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的镜头起雾时会直接影响成像,是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实测验证了冷凝模型的有效性,在工程中可用来预测设备的起雾风险,优化结构设计,从而有效降低开发成本。
为保障露天矿井下生产安全开展,以西露天煤矿露天转地下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露井联采条件下边坡岩移规律及井工安全生产问题。确定了露天边坡受井工开采影响显著的潜在滑移范围,研究了采动影响下坡体表面的位移变化情况,分析了正东边坡在坡体滑移作用下井工围岩的应力及位移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随021S1及021S2工作面的推进,模型西北部坡顶至中段坡面岩土体位移变化显著, XYZ三个方向最大变化量分别达到5.5mm、5.4mm和33mm;各工作面回采导致上覆岩层整体向回采位置沉陷并带动周围坡体向采空区移动,但近地表岩层并未出现贯穿坡体的完整剪切带,表明边坡因井工采动而出现滑坡的风险较低;在滑移动载扰动下,采场围岩越靠近滑移位置应力及位移变化越剧烈,其中工作面覆岩和保护煤柱位置垂直应力最大变化分别为11.1kPa、6.26kPa,垂垂直位移最大变化分别为0.864mm、0.717mm,位移及应力变化幅度均不足1.5%,说明小范围边坡滑移对井工围岩影响较小。
专家学者们研究了鱼类的躯体结构,为仿生水下航行器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思路。 将仿生摆翼推进器合理地适配在波浪中航行的船舶上,正是我所研究的课题的意义所在。当船舶发生纵摇和垂荡运动时,可以带动摆翼做升沉和俯仰运动,进而有效地达到船舶减阻增推的效果。 本研究应用NUMECA系列软件中的FINE/Marine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分析软件来实现波浪中船舶运动的仿真,以及半主动弹性摆翼的模拟,对一系列标准船模(DTMB 5415型、KVLCC2型、Wigley型、KCS型)和摆翼(NACA 0012)进行分析。首先开展了网格无关性分析,并分别对比了各标准船模的静水性能,以及波浪中的运动和性能,而后,根据相似规律,初步设计了各船模的摆翼,并进行了数值分析,对比了不同船型上摆翼的增推减阻效果,结果表明,初步设计的摆翼可提高近20%的推力,船首摆翼位置的运动幅值减少了约15%,起到了减轻船体运动幅度的作用;随后,又对比分析了摆翼安装位置及摆翼尺寸对增推减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摆翼的安装位置对船舶的耐波性影响较大,安装在船首位置的摆翼减摇、增推减阻效果最好,增大摆翼尺寸也能够增强摆翼的减摇、增推减阻效果。
针对同一平台卫星不能满足多种运载力学环境的问题,利用金属橡胶材料大刚度、高阻尼、抗腐蚀的特点,设计了新型对接环减振装置,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装置在低频正弦振动和中高频随机振动激励下的减振效果及承载能力,相比现有刚性对接环,新型减振装置可降低卫星低频正弦振动响应44.9%以上,减少中高频随机振动响应均方根54.7%以上。接着基于试验数据构建了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对比,证明该有限元模型满足工程应用精度。最后将其成功应用于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中,通过整星动力学分析验证了该装置的应用效果。
通过基于国产软件的仿真模拟,探索在节能减排前提下的室内空间的最佳机械通风布局方案,在尽可能减少通风口数量,降低机械通风功耗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实现室内空气循环流通与散热,营造良好室内环境。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提高发动机冷却效率、降低能耗、满足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及提升车辆的整体性能成为关键。散热器作为冷却系统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和燃油经济性。因此,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实现散热器性能最大化,同时减轻重量、减小体积,适应现代汽车设计趋势。
随着地下空间的逐步开发,既有桩基拔除问题及其拔桩过程对周围构件物影响的问题日渐突出。本作品对软土区桩基清除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原位试验确定了模型参数,研究了拔桩施工对地层与邻近既有桥梁桩基的影响。
使用国产CAE软件对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过程进行模拟,发现了一种可以提升承压构建强度以及减弱突然性爆破带来损害的结构方法。
双臂钻杆加正循环潜孔锤是一种用于地下工程中钻孔施工的装备。它采用了双臂钻杆和正循环潜孔锤的组合设计,能够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高效的钻孔作业。 双臂钻杆通过两根臂装置固定在钻孔机上,可以确保钻孔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正循环潜孔锤则是通过旋转冲击的方式进行钻孔,能够快速地穿过地层,提高施工效率。 这种装备适用于各类地下工程,包括地基处理、岩土工程和矿山开采等领域。它具有作业效率高、钻孔质量好、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