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介绍了振动的基础知识,以及其在预测性维护和故障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振动信号采集的关键环节——传感器选择与安装。振动测量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分析的可靠性,正所谓“输入决定输出”,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支撑准确的故障识别与诊断。
1 高质量振动测量的基础
2 振动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3 常用振动传感器详解
3.1 位移传感器
3.2 速度传感器
3.3 加速度传感器
4 传感器灵敏度选择指南
5 数据采集卡选择
6 传感器安装注意事项
7 总结与建议
常规工业场景中常采用统一的双传感器配置,安装方式也较为固定,但实际应用中并不存在"一刀切"的解决方案。例如高速与低速机械、危险区域、涡轮机轴承等特殊场景,都需要差异化的传感器选型与安装策略。
实现高质量振动测量的关键在于:
1、精准匹配传感器类型:根据测量目标(加速度、速度或位移)与环境工况(如低速、高温、危险区域等)选择最合适的传感器;
2、规范安装:确保安装位置与方式符合标准,最大限度保证信号真实性;
3、配套采集卡适配:采集卡的性能指标必须与传感器特性相匹配,确保信号无损采集。
此外,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与诊断有效性,还应做到:
1、在每次测量时,采用相同的方法收集数据;
2、同步记录设备现场状态,善用采集器的"备注"功能标记异常;
3、由熟悉设备的采集人员完整录入观测信息,为后续维护决策提供支持。
振动传感器的作用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供后续软件提取振动特征。
图1 振动采集
以转速同步的轴振测量为例:
1、位移测量:记录轴与传感器间距的周期性变化,适用于低速及可径向移动的轴颈/套筒轴承;
2、速度测量:更适用于高速旋转的滚动轴承,因其位移幅值受限,速度信号更能反映轴承内部的动态特性。
在简谐振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三者互为导数关系,相位依次超前90°:
1、位移为零时,速度最大;
2、位移最大时,速度为零;
3、加速度与速度也相差90°,加速度最大时速度为零(方向反转点);
4、位移与加速度则相位相差180°。
低速时加速度幅值较小,而随着转速升高,加速度幅值按频率平方增长,位移幅值则逐渐减小。
图2 频率响应
例如,在恒定振动水平0.1 IPS下:低频区:位移显著,加速度极低;高频区:加速度急剧上升,位移大幅下降。
由此可见:位移测量更适用于低速设备;加速度测量擅长捕捉高速机械振动;速度则因其在常用工业频率范围内的良好表现,成为振动烈度评估的通用指标。
3.1 位移传感器
适用场景:主要用于涡轮机、泵与风机等采用滑动轴承的机组,常见于在线保护与振动监测系统。也可通过便携式采集器接入其动态输出,完成定期频谱与趋势分析。
工作原理:属于非接触式测量,系统由驱动器、同轴电缆和探针组成。驱动器产生射频信号,经由电缆传输至探针,探针端部线圈辐射出高频磁场。当导电轴面靠近时,因涡流效应实现无接触位移测量。
图3 位移传感器
优点:
1、低频响应优良(可至0 Hz DC响应);
2、能真实反映轴与轴承的相对位移。
缺点:
1、安装复杂,成本较高;
2、不适用于高频测量(通常低于10kHz);
3、校准依赖轴材料材质;
4、易受机械振动、表面毛刺等干扰产生虚假信号。
3.2 速度传感器
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传感器内部有一个弹簧支撑的线圈(惯性质量)和永磁体。当外壳随设备振动时,线圈因惯性相对于磁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图4 速度传感器示意图
优点:
1、无需外部供电,输出信号强;
2、在中频范围(通常为10–1000 Hz)线性响应良好,非常适合机器整体振动评估。
缺点:
1、对温度变化敏感;
2、内部存在可动部件,长期使用可能磨损;
3、通常体积较大;
4、低频响应受限(通常不低于10Hz)。
3.3 加速度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是目前工业振动监测中应用最广泛的传感器类型,频率覆盖范围极宽,尤其擅长捕捉高频冲击信号。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其内部包含质量块和压电晶体。在加速度作用下,质量块对晶体施加动态力,晶体形变产生电荷,电荷量与加速度成正比。通过内置放大器(如ICP/IEPE型)将电荷信号转为电压信号输出,方便采集记录。
