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判断运动自由度需求
完全固定(无相对运动):优先选择Bonded(绑定接触),适用于焊接、螺栓预紧等场景,计算效率高且无需迭代。
法向可分离,切向无摩擦:选择Frictionless(无摩擦接触),适用于齿轮啮合、轴承滚动等允许滑动的场景。
法向可分离,切向有摩擦:选择Frictional(摩擦接触),需输入摩擦系数(金属建议0.1-0.3),适用于机械传动、刹车片等实际摩擦场景。
仅静摩擦无滑动:选择Rough(粗糙接触),模拟高摩擦表面,如橡胶防滑垫、密封件接触。
2. 分析类型匹配
模态/谐响应分析:所有接触类型均被处理为Bonded,需通过其他方法模拟动态行为。
刚体动力学:使用Forced Frictional Sliding,忽略静摩擦阶段,直接施加切向阻力。
二、接触算法与参数优化技巧
1. 算法选择
Augmented Lagrange(增强拉格朗日):默认推荐,平衡精度与收敛性,适合大多数非线性接触。
Pure Penalty(纯罚函数法):计算速度快,但可能产生穿透,适用于边/角接触或大变形场景。
MPC(多点约束):用于绑定接触,替代Bonded,避免网格不匹配导致的应力失真。
2. 关键参数调节
法向刚度因子(Normal Stiffness Factor):默认1.0,收敛困难时可降至0.01-0.1,过盈配合建议0.5。
穿透容差(Pinball Radius):薄壁件需缩小数值(如0.7),过盈问题需确保容差大于穿透量。
接触探测方法:高斯积分点法适合均匀网格,节点法适合尖角/线接触,投影面法提升压力分布均匀性。
三、特殊场景处理技巧
1. 过盈配合分析
启用Adjust to Touch自动消除初始穿透,摩擦系数设为0.15-0.2,法向刚度设为0.5。
示例:轴-轴承过盈配合中,使用Frictional接触并启用弱弹簧(Weak Springs)防止刚体 位移。
2. 收敛问题优化
发散处理:启用自动时间步(Auto Time Stepping)和接触阻尼(Contact Damping=0.1)。
虚假应力消除:接触面局部加密网格,采用渐进式划分(Proximity Size Control)。
3. 复杂装配简化
对称模型:使用Cyclic Symmetry边界条件,减少计算量70%。
子模型技术:全局粗网格分析后,提取关键区域二次细化。
四、行业最佳实践对比
场景 推荐接触类型 参数参考 案例来源
焊接/胶接 Bonded MPC算法,刚度因子1.0 汽车车身连接
齿轮啮合 Frictionless 法向刚度0.1,Augmented算法 减速器仿真
螺栓预紧 Frictional 摩擦系数0.15,Adjust to Touch 压力容器分析
橡胶密封 Rough 投影面探测法,刚度因子0.5 液压系统密封
五、注意事项
1. 网格质量要求:接触面网格尺寸相近(误差<20%),避免尖锐角度。
2. 初始穿透检查:通过Contact Tool→Initial Information验证几何无穿透。
3. 摩擦系数校准:参考材料手册(如ASTM标准),避免过高导致非物理收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