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普及,驱动电机的NVH性能成为影响驾乘品质的关键。在电机技术升级中,扁线电机凭借高槽满率和低损耗优势,正逐步取代传统圆线电机成为主流。
扁线电机的噪声预测却是一大难题——复杂的层叠结构和各向异性材料特性,让传统仿真模型难以准确反映其真实振动特性。
由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巨一科技组成的联合团队,针对扁线电机定子的模态分析与噪声预测展开攻关:
他们首先建立了精确的扁线定子总成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到定子铁芯硅钢片和槽内扁线的层叠效应,创新性地引入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参数,成功模拟了结构的真实力学特性。
核心突破在于材料参数的精准标定:
通过锤击法模态测试获得单定子及扁线定子总成的实验模态数据
以测试结果为基准,经多轮迭代优化,最终确定了铁芯、槽内扁线等关键部件的各向异性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
模型精度令人瞩目:修正后仿真模态与实测频率偏差均控制在5%以内,最高阶(0,4)模态偏差仅1.6%~3.3%,为后续噪声预测打下坚实基础。
表: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关键项)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揭示了扁线定子独特的振动特性:
质量效应显著:嵌入扁线后,定子总成各阶模态频率均低于单定子铁芯,且随阶次升高,频率降幅从(0,2)阶的3.2%增至(0,0)阶的7.7%。
局部模态激增:扁线端部呈现明显悬臂效应,在总成模态中引入了大量局部摆动模态,显著增加了模态密度。
与圆线定子的关键差异:在同尺寸同功率平台下对比发现:
扁线定子各主阶次固有频率普遍低于圆线定子
从(0,2)阶到(0,4)阶,频率降幅随阶次升高而增大
但(0,0)阶模态因扁线端部焊接带来的刚度提升,降幅明显减小
原因深究:
圆线电机浸漆后槽内间隙仅3%~5%,显著提升刚度;
扁线电机槽内间隙约13%,结构更松散,且绝缘漆难以渗入中部区域,导致刚度增益有限。
基于精确的定子模型,团队进一步开展电驱总成全转速段噪声预测,并制定了分析流程:
创新采用MATV(模态声传递向量)算法:
1. 提取8/16/24/48阶主要电磁力作为激励源
2. 计算总成模态参与因子与声传递向量的耦合关系
3. 预测1m远处场点声压
成功识别关键噪声源:
48阶电磁力在7200r/min(对应5760Hz)与定子(0,0)阶模态(5632Hz)耦合,产生83.27dB(A)的噪声峰值
16阶和8阶力波分别在2500r/min和5000r/min贡献显著,与控制器盖板677Hz模态耦合
在半消声室中对扁线电机总成进行噪声测试,结果令人振奋:
峰值点精度:预测值83.41dB(A) vs 实测值85.39dB(A),偏差仅1.98dB,误差2.3%
中速段吻合度高:3000~8000r/min转速区间仿真与实测曲线高度拟合
全转速趋势一致:声压级随转速变化趋势与实测高度一致
团队特别指出:8000r/min后仿真值偏低可能与高频阻尼变化有关,而1000r/min处的偏差可能源于台架振动干扰。
这项研究实现了三大突破:
1. 首创高精度参数化模型:首次获得经实验验证的扁线定子各向异性材料参数集
2. 揭示扁线独特振动机制:阐明质量效应、端部刚度对模态分布的定量影响
3. 验证MATV预测可靠性:证实该方法可精准识别电磁力-结构模态耦合风险点
工程意义深远:所建立的“材料参数获取-模态特性分析-噪声仿真预测”完整技术链条,为扁线电机NVH性能优化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和工具方法。
随着5%模态精度与2.3%噪声误差的实测验证,国产团队在电机振动噪声领域的技术实力正在改写行业规则。当扁线电机的啸叫声波被精准预测,电动汽车的静音时代正加速驶来。
参考文献:杨超等. 电动汽车用扁线电机定子模态分析及噪声预测[J]. 202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24.
来源:汽车NVH云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