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位和声音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Genelec(真力)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标准”和“精准”。从赫尔辛基的广播公司到洛杉矶的顶级录音棚,那只标志性的、拥有圆润曲线和浅号角的音箱,已成为全球无数专业音频工作者最信赖的耳朵。
但Genelec的成功并非偶然,也非营销的胜利。它建立在对声学物理原理近乎偏执的追求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之上。今天,我们就以声学工程师的视角,层层剥茧,深入探究Genelec背后那几项让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技术:DCW、MDE和SAM。
故事始于1978年的芬兰。两位好友Ilpo Martikainen和Topi Partanen,怀着一个纯粹的目标——为芬兰国家广播公司(YLE)创造一款前所未有的有源监听音箱,要求是:极致的精准、一致性和可靠性。他们的第一款产品S30,不仅满足了YLE严苛的要求,也开启了Genelec作为专业监听标杆的传奇历程。
从创立之初,Genelec的哲学就从未改变:忠实地再现原始信号,不添加任何色彩,也不遗漏任何细节。 这份对“真实”的承诺,是理解其所有技术创新的基石。
DCW是Genelec最具辨识度的技术之一,也是其声音哲学的核心体现。它远非一个简单的“浅号角”,而是一个与高音单元、箱体无缝集成,经过精密计算的声学控制界面。
解决的问题: 传统方箱设计的音箱,在声学上存在一个固有缺陷:高频和低频的指向性不匹配。高音单元的指向性随着频率升高而变尖锐,而中低音单元在接近分频点时指向性较宽。这导致:
DCW的声学原理: DCW通过其独特的曲面设计,实现了以下几个关键目标:
如果说DCW解决了单元前方的声波控制问题,那么MDE则将这一理念延伸到了整个箱体。你所看到的Genelec标志性的圆润外观,正是MDE设计的直观体现。
解决的问题: 声学衍射(Diffraction)。当声波遇到障碍物(如音箱的尖锐棱角)时,会产生“二次辐射”,形成新的声源。这些衍射波会干扰原始声波,导致频率响应上出现不必要的峰谷,并“拖尾”声像,使其定位变得模糊不清。
MDE的声学原理: 物理学告诉我们,声波在平滑的曲面上绕射时,其能量和相位的变化最为平缓。MDE正是基于这一原理,通过流线型的箱体和圆滑的边缘设计,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导致衍射的尖锐不连续面。
MDE与DCW是相辅相成的。DCW平滑地将高音单元的声波引导至箱体表面,而MDE则确保了声波从箱体表面到自由声场的过渡同样平滑。这种从内到外的协同设计,共同造就了Genelec音箱极为干净、精准的频率响应和针点般的声像定位能力。
拥有了DCW和MDE,Genelec音箱本身已经是一个性能卓越的声学工具。但工程师都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房间,是监听链条中最大、也最不可控的变量。 尤其是低频驻波,能在听音位造成±15dB甚至更夸张的峰谷。
SAM技术,就是Genelec为解决“房间问题”给出的终极答案。
SAM vs. Devialet SAM:目标迥异 在讨论Genelec SAM之前,有必要将其与另一个知名的“SAM”——Devialet的SAM(Speaker Active Matching)进行区分。
Genelec SAM如何工作?—— AutoCal™ 自动校准 SAM系统的核心是GLM (Genelec Loudspeaker Manager) 软件和一支经过校准的测量麦克风。其工作流程堪称典范:
重要的是,AutoCal的目标并非粗暴地将室内响应拉成一条直线(这在实际房间中既不可能,听感上也不自然),而是智能地衰减掉最恶劣的低频峰值,并对整体响应进行平滑处理,从而在听音位获得一个在声学上可靠、在听感上自然的声音。
从控制单元指向性的DCW波导,到消除箱体衍射的MDE设计,再到征服房间声学的SAM系统,Genelec的技术演进路径清晰地展现了其声学理念:
首先,通过遵循声学物理第一性原理,将音箱本身打造成一个无限接近完美的点声源。然后,通过先进的DSP技术和智能算法,让这个完美的声源主动适应并校正不完美的现实环境。
对于声学工程师而言,Genelec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科学方法论的体现。它告诉我们,优秀的声音重放并非“玄学”,而是可以通过严谨的工程设计和智能的系统校准来实现的。在一个对声音品质要求日益严苛的时代,这样一套可靠、精准、且能适应环境的监听系统,无疑是我们手中最强大的工具。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使用Genelec的经验,或你对监听技术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