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哈尔滨工业大学周彬教授:线性系统理论

15小时前浏览6


“线性系统理论”和“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线性系统理论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已经发展成熟,因此,同期或者稍后的90年代中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关于线性定常系统理论的教材和著作,全面概括了线性系统领域的基础性成果。90年代,非线性系统理论(特别是反馈线性化理论)的发展又给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但这些新视角并没有在现有的线性系统理论教材或专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鉴于此,作者撰写了《线性系统理论》(科学出版社,978-7-03-078492-6,2024.5)一书


                                 

← 左右滑动查看 目录 →


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相对阶以及与相对阶密切相关的输入输出规范型是非线性系统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工具。虽然将它们从非线性系统平移到线性系统是简单和直接的(图1),甚至最初就是针对线性系统所提出的,但是它们在大多数线性系统理论的教材或者专著中很少或没有被提及。事实上,借助这两个概念,线性系统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如能控规范型、极点配置、解耦控制、输出反馈镇定、输出轨迹跟踪和状态跟踪等,都可以非常简洁地得到解决,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能深刻地予以揭示。因此,可以用非线性系统理论的框架来表述线性系统理论。这种表述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很容易形成从线性系统理论到非线性系统理论的平滑过渡,为读者进一步学习非线性系统理论提供一定的基础。


图1  MIMO线性定常系统的输入输出规范型


本书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 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特色


例如,Morse规范型和关于不变因子配置的Rosenbrock定理是线性系统理论中两个非常深刻的结果,但现有(特别是国内出版的)专著或教材对此缺少系统性的介绍,本书则弥补了这一缺陷;输出和状态跟踪问题是比输出调节更为常见的跟踪控制问题,但这方面的结论散见于大量学术论文之中,本书则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图2);针对线性系统的特殊性,本书采用简单、直接、易于操作和理解的方法完整地讨论了二次最优控制问题;传递函数的实现理论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其与状态空间方法体系的关联不大,故仅做简单介绍,相反地,多变量系统的各种规范型能真正体现多变量系统的特色,是线性系统理论的精华,故本书用较大的篇幅进行详细的介绍;模态控制几乎不见于任何线性系统理论的教材和专著,但鉴于该方法在物理上的直观性,本书对其进行了一番较为详细的梳理。


图2  基于逆系统的前馈+反馈二自由度输出跟踪控制框图


2. 介绍理论的同时也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


小车倒立摆和航天器轨道交会控制系统(图3)作为两个贯穿全书的实际例子,用来验证本书所介绍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包括线性系统的零点、各种能控与能观性、稳定性、系统分解、反馈镇定、二次最优控制、观测器设计、输出跟踪、状态跟踪和输出调节等。Watt蒸汽机离心调速器被认为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杰作(图4),用于验证书中所介绍的稳定性概念和理论,包括平衡点、线性化和Routh判据等。


图3  小车倒立摆(左)和航天器轨道交会控制系统(右)


图4  Watt蒸汽机离心调速器


3. 结构安排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


例如,本书每章后面都有一定数量的习题(部分为作者所设计,难度总体较大,有的甚至可以扩充为研究课题),它们对于加强读者对本书内容的理解,甚至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都是有一定益处的;每章后面提供了数量不等的附注,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该章正文内容的来源进行说明;二是对正文内容做适当扩充,并指向具体的参考文献,以方便读者进一步阅读和研究;三是对正文内容表达作者个人的看法。


4. 有机融合了作者的一些研究成果


例如,能控能观性分析的部分结论、各种指数集(可逆性、输入函数能观性、输出函数能控性)的定义和性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输入输出规范型的构造方法、Morse规范型的部分结论、可解耦质系统与能控规范型、对称化子与能控规范型、模态控制的部分结论、最小多项式配置问题及其解、固定终端有限时间二次最优控制的部分结论、参量Lyapunov方程及其性质、对偶观测器的部分结论、干扰观测器的部分结论和输出跟踪以及状态跟踪的部分结论等。



“线性系统理论”作为微分方程、控制理论和线性代数的完美结合体,不仅应在数学地图上有一席之地,还应看作是描述自然规律的一种基础理论。期望本书能为树立上述观点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周彬,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导,航天学院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在控制理论和工程领域的主流和权威期刊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等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目前担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旗舰期刊Automatica、IEEE控制系统学会旗舰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航空航天与电子系统学会旗舰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以及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学会旗舰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等期刊的编委,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IFAC线性控制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FAC非线性控制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IFAC航空航天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时变系统理论、时滞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和飞行器控制等。

