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款搭载8极48槽永磁同步电机的纯电动乘用车,在全油门加速工况下,车内出现明显的48阶啸叫噪声(即电机转速基频的48倍频噪声)。主观测试表明,该噪声在特定转速区间(如800-2000 rpm)尤为突出,峰值声压级超过65 dB(A),造成车内乘员强烈不适,严重影响车辆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问题车辆采用双电机四驱布局,电机作为核心驱动部件,其噪声控制成为提升舒适性的首要任务。
通过仿真与试验结合,团队深入挖掘了电机噪声的产生机理和传递路径,锁定问题根源。
电机噪声主要源于电磁振动,其中径向电磁力是核心激励源。研究显示,径向电磁力作用于定子铁心表面,公式为:
其中,
br(θ,t)为径向气隙磁密,μ0为空气磁导率。当电机定、转子谐波(如v=48次谐波)相互作用时,产生高频电磁力波,其频率fn与空间阶次n满足:
仿真数据表明,48阶电磁力峰值频率与定子0阶固有模态(6400 Hz)高度耦合,引发剧烈共振,导致啸叫问题。阶次分析结果清晰展示了48阶噪声在全转速段的突出贡献:
(注:图中原方案48阶噪声峰值显著,尤其在低速区。)
电机噪声向车内传递主要通过两条路径:
•
结构传递路径:振动通过悬置、高压线束支架等刚性连接件传递至车身,激发车身板件振动辐射噪声。例如,后悬置支架在460 Hz模态处将振动放大5 dB(A)。
•
空气传递路径:电机壳体振动通过薄壁结构辐射声波,经车身缝隙传入车内。高频段(如6400 Hz)噪声以空气传递为主。
传递路径示意图如下:
(注:图中标注了结构路径(悬置、线束)和空气路径(壳体辐射)。)
针对激励源和传递路径,团队实施多维度优化方案,并通过整车测试验证效果。
•
电磁方案优化: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转子磁钢夹角、辅助槽位置等18个参数。仿真显示,48阶径向力峰值降低56.6%,转矩谐波减少65.7%。1m噪声仿真对比图显示显著改善:
整车验证中,48阶噪声峰值降低8 dB(A),优化效果稳定:
•
谐波电流注入:针对11/13次电流谐波,注入补偿分量抵消转矩脉动。整车测试中,820 rpm处噪声降低10 dB(A):
•
悬置系统升级:提升后悬置支架模态至470 Hz以上,避免与电磁力共振。车内500-800 rpm噪声降低5 dB(A):
•
高压线束隔振:在车身侧安装点增加二级隔振,重新选择刚度较高位置。车内噪声降幅超5 dB(A):
•
控制器盖板材料更换:用静音钢板替代铝板,声辐射性能提升显著(对比图7),车内高频噪声改善:
实际测试中,48阶噪声降低约4 dB(A):
•
声学包裹应用:采用PU发泡(吸声)和POE(隔声)包裹电驱总成,8000 rpm处噪声峰值降低8 dB(A):
本案例证明,电动汽车电机噪声控制需从激励源和传递路径双管齐下:
1.
激励源优化:通过电磁设计(如转子拓扑优化)和谐波注入,直接降低径向电磁力,减少啸叫根源。
2.
传递路径阻断:针对结构路径(如悬置模态提升、线束隔振)和空气路径(如盖板材料更换、声学包裹),有效隔离振动传播。
建议车企在早期开发阶段集成NVH仿真,优先采用成本低、见效快的方案(如谐波注入)。最终,该车48阶啸叫问题得到全面解决,车内噪声降低5-10 dB(A),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通过系统性分析,本案例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还为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方法论——从问题诊断到方案验证,每一步都基于数据驱动,确保电动汽车静谧性与舒适性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电动汽车电机噪声控制研究》,作者吴超等
作者单位: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