆叠,和使用硅中介层的多小晶片系统 2.5D 封装,已经成为新的解决方案。当然,这两种方式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如今,许多设计使用硅中介层连接多个晶粒来实现 2.5D 整合。中介层的物理实现涉及晶片之间的布线(如 HBM 和 ASIC 之间)或晶片和封装基板之间的布线。空间拥塞和有限布线层数带来极大挑战。此外,片间互连通常须要经过比片上互连更长的距离,因此它们必须尽可能直线连接,减少转折及跳层次数,并且必须满足信号完整性和长距离走线特殊的要求。传统手动布线为应对上述挑战需耗费海量人工时间,而 Cadence Integrity 3D-IC 能以更高的完成质量大大加速这一流程:Cadence Integrity 3D-IC自动布线解决方案的优势 ■ 极短的运行时间(以分钟为单位)■ 近乎 100% 的屏蔽率■ 均匀分布的线长■ 尽量少的过孔数量1Integrity 3D-IC 平台可以实现最佳自动布线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于 HBM 的数量和摆放位置有着不同的需求。无论 HBM 的摆放的位置如何,HBM 和 SoC 的连接都有如下共同的设计挑战。设计挑战1总线布线 – HBM 设计是为了满足高带宽高数据吞吐量的要求,为了使得高位宽的各个位数据同步到达,HBM 和中央 SoC/CPU/ASIC 的数据必须以物理总线模式连接。2线长限制 – 晶粒间互联本来就很可能远长于晶粒内连线长度,所以要尽可能缩短布线长度。3同层绕线 – 为了提高更好的信号均一特性以及减少跳层,需要尽可能多在同层绕线。4灵活的信号线与屏蔽线配置 – 设计者有灵活配置信号线和屏蔽线的宽度以及间距甚至所用层的需求。下图是一个比较常见的 2.5DIC HBM 和 SoC 平面布局图, SoC 居中布置,左右两边各放两个 HBM: 这些复杂的设计挑战使得后端工程师、封装工程师和系统设计工程师在使用传统工具进行中介层手动设计时不得不花费海量的时间和人力不断进行调整,而调整之后的结果也未必最佳,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高时间成本和工具成本的设计迭代修正。一个典型的中介层设计常常需要数周之久。为了解决传统工具手动设计中介层布线的痛点,Cadence 推出 Integrity 3D-IC 平台中介层全自动布线流程:Integrity 3D-IC 可以方便的读入 Bump 摆放数据并以总线模式将来自不同晶片的 Bump 进行最佳布线连接。下图展示了针对中介层的 Integrity 3D-IC 设计流程,该流程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 2.5D/3D-IC 设计流程中并已得到流片验证。中介层全自动布线流程 2Integrity 3D-IC 平台提供简明直观的交互式用户界面如前文所述,中介层设计中用户会根据实际产品对信号线和屏蔽线的宽度、间距、布线层提出各种各样复杂变化的定制化需求。为此,Cadence Integrity 3D-IC 平台提供简明直观的交互式用户界面:中介层自动布线的交互界面 1用户只需键入 Bump 区域范围和布线参数工具就会自动抓取指定区域的 Bump,并根据指定的参数,对 Bump 自动分组,并选取优化的布线组合。2如果用户没有指定 Bump 区域,Integrity 3D-IC 会扫描整个芯片,把符合 HBM 形式的 Bump 全部抓取出来并自动分类。3信号线的宽度和间距可以通过设计规则指定,也可以由用户直接指定。屏蔽线的宽度和间距可由用户界面指定,也可以由 Integrity 3D-IC 根据屏蔽参数在信号线中间自动计算预留空间以确保屏蔽的有效和完全。此外批处理布线模式允许用户生成脚本文件,以便保存和复现。Integrity 3D-IC 还可以根据布线的资源自动计算宽度和间距,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考虑 45 度连接。最终通过超级命令 Route Design-Bump 将所有 Bump 连接布线自动完成。3Integrity 3D-IC 平台中介层自动布线实例在主干(Trunk)部分,Integrity 3D-IC 严格地使用总线模式布线,并用同一层金属尽可能的延伸到 Bump 附近。为了减少过孔的使用,即使在 Bump 附近,Integrity 3D-IC 也是用同一层金属拐弯而不跳线,尽可能保证线上电阻和电容的均一性。在 Trunk 部分,屏蔽率是 100%,在接近 Bump 的布线,短线部分缺省不加屏蔽。用户可以选择是否要把高层的短线和引脚一起都加上屏蔽。Trunk 部分的屏蔽率是 100%▼ Bump 区域布线▼ 两侧 Bump 区域有偏移▼ 当用户使用多于 6 个 HBM 时,由于 SoC 尺寸小。HBM 的 Bump 无法和 SoC 的 Bump 完全对齐。如果采用 90 度的折线拐弯,既浪费布线资源,又会造成线长差异。Integrity 3D-IC 检测到这种情况会自动采用 45 度布线方式:45 度折线局部细节▼ 虽然我们强烈推荐用户使用全自动布线以实现分钟级的快速布线,Integrity 3D-IC 也提供强大友好的编辑复 制功能。但在一组 Bump 布线完成后,用户可以对这组布线进行眼图仿真,当 SI/PI 都达到指标后,用户可以选中这一组的线和过孔,通过灵活的平移、翻转、旋转的动作把线和过孔复 制到另一组 Bump 上,Integrity 3D-IC 会自动对目标 Bump 完成同样的布线连接。▼ Cadence Integrity 3D-IC 能将日趋复杂的 2.5D/3D 中介层布线速度提高上万倍(周➡分钟),从而大大加快设计的迭代速度,为复杂电子系统的设计者们提供了无限优化的可能!来源:Cadence楷登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