  (本文编辑:刘四旦)

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ACTSystem非线性化学航空航天电子ANSA理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01
最近编辑:15小时前
江野
博士 等春风得意,等时间嘉许。
获赞 56粉丝 83文章 15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生物材料与仿生力学前沿研究分享

文一: 对谷仓猫头鹰(Tyto alba)滑翔姿势的虚拟操作演示了滑翔时的阻力最小化摘要:之前已经使用鸟类飞行观测、风洞中的物理模型、理论建模和流动可视化对鸟尾巴的空气动力学功能进行了研究。然而,这些方法都没有提供关于尾部功能的严格、定量的证据,因为(i)使用活体动物无法实现适当的操纵和控制,以及(ii)翅膀和身体之间的空气动力学相互作用挑战了简化的理论或物理建模方法。在这里,我们开发了一个综合的分析阻力模型,通过高保真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进行校准,并通过虚拟操纵其姿态来研究尾部的空气动力学行为。用于CFD的鸟类几何结构先前使用自由滑翔仓猫头鹰(Tyto alba)的立体摄影测量重建,我们根据尾流测量验证了CFD模拟。使用这个CFD校准的阻力模型,我们预测了16次具有一系列尾部姿态的滑翔飞行的阻力产生。这些观察到的姿势是在更广泛的理论姿势参数扫描的背景下设置的,其中尾巴展开角和仰角是独立操纵的。我们观察到的滑翔鸟的姿势与接近最小的总阻力相对应 图:阻力模型的比较。 图:用于 CFD 模拟的立体摄影测量得到的点云和几何图形。 图:对滑动T. alba的模拟和测量倾斜和涡度的比较。 图:操纵尾部展开和俯仰时的力和效率。 图:对于不同的尾翼展开角和俯仰角,具有相同体重支撑的阻力模型预测的阻力。 图:CFD模拟设置(a)和计算域矢状面上的网格(b)。(b)中的每个黑色比例尺表示150mm的长度。文二: 曲面上的褶皱模式演化摘要:我们研究了表面曲率对软材料褶皱模式演变的影响。将理论分析和傅立叶谱方法相结合,以充分了解表面褶皱和图案转变的发生。我们揭示了表面曲率及其各向异性在褶皱模式转变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从正弦模式转变为六边形模式。基于非线性平衡方程,提出了一种傅立叶谱方法来跟踪弯曲双层系统中表面褶皱模式的演变。通过仿真结果与相关实验的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模拟表明,六边形相可能演变为双稳态或迷宫相,这取决于曲率各向异性、过应力、无量纲曲率参数和曲率梯度。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理解一些自然系统中的图案形成,而且这里提出的方法还可以找到广泛的技术应用,例如,使用曲面上的迷宫图案设计具有高安全级别的防反渗透系统。 图:(a) 具有各向异性和梯度表面曲率的弯曲系统,(b)具有曲率各向异性的弯曲系统的局部区域的图示。 图:具有梯度表面曲率的双层系统中的褶皱模式演化。 图:迷宫图案的主要特征。文三: 具有仿生等级表面的导电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复合材料的三线协同抗寒性摘要:防冰表面在许多行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研究了不同表面类型的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CNTs/PDMS)纳米复合材料的三线(即覆冰前、覆冰后和覆冰后)协同憎冰性。同时,在经典成核理论、热力学分析和焦耳加热的框架下,阐明了这一现象的机制。结冰: 根据经典的成核理论,绘制了结冰热力学(温度-时间)曲线,分析了纳米复合材料表面静态水滴的结冰相变过程,并提出了结冰过程中的润湿状态转变。结冰后: 纳米复合材料表面的电热功能为主动除冰提供了一条最终路线,如果前两条被动防御路线失效,这条路线可以作为替代策略。 图:荷叶的天然疏水性,表皮细胞在其上表面发育成层次结构。 图:具有分级表面的CNTs/PDMS纳米复合材料的几何结构 图:具有(a)光滑表面、(b)主表面和(c)分级表面的CNTs/PDMS纳米复合材料样品上的单个液滴的结冰相变过程的典型时间相关温度曲线。 