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人工智能与电芯仿真的融合:未来仿真工程师的能力图谱

6天前浏览16
作为一名在电芯仿真领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师,我深切感受到当前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蓬勃发展对电池技术迭代速度和性能指标(如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及成本控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正如IDTechEx在其《AI驱动的电池技术2025-2035》报告中所强调,全球向”净零排放”目标的迈进使得电池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电芯仿真方法,尽管在理解电池内部复杂的多物理场(电化学、热、力等)耦合行为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日益显现其瓶颈。

人工智能的崛起,正深刻改变着电芯仿真的各个层面,使其从传统的”辅助验证”工具,逐步向更智能、更高效的”引领创新”平台进化。人工智能与电芯仿真的深度融合,无疑将对我们仿真工程师的传统技能栈发起挑战,更准确地说,是推动一次深刻的能力图谱重构。这不仅仅是学习几款新软件或新算法那么简单,它要求我们从思维模式到知识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和拓展。

未来电芯仿真工程师需包括以下核心能力

1. 坚实的电化学与多物理场知识 (基石能力)

这一点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始终是仿真工程师的立身之本。对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机理、离子输运过程、热力学行为、力学响应以及多场耦合效应的深刻理解,是构建有效AI模型、正确解读AI输出、判断模型合理性的前提。AI不是万能药,它无法凭空创造知识。物理理解是我们应用AI的”锚”,它能帮助我们设定合理的模型边界、选择恰当的物理特征、避免AI陷入伪关联。未来,这种领域知识的重要性非但不会减弱,反而需要进一步深化,以适应更复杂问题的分析需求。

2. 数据科学与AI技能(新增核心能力)

这是AI时代对仿真工程师提出的最核心的新要求。具体而言,需要掌握:

  • 数据处理能力:包括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的采集、清洗、转换、标注等,为模型训练准备高质量的”燃料”。
  • 算法理解与应用:熟悉常用机器学习算法(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K-均值聚类等)和深度学习模型(如CNN,RNN, LSTM, Transformer, GANs, PINNs) 的基本原理、数学基础、适用场景、优缺点及局限性。
  • 建模实践技能:掌握特征工程(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特征)、模型选择(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模型架构)、超参数调优(如网格搜索、贝叶斯优化)、模型训练与评估(如交叉验证、各种性能指标的计算与解读)的全流程。
  • 编程工具掌握:能够熟练使用主流的AI编程语言(主要是Python)及其相关的科学计算库(如NumPy, Pandas, Scikit-learn) 和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 PyTorch, Keras)。

3. AI与仿真融合的建模能力(跨界整合能力)

未来的仿真工程师不能满足于仅仅使用商业仿真软件的点选操作,或孤立地运行AI模型。更重要的是具备将两者有机结合的跨界整合能力:

  • 能够设计和实施”AI+仿真”的混合建模策略,例如,使用AI构建代理模型替代仿真中的高耗时模块,或利用PINNs技术开发兼具物理洞察和数据拟合能力的新型仿真模型。
  • 理解如何利用仿真数据高效地训练和验证AI模型,以及如何反过来利用AI模型的预测结果来指导和优化仿真参数设置、加速收敛或扩展仿真边界。

4. 批判性思维与结果验证能力 (AI时代的”守门员”)

AI+仿真模型输出的结果,无论看起来多么”智能”,都不能盲目信任。仿真工程师需要扮演”守门员”的角色,具备强烈的批判性思维。要能够结合自身的领域知识和工程经验,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审慎评估,质疑其合理性。更要主动设计独立的实验方案或额外的仿真分析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鲁棒性和泛化能力,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5. 软件工程与编程能力(实践落地能力)

除了传统仿真软件的操作技能外,未来仿真工程师需要具备更强的编程能力和一定的软件工程素养。这不仅包括用Python等语言编写脚本进行数据处理和AI模型构建,还可能涉及到自动化仿真流程、开发定制化的分析工具、参与AI与仿真平台的集成等工作,以确保AI方案能够高效地在工程实践中落地应用。

6. 跨学科协作与沟通能力(团队作战能力)

