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汽车芯片的安全谁来保障?

9小时前浏览1

在近期举办的 2023 上海车展上,汽车电动化唱主角的同时,汽车智能化升温明显。为了巩固电动化的优势,并且不在智能化淘汰赛中失利,主机厂、Tier1 和 Tier2 竞相发布新品,推出新战略,卡位战火药味十足。


此外,根据《赛博汽车》的不完全统计:2023 年 2 月,国内智能汽车赛道发生投融资事件 22 起,同比增长 57%,累计披露的融资金额达到 86.8 亿元,同比增长 163%。

结合以上两组数据,在芯片行业总体下行周期,汽车电子赛道保持相对坚挺,在新品推出和投融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势。细追背后缘由,是软件定义硬件、算力驱动马力、比特管理瓦特的时代变革下,传统汽车产业链格局受到冲击,汽车电子需求不断扩大所致。

普华永道预测,到 2030 年、2035 年,中国 L3 级别以上自动驾驶搭载率将分别达到 11%、34%。而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推动下,每辆汽车的芯片搭载率正从传统汽车中的 500-600 颗,增长到当下的 5000-8000 颗,且量级还在不断攀升。


模拟电路是安全验证的“黑匣子”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汽车电子体量的增加,安全要求将变得更为严苛,数字电路的安全设计和验证技术相对成熟,但模拟方面没有那么成熟。据统计:超过 80% 的现场故障是由产品的模拟或混合信号部分造成的,模拟电路被视为安全验证过程之外的“安全黑匣子”。

然而在汽车电子中,除了数字芯片外,汽车模拟芯片用量也很大,以一辆 B 级新能源车为例,模拟芯片单车用量正在从燃油车的 160 颗提升到近 400 颗。从市场总体量上,根据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IA)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芯片销售额突破记录,达到 573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2%,其中模拟芯片销售额增幅最大,同比增长 7.5%,达到 890 亿美元。

此外,对于 1 颗 SoC 来讲,内部一定会集成数字和模拟部分。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实现模拟/混合信号和数字设计的集成安全呢?安全隐患又来自哪里?


汽车芯片安全隐患来自哪里?


既然我们谈集成安全,就意味着其中有安全隐患,那么汽车芯片安全隐患到底来自哪里呢?

根据 ISO 26262 标准,进行安全验证的目的是避免汽车系统发生两种失效:一种是系统性失效,这种失效是决定性的,是设计所固有的;另一种是随机失效,包括永久性故障和瞬时性故障,这种失效不是决定性的,可能是由使用条件所引起的。

当然,我们不必对所有汽车芯片的安全验证一视同仁,在有些功能模块中,安全隐患的容忍度相对较高,比如空调控制芯片的安全性要求就要比制动器控制系统的芯片低很多。因此,ISO 26262 标准定义了四种不同的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ASIL):A、B、C 和 D,对应的单点故障指标(SPFM)、潜在故障指标(LFM)和硬件随机失效指标(PMHF)也有所不同,其中 ASIL D 的级别最高。


 

图 | ASIL-A/B/C/D 的硬件架构指标的目标值

*一次FIT(PMHF)等于每十亿小时发生一次故障


如何加强芯片集成安全? 


事实上,和其他行业一样,要系统性地规避一些安全隐患,除了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外,还得靠机制、流程规范来助力。因此,在 ISO 26262 标准中,就提到了一种 FMEDA 方法。

什么是 FMEDA?FMEDA 是英文 Failure Modes Effects and Diagnostic Analysis 的缩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效模式影响与诊断分析。FMEDA 通常是系统安全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在设计周期的早期进行准确评估,引导工程师完成硬件组件及其子部件的安全设计、验证和优化,在加快芯片面世周期的同时,还能辅助降低芯片设计、制造的风险成本。

对于 FMEDA 过程来说,有三大关键阶段:第一,架构性 FMEDA,用于无芯片设计数据时的早期估计;第二,详细的 FMEDA,拥有完备的 RTL 或网表时,根据设计和估计的诊断覆盖率得出基本失效率;第三,FMEDA 验证,在 RTL 或网表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分析或仿真计算出更准确的诊断覆盖率。


许多 FMEDA 工具

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如何解决?


