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展会回顾 | 摩尔芯创参展光电博览会,人气爆棚,客户赞誉有加

11小时前浏览3
2025年9月10-12日,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本次光博会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800家优质参展企业,预计专业观众超130,000人次。摩尔芯创荣幸参展,并在这场光电盛宴中大放异彩。

第26届

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摩尔芯创的展台吸引了大量参展观众的目光。展会上,摩尔芯创全面展示了带来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Ansys Lumerical光子仿真与设计软件、Zemax光学系统设计软件、Ansys Speos光学仿真软件、电磁仿真设计方面的软件等解决方案。这些产品在光电子设计、仿真分析、工艺优化等领域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吸引了众多行业人士的驻足。

产品展示:

图片
在大会上,摩尔芯创展示了:
(1) 专业光子学仿真工具:Ansys Lumerical
(2) 专业光学设计软件包:Ansys Zemax
(3) 专业用于光学设计、环境与视觉模拟系统、成像应用的光学仿真软件:Ansys Speos
(4) Ansys EBU(HFSS/SIwave/Q3D/Maxwell /Icepak/Sherlock等) 电子设计解决方案
(5) Ansys MBU(Mechanical/LS-DYNA等)结构仿真解决方案
(6) Ansys FBU(Fluent/CFX等)流体仿真解决方案
(7)、 Ansys Apache(PowerArtist/Path-FX/ RedHawk-SC/Totem/PathFinder/Helic等)芯片功耗噪声可靠性分析(半导体);

(8)、工程仿真与定制服务:基于客户的数据和工程仿真需求提供相关仿真、培训、定制化开发、项目Debug服务。

1

   

2

   

3

   
摩尔芯创的销售和技术团队始终保持专业、热情的态度,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客户提供详细的产品介绍和深入的技术交流。他们不仅对产品的功能、特点、应用场景等进行了全面讲解,还针对客户在实际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摩尔芯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和切实可行的思路。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摩尔芯创的展台前人流如织,咨询的客户络绎不绝。众多企业代表、科研人员以及行业爱好者纷纷前来,了解摩尔芯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许多客户在参观完展台后,对摩尔芯创的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展会现场,不仅有大量新客户对摩尔芯创的产品产生兴趣,许多老客户也专程前来交流沟通。他们对摩尔芯创一直以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表示高度认可,并分享了在使用过程中的良好体验。同时,老客户们也提出了自己在新的业务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需求,与摩尔芯创的团队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为期三天的光博会圆满落幕,摩尔芯创在本次展会中收获颇丰。在未来,摩尔芯创将持续优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摩尔芯创也期待与更多的行业伙伴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来源:摩尔芯创
MechanicalLS-DYNAFluentCFXIcepak半导体光学电力电子芯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24
最近编辑:11小时前
摩尔芯创
光学仿真、光学培训、硅基光电子
获赞 9粉丝 21文章 6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Lumerical | 近红外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光提取效率优化

