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 干CFD流场发现一个现象,设计院的活逐年减少,但是供货商的活多起来。
窥一豹而见全身,设计院越来越难了。项目少、规模小、利润低、回款慢,有时候还可能拖欠供应商货款。
于是,很多仪表、风机、催化剂、燃烧器、换热器设备厂商不再忍辱负重,一脚踢翻设计院,直接对接业主单位,不断做大做强。
以前设备厂商服务于设计院工程师,现在设计院工程师服务于设备厂商。
一切现象都是本质的外在体现。
不是设计院不行了,是行业不行了。
“卷”下沉到了设备供应商。为了保证企业活下去,只能跳过中间商,直接做业主的工作。
设计院在这种情况下想追求利润都是奢侈,能养活这么多人员都费劲。
而设备厂商跳过设计院后,好像自己过的更好了。
错觉,都是错觉!
蓝海红利期可能只有3年,大家一哄而上,3年之后又要考虑转型和生存的问题。
如何能在行业红利期用少的人员编制干出高的人效比,是聪明企业家该考虑的问题。
10人干1个亿的业绩和200人干1个亿的业绩是有真金白银区别的。
找合适的分包合作伙伴搭火过日子,保证团队“精”“简”才是当下短期加速跑,长期变车道的最好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