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三条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钠离子电池是锂电池的“平替版兄弟”——工作原理差不多,但把贵的“锂”换成了便宜的“钠”。成本低,耐低温、更安全,缺点是能量密度比锂电池低,适合储能、电动两轮车等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
2025年上半年,先导智能、海目星等设备巨头新订单暴涨70%-80%,总额超300亿!钠电产业化要加速,设备厂商先 “吃肉”,这波热度没那么快凉。“十四五”规划点名钠电为重点项目,各种文件里钠电池频频出镜,“重点研发”、“推动应用”,国家能源局砸钱搞示范工程。钠电池技术迭代快得很,性能每年都在提升。预计 2025 年底国内钠电专用量产线产能达 275.8GWh。
钠离子电池中游制造是连接上游原材料与下游应用的核心环节,涵盖电极材料合成、电芯设计、Pack集成及系统适配等关键步骤。其技术成熟度、工艺控制水平及成本优化能力直接影响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以下从制造工艺流程、关键技术路线、行业竞争格局及产业链协同效应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当前中游制造的技术路线呈现“层状氧化物主导、普鲁士蓝加速追赶、聚阴离子聚焦储能”的竞争格局。
技术路线 | 代表企业 | 核心参数 | 产业化进展 |
---|---|---|---|
技术路线对比,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高但空气稳定性差(需包覆改性),适配中低端动力电池;普鲁士蓝类成本优势显著(较锂电低40%),但结晶水控制难度大;聚阴离子类安全性突出,但能量密度偏低,聚焦储能场景。
中游制造环节呈现“宁德时代绝对主导+中科海钠等差异化布局”的格局。宁德时代,技术路线全覆盖,布局层状氧化物(动力)、普鲁士蓝(储能)、聚阴离子(低温)三大体系;产能规划,2025年钠离子电池产能达10GWh,配套奇瑞新能源电动车型;成本控制,通过六氟磷酸钠自供、硬碳负极集采,BOM成本降至0.45元/Wh(较2023年降30%)。中科海钠。专注普鲁士蓝体系,推出12V/10Ah电池组,循环寿命超2000次,适配5G基站储能;产业链协同,与华阳股份合作建设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新势力企业,传艺科技,建成4.5GWh产能,主打消费电子场景(如TWS耳机);振华新材,开发单晶层状氧化物正极,适配钠离子电池高电压需求。竞争焦点,技术路线收敛2025年后层状氧化物与普鲁士蓝或成为主流,聚阴离子聚焦细分市场;成本战升级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如自建电解液产线)压缩成本,预计2025年钠电BOM成本将较锂电低15%。
对上游的拉动作用,正极材料需求,2025年钠电正极出货量预计达5万吨,带动碳酸钠(纯碱)需求增长10%;设备国产化,先导智能、科达利等设备商开发钠电专用辊压机、模切机,设备投资成本较锂电降低20%。对下游的适配优化,储能场景,钠电低温性能(-20℃容量保持率>90%)优于磷酸铁锂,适配北方电网储能项目;低速交通:比能量达130Wh/kg的钠电Pack系统,成本较铅酸电池低20%,加速替代电动自行车铅酸电池。技术协同创新,与锂电工艺共享,80%的锂电设备可直接用于钠电生产,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固态电池预研,宁德时代、清陶能源等布局钠离子固态电池,中游企业联合中科院开发硫化物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