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锂电排行榜!

3小时前浏览1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图片  

每一次经济或产业动荡,都将引发一场深度大洗牌。


而纵观中国,乃至全球锂电产业20年发展史,特别是在过去十几年间,产业已历过了几轮疯狂的野蛮生长和残酷洗牌。比如据东方证券统计,仅过去五年,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在经历大洗牌后,能够配套车型的电池生产企业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81家降至36家(2023年4月),降幅达55.56%。那些倒下的明星企业,甚或产业巨头,大多死于 “现金流断裂引发的资金危机”。


时隔几年,新一轮更为惨烈的产业洗牌浪潮正汹涌而至。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6大核心赛道上,已知的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上限。


企查查数据则显示,2024年,我国登记状态处于注销、吊销、撤销、清算、停业、歇业、除名、责令关闭等异常状态的储能企业数量已接近3万家,其中有3200余家储能企业仅成立了一年。


伴随锂电产业竞争与洗牌进入深水区,财务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力最核心的指标之一。


因此,24潮产业研究院(TTIR)认为,在当下时点,研究分析中国锂电上市公司财务健康指数,对于经营者、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等方方面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参照主体信用评级及债券信用评级等相关做法,并根据:


1.资本结构,涵盖资产负债率、全部债务资本化率;


2.偿债能力,涵盖速动比率、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类资产/短期债务、EBITDA利息倍数、全部债务/EBITDA、全部债务/经营现金流净额等;