图:示意图显示了不同表面类别的CNTs/PDMS纳米复合材料样品在结冰相变过程中单个液滴的表面润湿性。 图:动态液滴在具有(a)分级表面和(b)主表面的CNTs/PDMS纳米复合材料样品上的回弹行为。 图:具有(a)光滑表面、(b)主表面和(c)分级表面的纳米复合材料样品在提供5V的施加电压100s后的温度分布的统计分析,以及(d)在5V的相同电压下相应纳米复合材料试样的电热响应。 图:不同表面类别的纯PDMS及其CNTs/PDMS纳米复合材料试样的结冰粘附强度;插图是冰晶和微观结构单元之间的机械联锁的示意图。文四: 骨-种植体界面刚度演化的随机微观-宏观力学模型摘要:在将植入物放置到活骨中时,形成界面,通过该界面发生各种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机械相互作用。随着种植体周围骨骼力学性能的增加,这种界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由于界面过程的多因素性质,设计一个全面的模型来预测骨-植入物界面的力学行为是具有挑战性的。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时空演化力学模型,从包含随机定向矿化胶原原纤维的骨水泥单细胞到间隙愈合场景中的宏观骨植入物界面。每个单细胞的指定杨氏模量值在1.62GPa和25.73GPa之间,分别对应于矿化胶原原纤重叠区域中矿物体积分数的最小值(即0)和最大值(即0.4)。对间隙闭合和随后的硬化进行建模,以反映植入物周围骨形成的两个主要方向,即接触成骨和距离成骨。线性弹性随机有限元模型揭示了骨-植入物界面刚度的高度非线性时间演变,强烈受接触成骨和距离成骨的特定动力学的支配。骨-植入物界面在间隙闭合之前具有较小的刚度,间隙闭合随后演变成高得多的刚度。这种转变让人想起渗透转变,其阈值对应于间隙闭合。这里提出的模型虽然是初步的,但可以纳入骨植入系统的未来计算中,其中界面是机械定义的。 图:(a) 有限元骨-植入物界面模型的示意图。(b) 种植体周围成骨动力学示意图。(c) 矿化胶原原纤维的单位细胞。(d) 规则网状结构。(e) 模型的边界条件(BC)。 图:CO在100天内界面中骨植入物杨氏模量的最小最大范围 图:CO条件下100天内典型平均模量值的分布 图:在恒定DO但变化CO时合成刚度的演变。文五: 用一种新的小鼠结肠和直肠远端三层模型预测嵌入神经纤维的微观机制摘要:机械传导在引起远端结肠和直肠(结直肠)疼痛中起着核心作用,在那里嵌入的感觉神经末梢将微观机械应力和应变转化为神经动作电位。结直肠在厚度和纵向上表现出强烈的不均匀性,胶原集中在粘膜下层,因此表明该层的重要承重作用。粘膜下层的感觉神经末梢密度也明显最大,这表明它具有伤害性功能。因此,结直肠中的生物力学异质性影响嵌入结直肠不同层内的传入末梢周围的微观机械应力和应变,这对于各种机械刺 激的机械传导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1)校准和验证一个三层的结直肠计算模型;(2) 预测活体外结直肠机械刺 激期间的应力和应变的组织内分布(即周向拉伸、斑点探测和粘膜剪切);和(3)建立一种方法来计算包埋在结直肠中的传入神经末梢周围的局部微机械应力和应变。我们建立了三层FE模型,包括粘膜层、粘膜下层和肌肉层,并结合残余拉伸,以计算当结直肠受到用于表征离体传入神经编码的机械刺 激时组织内的应力和应变。最后,我们建立了一种方法来详细计算嵌入结直肠的传入末梢周围的局部微机械应力和应变,并用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新方法将桥接实验中现有的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力学证据,以推进我们对结直肠机械转导的机制理解。 图:结直肠的三层复合物——用于三种不同的机械刺 激,即(a)拉伸、(b)探查和(c)剪切 图:计算作用在嵌入结直肠的外神经膜上的局部(微观)法向应力(平面外)和剪切应力(面内)。 图:模型验证:(a)结肠、(b)中间和(c)经双轴延伸的结直肠大块复合标本的平均实验数据(圆形)和相应的模型预测(实线)。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