使用注意:ICP/IEPE传感器通电后需要几秒钟的"稳定时间",待电压稳定后再采集数据,否则初期数据可能失真。
图5 传感器通电后的效果以及频谱中的特征斜率
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集成三只相互垂直的传感器于一体,可同步测量一个点的垂直、横向与轴向振动,全面反映测点振动状态。
除了压电式,还有应变计式、压阻式、可变电容式(MEMS)等加速度传感器类型,应对不同测量需求。
灵敏度是传感器选型首要指标,单位常为 mV/g:
1、高灵敏度(500 mV/g - 1 V/g):适用于精密设备或低振动场景,能提供更高信噪比;
2、低灵敏度(10-50 mV/g):常用于大型、高振动设备,避免信号饱和;
3、通用灵敏度(100 mV/g):平衡动态范围与适用性,为多数工业场景首选;
最终选择应综合考量振动水平、工况环境及目标频率范围。
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卡是确保振动信号准确数字化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几个关键选型参数:
1、 通道数量与类型:根据测点数量确定通道数,预留10-20%余量以备扩展;通道类型:支持IEPE/ICP(恒流源)输入的通道对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至关重要;同步采集:所有通道应能严格同步采集,保证时间、相位一致性。
2、采样率与带宽:采样率:至少为最高分析频率的2.5倍(遵循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考虑抗混叠滤波器过渡带);抗混叠滤波:采集卡应内置高性能抗混叠滤波器,防止频率混叠;带宽:满足传感器频率范围需求,通常DC到20kHz覆盖大多数工业应用。
3、分辨率与动态范围:分辨率:16位以上分辨率适合大多数振动测量应用;动态范围:至少90dB,确保既能捕捉微弱信号又不饱和。
4、接口与连接方式:接口类型:USB、以太网、PXI等,根据便携性和传输速率需求选择;连接器类型:BNC、LEMO、D-sub等,考虑现场连接可靠性和便捷性。
5、软件兼容性与同步功能:驱动兼容性:支持常见分析软件(如MATLAB、LabVIEW、专用振动分析软件);同步能力:支持多机箱同步和外部时钟同步,适合大型分布式测试。
正确的安装是保证测量准确性的关键环节:
1、安装位置选择:应尽量靠近振源,避开节点和模态振型节点;
2、安装方式: 钢螺栓安装:最佳频率响应,适合永久监测点;磁座安装:方便临时测量,但会降低高频响应。粘合剂安装:适合大多数表面,但温度受限;探针手持:仅用于快速筛查,数据仅供参考;
3、安装方向:确保传感器敏感轴与测量方向一致;
4、电缆固定:避免电缆晃动引入额外噪声,特别是对于压电传感器。
完整的振动采集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信号调理需求:IEPE恒流源供电:多数ICP/IEPE传感器需要2-20mA恒流源。滤波设置:根据需求设置高通、低通滤波器;增益设置:根据信号电平调整增益,优化ADC量程使用。
2、系统接地与隔离:采用差分输入减少共模噪声;电气隔离防止地环路干扰;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使用屏蔽电缆和连接器。
3、环境适应性:工业现场选择具有适当防护等级的设备;宽温操作能力适合非温控环境;抗振动和冲击设计保证现场可靠性。
振动传感器和采集卡的选择没有绝对标准,只有最适合现场需求的方案。掌握不同传感器的原理与特性,了解采集卡的关键参数,结合实际设备类型、工况环境与监测目标,才能制定出高效、可靠的振动监测策略。
实用建议:
1、从需求出发:明确测量目的后再选择传感器类型,避免盲目追求高参数;
2、考虑全系统:传感器、电缆、采集卡和软件需要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兼容性;
3、重视安装质量:再好的传感器,安装不当也会导致数据失真;
4、预留扩展空间:选择略有富余的性能指标,为后续扩展留出空间。
该文资料参考国际标准ISO 10816(振动评价标准)、ISO 13373(状态监测与诊断)和莫比乌斯振动分析师(二级)培训资料等,仅用作学术分享,不做商业用途,若侵权,后台联系小编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