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优秀的有限元分析软件,若使用不当,也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模拟结果。不能拿到问题就不假思索地直接进行建立几何模型、划分网格、输入材料特性、定义边界条件和载荷等操作,然后看到分析收敛就认为万事大吉。虽然软件能输出丰富的云纹图和数据,但结果的正确性取决于建模方法和输入参数,而非软件本身。
若开车去某地,直接钻进驾驶室操作,几小时后肯定会到达某个地点,但这是否是目的地,取决于驾驶过程,而非车辆品牌(如奔驰、宝马)。出发前要缜密思考和规划,比如目的地方向、距离、路线、险阻、中转地点、到达时间、汽车性能等;行进中要校准方位;到达终点要检查是否是预期目的地。有限元分析过程与之类似。
首先要明确关心的是零件或结构的强度(应力、疲劳寿命)、刚度(位移和载荷的关系)、温度场还是重量最小化等。分析目的不同,建模方法也不同。比如只关心刚度,无需划分过细网格;关心强度,则需在应力集中的危险部位(如圆角处)细化网格。同时要注意,有限元软件并非万能,不能完美模拟所有问题,比如部件生产中的缺陷(材料杂质、铸造气孔、锻造裂纹等)一般不会在常规有限元分析中考虑,但这些缺陷会导致部件提前破坏。
常用分析类型有静力分析、动态分析、准静态分析等。分析对象虽常处于运动状态(如汽车、机床等部件),但并非运动部件就一定要用动态分析。静力分析建模过程更简单、不确定性因素更少、结果更可靠,应作为首选。用静力分析模拟运动对象,如同用相机抓拍运动对象受力最大的瞬间。
必须采用动态分析的情况包括:模拟构件的振动特性或高速冲击碰撞过程;接触问题过于复杂,静力分析无法收敛或计算时间过长等。动态分析需考虑阻尼、加载速度、动能和内能比例等复杂因素,准静态分析往往需要进行适当的质量缩放。若没有足够的建模经验和试验测试结果验证,不要轻率选择这两种分析类型。
工程实际中的分析对象(如汽车、机械、医疗器械)多为大量零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建模时不可能也没必要包含所有部件,可遵循以下原则:
(四)建立合理的几何模型
借助先进的 CAD 软件可模拟产品外形和内部结构的微小细节,但对于有限元模型,很多几何细节并非必需,保留这些细节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网格细化,大大增加计算时间。建立有限元模型时,一般不应保留所有几何细节,比如可去掉远离关键部位的小孔,用光滑圆孔代替螺纹孔,用尖角代替小圆角,用直线代替小的过渡圆弧等。
此外,细微几何特征处可能应力集中系数很大,甚至接近应力奇异状态,但不一定是危险部位。例如起重机吊臂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浅划痕(模拟为深度 0.1mm 的半圆槽),划分细网格后会出现应力集中,但实践中吊臂不会因这些浅划痕破坏,因为应力大的区域仅局限在微小局部,不会影响整个结构强度;而深度 10mm 的半圆槽,其附近较大区域应力都很高,很可能是危险部位。这体现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难点:既要依据力学理论,又不能死板套用力学理论。
再如铸件上凸出的编号,其与铸件平面的过渡圆角很小(如小于 0.2mm),在这些圆角部位划分细网格会得到很大应力,建模时可忽略这些凸起几何特征,将所在区域简化为平面。
实际分析时可遵循这样的原则:如果几何细节的尺寸远远小于构件的尺寸,就可以考虑忽略这些几何细节。即使保留,也不要在这些部位划分过细的网格。“远远小于” 大致可这样判断:令整个构件的外形轮廓充满屏幕,如果某个几何细节很难用肉眼分辨出来,就可认为是 “远远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