FMEDA 很好,但市面上的 FMEDA 工具大多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不能与常用的 IC 设计环境直接连接,无法使用额外的原生芯片设计数据,比如设计层次结构和晶体管数量信息等。
对此,Cadence 推出 Midas Safety Platform,并将其与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紧密结合,涵盖模拟、混合信号和数字流程,成为少数能够支持不同类型 FMEDA 的整体性的安全设计和验证解决方案。


 

图 | Midas Safety Platform 

支持 FMEDA 驱动的安全方法和流程


当芯片设计企业没有可用的芯片历史设计数据时,可以利用 Midas Safety Platform 使用架构性 FMEDA。在创建 FMEDA 层次结构并定义和分配安全机制后,通过评估硬件随机失效指标(SPFM、LFM、PMHF)来分析安全概念,得出对不同失效模式相关区域的早期估计。

由于这种估计是相当保守的,所以还需要通过详细的 FMEDA 对架构性 FMEDA 进行验证,以确认和微调硬件随机失效指标,从而引导工程师完成硬件组件及其子部件的安全设计、验证和优化,同时助力确定安全机制的最佳数量和其在设计中的位置,以改善诊断覆盖率。

当芯片设计企业有可用的芯片历史设计数据(RTL或网表)时,可以直接从 Cadence 模拟/混合信号和数字流程的设计数据库中导入设计层次结构,并将导入的设计层次结构映射到 FMEDA 的层次结构,获得更为准确的硬件随机失效指标。

对于数字功能和安全协同验证来说,除了失效率估计外,企业还可以通过 Cadence 提供的统一功能验证环境——vManager Verification Management with vManager Safety,来进行形式分析或仿真等安全验证,针对 FMEDA 计算出更准确的诊断覆盖率。


 

图 | 使用形式验证方法的故障分析和分类


值得一提的是,在得到这些诊断覆盖率的值后,它们还会被反标注到 Cadence Midas Safety Platform 中,以便重新计算硬件随机失效指标,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模拟和混合信号元件安全验证来说,企业在会面临更多的测试逃逸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模拟测试覆盖率,IEEE P2427 工作组对模拟仿真的制造缺陷的定义进行了标准化,涵盖了直流短路、直流开路、交流耦合、电阻桥(短路/开路)等缺陷模型。


   

图 | FMEDA 驱动的模拟/混合信号安全验证流程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标准,没有分析设计测试覆盖率的工具一切都是空谈,设计人员还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为此,Cadence 开发了依托 Cadence Virtuoso® 设计平台的 Legato Reliability Solution 和 Spectre Simulator,实现自动的故障仿真,并通过功能模式来确定模拟测试覆盖率。


写在最后

一颗芯片要满足功能安全标准,除了安全验证以外,还需要匹配兼顾安全性的实现方法。而 Cadence 正在提供一整套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在一个集成的流程中协同工作,并将安全要求从 Genus Synthesis 传递到 Innovus Implementation P&R,加速汽车系统级芯片(SoC)实现安全、质量和可靠性目标。       

来源:Cadence楷登
System电路半导体航空汽车电子新能源消费电子MIDASCadence控制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04
最近编辑:9小时前
Cadence楷登
签名征集中
获赞 0粉丝 86文章 46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HPC 开启算力革命,EDA 产业如何破局?