AI与电芯仿真的融合项目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例如与专注算法的材料科学家、数据科学家、软件工程师等紧密合作。因此,仿真工程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向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解释复杂的仿真问题、AI方案设计思路以及结果解读,促进团队高效协作。

7. 持续学习与快速适应能力(终身成长能力)

仿真和电池技术本身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新的算法、模型、工具和材料体系层出不穷。仿真工程师必须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能够快速跟进前沿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技能栈,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实现个人能力的终身成长。

结尾

当AI的浪潮与电芯仿真相遇,我们不仅是在见证一场技术工具的革新,更是在经历一场工程师能力结构的重塑。未来的仿真工程师,不再只是单一领域的专家,而是能够跨越物理与算法、软件与硬件、个人与团队的“全能型人才”。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长期的自我迭代与主动升级。唯有保持对电化学本质的敬畏、对AI工具的好奇、对新知识的开放,我们才能真正站在时代的前沿,推动电池技术迈向更高的台阶

或许,你也在思考:在AI深度赋能的未来,仿真工程师最需要优先补齐的能力是什么?是领域知识的加深,还是数据与AI技能的跨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锂电芯动
化学汽车python新能源UM爆炸材料储能控制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24
最近编辑:6天前
锂电芯动
博士 中科院博士,电芯仿真高级工程师
获赞 2粉丝 6文章 3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用Python控制Comsol自动运行方法(三):构建并训练深度神经网络代理模型

引言在科学计算领域,COMSOLMultiphysics是一款强大的仿真软件,能够解决复杂的物理场问题。然而,其仿真过程往往需要大量计算资源和时间。为了提高效率,可以使用Python控制COMSOL,结合深度神经网络(DNN)构建代理模型。具体而言,Python脚本可以自动化COMSOL的仿真流程,生成训练数据集。这些数据包括输入参数(如几何尺寸、材料属性)和输出结果(如场分布、响应值)。随后,DNN模型通过这些数据进行训练,学习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训练好的代理模型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预测结果,显著提升计算效率。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自动化:Python脚本简化了数据生成和模型训练流程;高效性:DNN代理模型减少了对COMSOL仿真的依赖;可扩展性:适用于多种科学计算场景。具体案例接下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如何用python控制一个1D锂电池Comsol模型生成不同设计参数下电池性能的数据集,然后基于生成的数据集构建并训练DNN代理模型。整个过程都是自动化运行,相比于直接使用Comsol本身自带的DNN模型来说要更加高效。操作步骤如下:1.用Comsol创建一个1D锂电池模型2.在pyhon中连接并加载上述模型3.定义四个特征参数的空间范围,并在该范围内利用LHS生成300个组设计参数四个特征参数分别是C_rate(放电倍率)、L_pos(正极涂层厚度)、epss_neg(负极活性物质体积分数)和epss_pos(正极活性物质体积分数)。这四个参数都是对电池性能影响比较大的参数。4.自动计算上述300组设计参数下的放电性能(体积能量密度E_vol和相应的平均功率密度P_vol_ave)可以看到第二组设计参数不合理,出现了不收敛的情况。300组设计参数计算所需的总时间为1934.21s,并将计算结果自动保存到csv文件。5.读取csv文件数据来构建并训练DNN模型训练后的DNN模型对E_vol和P_vol_ave的预测效果如下图所示训练集(蓝色点)和测试集(橘色点)基本都集中在理想预测线(红色虚线:代表预测值等于实际值)附近,且R^2的值都在0.99以上,说明该模型具备比较优异的预测能力,可以作为一个合格的代理模型。6.同一组参数下,Comsol计算的和DNN模型预测的Ragone图对比可以看出1C倍率以下,DNN预测的平均体积功率密度(P_vol_ave)与Comsol计算出来是有些差距的,而2C倍率以上DNN预测出来的结果与Comsol计算出来的重合得还是挺不错的。补充说明本文展示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锂离子电池模型,只需要在我这个案例的代码基础上稍作修改即可拓展到任何其他仿真领域代理模型的构建和训练。为了方便代码基础比较薄弱的小伙伴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我的代码,我录制了一个视频来详细讲解代码的功能以及操作步骤。文章付费后即可获得本文的Comsol模型、python代码以及讲解视频如下: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