在光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钙钛矿基发光二极管(PeLED)以其独特的材料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这类器件不仅具备可调带隙、高色纯度和低温制备兼容性等突出特性,在近红外(NIR)光发射领域更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光提取效率(LEE)受限一直是制约PeLED性能提升的关键瓶颈。近期,一项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通过创新的层厚度优化策略与活性层吸收调控技术[1],成功将近红外PeLED的光提取效率提升近20%,在803nm波长处达到42.89%的优异水平,为PeLED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路径。PeLED的技术优势与现存挑战1.1 钙钛矿材料的光电特性钙钛矿材料之所以在光电子领域引发广泛研究热潮,源于其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这类材料具有可调的带隙结构,通过组分调控可实现从紫外到近红外全光谱范围的光发射;同时具备高色纯度,其电致发光半高宽(FWHM)仅为有机材料的1/3至1/4,这对于显示和传感应用至关重要。此外,钙钛矿材料还拥有长载流子扩散长度、低激子束缚能以及与低温制备工艺的良好兼容性,这些特性使其在太阳能电池、激光器和传感器等领域均展现出卓越性能。在发光二极管应用中,钙钛矿材料与传统有机发光材料(OLED)相比具有显著优势。由于钙钛矿材料中载流子相互作用的激子性质较弱,无需应对OLED中占比75%的三重态激子非辐射复合问题,这为提高器件效率奠定了材料基础。理论上,若内部量子效率(IQE)接近单位值,PeLED中光功率模式占光源总光功率的比例可达55%,远高于OLED的光回收效率。1.2 光提取效率:PeLED面临的核心挑战尽管PeLED在材料特性上具有优势,但其光提取效率却受到严重限制。这主要归因于钙钛矿材料较高的折射率(>2),导致严重的全内反射(TIR)效应,大量光子被束缚在器件内部形成波导模式或基底模式。此外,材料界面的折射率差异、活性层的光吸收以及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光损耗。从器件物理角度分析,外部量子效率(EQE)由内部量子效率(IQE)和光提取效率(LEE)共同决定(EQE=IQE×LEE)。当IQE接近理想值时,LEE成为制约EQE提升的关键因素。现有研究表明,近红外PeLED的EQE普遍低于20%,与OLED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光提取效率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优化策略与仿真方法2.1 层厚度优化与吸收调控的协同策略针对光提取效率受限的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层厚度优化与活性层吸收调控的协同优化策略。该策略基于以下物理机制:通过精确调控各功能层的厚度,优化器件内部的光学干涉效应,抑制波导模式和基底模式的形成;同时,通过降低活性层的消光系数(虚部折射率),减少光子在活性层内的吸收损耗,使更多光子能够参与出射过程。具体而言,研究聚焦于α-FAPbI₃钙钛矿材料作为发光层(EML),在803nm近红外波长处开展优化。首先通过有限差分时域(FDTD)方法仿真不同层厚度下的光场分布和光提取效率,确定各层的最佳厚度范围。然后针对活性层的消光系数进行参数扫描,分析其对吸收损耗和光提取的影响规律。2.2 FDTD仿真方法与结构设计研究采用3D时域有限差分(FDTD)电磁仿真技术(Ansys Lumerical FDTD模拟套件)作为主要研究工具,该方法能够精确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捕捉亚波长尺度的电磁场分布,特别适合处理多层薄膜结构中的光干涉和外耦合效率。仿真结构如图1所示,包含六层材料:金(Au)阳极/三氧化钼(MoO₃)缓冲层/氧化锌(ZnO)电子传输层/甲脒碘基钙钛矿(FAPbI₃)发光层/TFB空穴传输层/氧化铟锡(ITO)阴极。图1 结构及材料示意图在仿真过程中,研究团队采用了完美匹配层(PML)边界条件和周期性边界条件(PBC),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扫描周期性模拟区域的面积,结果如图2所示,故确定1μm×1μm为最佳模拟区域尺寸,此时光提取效率达到22.38%。同时,针对α-FAPbI₃材料的消光系数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当消光系数从0.09降低至0.004时,光提取效率可从10%提升至22.38%,证实了降低吸收损耗的有效性。图2 周期性边界条件与LEE的关系从仿真到实验的突破3.1 层厚度优化的关键作用通过系统的层厚度扫描,研究团队获得了各功能层的最佳厚度参数(表1)。其中,发光层(EML)厚度从初始的50nm优化至25nm,这一超薄设计显著减少了光子在活性层内的传播距离,降低了吸收损耗。同时,电子传输层(ETL)厚度从30nm增加至50nm,空穴传输层(HTL)厚度从40nm增加至100nm,这种调整优化了载流子注入平衡,同时改变了光学腔的长度,促进了相长干涉效应。表1 各层厚度优化参数阳极缓冲层(MoO₃)和电极层的厚度优化同样关键。MoO₃层从7nm增加至8nm,增强了阳极与空穴传输层的界面稳定性和载流子注入效率;金阳极厚度从60nm减薄至50nm,ITO阴极厚度从80nm减薄至70nm,在保证电极导电性的同时,减少了金属层对光的吸收。3.2 光提取效率的显著提升优化后的器件结构实现了光提取效率的大幅提升。如图3所示,通过逐层优化各功能层厚度,最终在803nm波长处获得了42.89%的光提取效率,较初始结构提升近20%。这一结果是通过协同调控光学干涉和减少吸收损耗实现的:超薄发光层设计抑制了波导模式,而增厚的传输层调整了光学腔的共振波长,使803nm处的光发射获得最大的出耦效率。图3 逐层优化各层厚度结果图光学模式分析表明(图4),优化后器件的波导模式占比显著降低至3.83%,吸收损耗从97%降至49.50%,而空气模式占比提升至42.89%。这一结果证实了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即通过结构设计将更多的光子从束缚模式转换为可出射的空气模式。图4 803nm波长处的光学模式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4.1 与现有技术的对比分析将本研究结果与现有近红外PeLED研究进行对比,其技术优势显而易见。例如,Bai等人通过调控载流子传输和引入高折射率材料,实现了41.82%的光提取效率[2];而本研究通过纯光学结构优化,在相似波长范围内达到了42.89%的更高效率,且无需引入复杂的纳米结构或新型材料,具有更好的工艺兼容性。与传统的光提取增强技术(如纳米结构阵列、光子晶体等)相比,本研究提出的层厚度优化策略具有明显优势。首先,该方法基于平面结构,无需复杂的纳米加工工艺,成本更低且易于规模化生产;其次,平面结构的器件稳定性更高,避免了纳米结构可能带来的界面缺陷和可靠性问题。4.2 近红外PeLED的应用场景展望近红外PeLED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生物医学领域,800-950nm的近红外光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可用于荧光成像、光动力治疗和生物传感器等。优化后的高亮度、高效率近红外PeLED有望成为下一代生物医学成像设备的理想光源。在通信与传感领域,近红外波段是光纤通信的常用窗口,高效率的近红外PeLED可用于短距离光通信和环境监测传感器。此外,在夜视成像、激光雷达(LiDAR)和安防监控等领域,近红外PeLED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高亮度和低功耗特性可显著提升设备性能。结论:迈向高效近红外光电子时代本研究通过FDTD仿真指导的层厚度优化与活性层吸收调控策略,成功将近红外PeLED的光提取效率提升至42.89%,为PeLED的性能提升提供了一条简单有效的技术路径。从科学意义上讲,该研究证实了通过精确的光学结构设计和材料特性调控,可以有效克服全内反射限制,为高效光提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从应用角度看,高亮度、高效率的近红外PeLED将推动生物医学、通信传感和夜视成像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速PeLED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进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钙钛矿基光电子器件将在未来光电子技术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创新应用和技术突破。参考文献:[1] Tabibifar N, Eskandari M, Boroumand F A, et al.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by optimizing near-infrared perovskite-based light emitting diode (PeLED)[J]. Scientific Reports, 2024, 14(1): 29165.[2] Bai W, Xuan T, Zhao H, et al.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an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30%[J]. Advanced Materials, 2023, 35(39): 2302283.来源:摩尔芯创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