在金融服务、智能制造、医疗保健以及媒体娱乐等行业的推动下,全球数据呈现爆发态势。根据 IDC Global DataSphere 的研究显示,2020 年-2025 年,全球数据总量将从 59ZB 大幅增长至 175ZB。其中,中国增速最快且体量最大,预计到 2025 年数据总量将增至 48.6ZB,全球市占比达到 27.8%。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如何更好地处理数据并挖掘其背后的意义?数据中心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面对日益激增的数据浪潮,传统的堆硬件式计算服务器模式已经不堪负重,与此同时,曾经在军事、科研等高精尖领域发挥重要价值的 HPC,正在开启一场面向各行各业的新算力革命。全球正在进入 HPC 大周期那么到底什么是 HPC 呢?HPC 是英文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的缩写,中文译为高性能计算。高性能计算主要是通过多台服务器并行计算的方式,来提升整体的计算能力和容错能力。在此基础上,各个节点可以共同解决一个比任何一个节点单独完成的问题大得多的问题,从而达到“1+1>2”的效果。未来几年,数字化转型、云计算和 AI 等应用将推动高性能计算渗透率加速提升,届时全球将逐步进入高性能计算的大周期。根据 TrendForce 的预测显示,2021 年-2027 年,全球 HPC 市场规模将从 368 亿美元增长至 56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7.5%。HPC 的高速发展对底层芯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通常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硬件是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基石,而硬件由各种各样的芯片集 合组成。这意味着在高性能计算高速发展的时代,对 CPU、GPU、TPU、NPU、FPGA、ASIC、SoC 等高性能计算芯片,以及通信芯片、接口芯片、存储芯片等的需求量有望持续上升。在百亿级市场的积极驱动下,各大主流芯片企业皆纷纷入局高性能计算市场并加大投入,以期望在市场红利期分得一块蛋糕。对于高性能计算来说,算力是第一要素,通常需要达到每秒万亿次级的计算速度,这对系统的处理器、内存带宽、运算方式、系统 I/O、存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决构建下一代超级计算机面临的性能、延迟、功耗及安全性问题,成为了行业关注的重点。系统性的挑战同样存在于硬件层面,对于高性能计算芯片来讲,面对的计算任务越是复杂,系统对其计算能力、计算速度、数据存储和带宽等方面的要求就越高。为了能在这场“算力革命”中获得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芯片研发企业开始采用 Chiplet 和多 die 互联的技术将模块化设计的思维引入半导体制造和封装中,以获得更高的计算密度、更多的计算接口和更高的芯片良率;同时采用 DDR5/HBM2e 内存处理、PCIe Gen6/CXL2.0/UCIe 高速接口,以应对更高的存储需求;此外,他们还在尝试尽量缩短自家产品的面世时间,以获得市场先发优势。面对挑战EDA 如何助力大芯片产业成功破局?那么,对于这些芯片企业而言,如何才能实现更大的产品竞争力,加速产品上市呢?正所谓“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若想在市场提高竞争力,首先要有更好的 EDA 工具,其次要有更多、更成熟的芯片设计模块储备,最后要有强有力的市场推广渠道和生态建设能力。就 EDA 工具而言,高性能计算芯片的设计呈现出异构化和系统化趋势,传统的 EDA 工具已经不能满足市场所需。怎么理解呢?芯片设计异构化在过去几年中,新的体系结构和指令集在崛起,异构成为提升算力的重要实现手段,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设计中,还体现在制造领域,用不同的工艺、不同的节点、不同厂家的 IP 来实现整个 SoC 芯片。芯片设计系统化一方面,在过去三十年中,半导体产业的设计和制造是分离的,而如今异构的趋势又在某种程度上将两者重新统一起来了,因此 EDA 工具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好如何满足 chiplet 系统的验证需求,这种上下游的协同要求 EDA 从设计阶段延伸到系统阶段,来覆盖整个应用创新周期的验证需求,以及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流程来实现不同环节的互相验证、互相对比,以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协同。另一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系统厂商为了提升自身的差异化优势,也纷纷开始投入芯片研发,这些厂商会将他们对系统的理解带到了芯片定义中去,就势必会牵涉到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多颗芯片和多个节点的协同等。针对异构芯片的设计和验证挑战,Cadence 拥有一系列成熟的 IP、仿真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 EDA 工具和智能化的验证平台。其中,Cadence Design IP 提供了高性能、低延迟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存储解决方案,包括 40G UltraLink D2D PHY、112G-XSR PAM4 IP、UCIe™ PHY and Controller、DDR/LPDDR/HBM Phy and Controller 等,芯片设计企业借助这些 IP 可以减少大芯片设计和迭代的总投入成本,同时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而 Cadence Xcelium MC/ML、Verisium AI、Jasper SPV、Dynamic Duo(Palladium/Protium)等 EDA 工具则可以加快整体仿真速度,辅助企业实现快、准、好的硬件加速和原型验证。针对芯片设计系统化趋势,Cadence System Performance An alyzer 可以帮助芯片设计企业识别典型 SoC 的内存子系统、互连和外围设备中的性能下降原因,同时管理和监控系统内各种启动器的相互冲突的性能目标,分析和解决系统性能瓶颈;而 Cadence Helium virtual platform 可以通过验证和调试嵌入式软件/固件,以及在系统级芯片的纯虚拟和混合配置上启动操作系统,从而帮助芯片设计企业加速系统级芯片的开发,实现由软件驱动的软硬件协同验证。此外,针对边缘计算的低功耗和热需求,Cadence 还提供了 Palladium DPA、Xcelium Powerplay back、Joules+Innovus power an alysis and optimization 等工具,从而能够更快、更精确地实现动态功耗分析、峰值功耗估计等。针对从边缘到云端的数据中心和 IoT 应用,Cadence SBSA 提供了 Arm System Ready 架构认证解决方案。针对计算密度增加带来的芯片规模超出光罩尺寸的问题,Cadence Integrity 3D-IC 平台可以提供更好的 3D-IC 设计工具,采用 Chiplet 和 2.5D/3D-IC 封装来解决设计尺寸接近或超过光罩尺寸导致的良率问题。写在最后NVIDIA 工程师透露:“不久前,处理一个数十亿门级的设计,对之进行编译并创建一个硬件仿真模型,然后将其导入硬件仿真加速器,整个过程需要 48-72 小时,在采用 Cadence Dynamic Duo(Palladium/Protium)后,完成同样的过程,只需要花费 4 小时。”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在 Cadence 完善的 EDA 和 IP 解决方案背后,受惠的是整个高性能计算行业。 来源:Cadence楷登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