3.净现金(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全部债务)等3大维度及十多个(2025年上半年)核心指标,制定了 “中国锂电上市企业财务健康指数排行榜(2025年)” 榜单,数据显示确实很多企业财务已经处于 “危险” 区间,相信本文对于读者朋友更为直观且深入的了解企业财务健康度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指标权重与评分详见下表,也欢迎读者朋友予以指正,补充。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遗漏,欢迎读者朋友补充、指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断裂材料储能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24
最近编辑:3小时前
锂电那些事
本科 | 技术总监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8粉丝 218文章 255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固态电池优势显著,为何迟迟未能大规模落地?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固态电池始终是被寄予厚望的 “颠覆性技术”。早年间丰田曾公开表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续航将突破 1000 公里,充电时间可压缩至 10 分钟 —— 这样的性能足以解决当前电动车续航焦虑与充电慢的核心痛点。然而数年过去,真正量产的固态电池车型屈指可数,且多为 “打折扣” 的半固态产品。那些曾出现在大厂 PPT 中、号称能彻底革新行业的纯固态电池,为何至今仍深陷 “难产” 困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电池的底层原理与技术瓶颈说起。 要理解固态电池的困境,首先得搞清楚锂电池的基本构造。无论是传统液态电池还是固态电池,核心都由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四部分组成,二者的关键区别,就在于 “电解质” 的形态 —— 当前主流的锂电池采用液态电解质(俗称 “电解液”),而固态电池则是将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材料。这种看似简单的 “形态切换”,背后牵扯的是整个电池性能逻辑的重构。提到电池性能,“能量密度” 是绕不开的核心指标 —— 它直接决定了同等重量下电池能储存多少能量,进而影响车辆续航。想要提升能量密度,核心路径有两条:使用高比能电极材料,或是采用高电压电极材料。而固态电池的优势,恰恰是在这两条路径上突破了液态电池的局限。 先看高比能材料。当前液态电池的负极多采用石墨,其理论比容量仅为 372mA・h/g;而锂电池领域的 “理想负极材料”—— 锂金属,理论比容量高达 3860mA・h/g,是石墨的近 10 倍。若能用上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将实现质的飞跃。但液态电池偏偏 “用不了” 锂金属。关键问题在于 “锂枝晶”:锂金属在充电过程中会析出树枝状的晶体,随着充放电次数增加,锂枝晶会不断生长,甚至可能刺穿电池内部的隔膜,导致短路、爆炸;即便未发生短路,锂金属还会与液态电解液发生化学反应,持续消耗电极与电解液,大幅缩短电池寿命。可见,液态电池与高比能的锂金属负极,本质上存在 “兼容性矛盾”。 再看高电压材料。电池能量的计算公式是 “能量 = 容量 × 电压”,提升单体电池电压,同样能提高电池包的整体能量密度。当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电压约为 3.6V;三元锂电池正极电压稍高,约为 4.2V—— 这也是三元锂能量密度优于磷酸铁锂的原因之一。但液态电池的电压提升存在 “天花板”:其电解液的理论电压上限为 4.5V,一旦超过这个数值,电解液就会分解、产气,引发电池鼓包等安全问题。这意味着,液态电池很难通过 “拔高电压” 进一步突破能量密度。而固态电池恰好能解决这两大难题:一方面,固态电解质的机械强度高,能有效阻挡锂枝晶生长,让锂金属负极的应用成为可能 —— 仅这一项改进,就能让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400Wh/kg(当前性能最好的液态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约为 255Wh/kg,磷酸铁锂仅为 140-160Wh/kg);另一方面,固态电解质支持更高的电压,搭配高电压正极材料后,能量密度甚至能达到 600Wh/kg。在能量密度上,固态电池的优势几乎是 “碾压级” 的。除了能量密度,安全性也是固态电池的核心亮点。液态电池内部结构复杂,且材料耐高温性差:电解质与隔膜在 80-130℃时就会开始分解、融化,一旦电池内部温度达到这个区间,就可能引发短路、自燃,因此液态电池对散热系统的要求极高。 固态电池则从根源上改善了安全性:由于电解质变为固态,它不再需要传统液态电池的隔膜与电极固态电解质层,从结构上避免了 “高温短路” 的风险;同时,固态电解质的分解产热温度普遍在 200℃以上,即便发生热失控,自燃概率也远低于液态电池;即便不幸自燃,固态电池释放的热量也远少于液态电池。若固态电池普及,电动车自燃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既然固态电池优势如此明显,为何还难以落地?关键在于它仍面临三大核心瓶颈:充放电功率、循环寿命与成本。首先是充放电功率不足。电动车的充电速度、加速性能,本质上取决于电池的 “充放电功率”(即车企常宣传的 3C、5C、10C 倍率),而功率的核心是 “锂离子在电解质中的移动速度”—— 衡量这一能力的指标是 “离子导电率”,离子导电率越高,充放电功率越强。但固态电解质的阻抗天生较高,不利于锂离子快速移动。目前固态电池的电解质离子导电率,还不到液态电池的十分之一。打个比方:若液态电池能实现 10C 快充(即 6 分钟充满),固态电池可能连 1C(1 小时充满)都难以达到。对于习惯了 “快充” 的消费者来说,这样的充电速度显然难以接受;而若充放电功率不足,即便是高能量密度,也无法满足电动车的日常使用需求。其次是循环寿命较短。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体积膨胀与收缩。液态电池的电解液具有一定 “缓冲性”,能适应这种体积变化;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紧密贴合,缺乏缓冲空间 —— 随着充放电次数增加,固态电解质会因电极的体积变化产生裂纹,导致电池性能衰减。从公开数据来看,当前液态三元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可达 1500 次以上,磷酸铁锂电池更是能超过 2000 次;而计划量产的纯固态电池,循环寿命仅为 700-800 次。这意味着,即便固态电池能提供更长的单次续航,但其整体使用寿命可能更短,反而不符合消费者对 “耐用性” 的需求。最后是成本居高不下。制约电动车普及的核心因素之一是电池成本,而固态电池的成本更是 “天价”。据相关机构估算,固态电池的材料成本约为 1.5-2.5 元 / Wh;而当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材料成本低于 0.5 元 / Wh,三元锂电池也仅为 0.6-0.7 元 / Wh—— 也就是说,相同容量下,固态电池的材料成本是液态电池的 2-5 倍。如此高的成本,即便技术再先进,也难以大规模应用于普通家用车型。正是因为纯固态电池的瓶颈难以突破,当前行业的 “折中方案”—— 半固态电池,成了过渡阶段的主流选择。半固态电池并非完全不用液态电解质,而是将电解液的质量占比从液态电池的 25%,大幅降低至 5%-10%,既保留了部分固态电解质的优势,又规避了纯固态的部分难题。从性能来看,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能达到 350Wh/kg,比当前最好的液态三元锂电池提升约 37%—— 这也是为何智己 L6、蔚来 ET7 等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电池容量能轻松突破 100kWh,续航里程可超过 1000 公里。更重要的是,半固态电池在充放电功率、循环寿命上更接近液态电池,成本也比纯固态低得多,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综上来看,纯固态电池无疑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 “终极目标” 之一,但其当前面临的充放电功率、循环寿命与成本难题,并非短期内能解决,大规模普及仍需漫长的技术积累。而半固态电池作为 “过渡方案”,既能显著提升续航,又能在性能、成本与寿命之间找到平衡,或将在未来 3-5 年内成为市场主流。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必过度期待纯固态电池的 “突然降临”,现阶段的半固态电池,或许已是更务实的选择。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