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中航大顶刊丨基于增材制造的新型三维负泊松比结构的承载性能与能量吸收行为研究

5天前浏览23
        

拉胀超材料是一类通过人工设计内部拉胀结构实现负泊松比(NPR)特性的功能材料,凭借优异的抗冲击性能、高比刚度及独特力学行为,在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研究在二维不对称可重入三角形(ART)结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三维晶格不对称可重入三角形(LART)结构,并采用液晶显示(LCD)3D打印技术制备试件。通过实验有限元(FE)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LART结构在准静态压缩下的破碎响应及结构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RT结构具有显著的负泊松比性能,且其力学性能可通过参数调整实现调控。此外,通过有限元仿真研究了壁厚和胞元数量对LART结构的影响。最后,将LART结构与二维ART(2D-ART)结构及三维可重入晶格(3D-RE)结构进行对比,以凸显其设计优势。结果显示,LART结构的承载能力优于另两种结构,其比吸能(SEA)分别是 2D-ART 结构的17倍、3D-RE结构的2.34倍。本研究中所有LART结构构型均未出现单侧屈曲的不稳定变形,表明其在软体机器人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论文原文:            
https://doi.org/10.1016/j.tws.2024.112719            
           
部分美图快览-1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总结                
本文在二维ART结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三维拉胀晶格结构,并采用 LCD 3D打印技术制备试件。通过实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LART 结构在y方向准静态压缩下的变形模式力学性能,探究了壁厚和胞元数量对LART结构的影响,以及未断裂变形模式下泊松比的连续变化趋势。最后,在保证相对密度(ρr)相同的前提下,将2×2×2胞元数量的LART结构与2D-ART、3D-RE结构的压缩响应进行对比,凸显了这种新型三维结构的设计优势。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LART结构的应力曲线可分为四个阶段:弹性阶段第一平台阶段峰值应力阶段第二平台阶段。由于基材的脆性特性,LART结构在第二平台阶段发生严重断裂失效,表现出类似跳变屈曲的承载特性。采用理想弹塑性材料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峰值应力前LART结构的破碎响应,有助于研究结构的连续变形模式与泊松比。随着压缩过程的进行,LART结构从外围向中心收缩,呈现沙漏形变形特征,表现出优异的拉胀性能。沿y方向压缩时,由于对称性,LART结构在x方向和z方向的泊松比接近一致。连接方式的改变使LART胞元未呈现与原始设计策略相同的变形机制,且不同镜像方式对LART力学性能几乎无影响。            
(2)参数aθ1S通过改变胞元的不对称构型共同影响LART的力学性能,而θ2通过改变三角形的可旋转角度调控LART的力学性能。这些参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平台阶段的长度与强度、弹性模量(EM)、峰值应力大小及达到峰值应力的速率上。通过参数设计,LART结构可具备适应不同工程应用场景的特性。LART的力学性能对壁厚(t)的变化更为敏感。增加壁厚可显著提高 LART 的承载能力吸能性能,但会以牺牲拉胀性能为代价。减小x方向胞元数(nx)或增加y方向胞元数(ny)会降低LART的弹性模量,且增加ny会导致结构变形不均匀。同时增加nx和ny会降低第三阶段的峰值应力,但nx较小时LART的实际承载载荷仍更小。减小nx/ny比值可增强拉胀性能            
(3)在相对密度相同的情况下,LART 的承载能力吸能性能远高于 2D-ART和3D-RE结构,其比吸能(SEA)分别是2D-ART的17倍、3D-RE的2.34倍。LART与2D-ART的泊松比变化趋势一致,且相比3D-RE实现了更优异的拉胀性能。本文研究的所有LART结构构型在获得较大拉胀性能的同时,均表现出稳定变形,未出现单侧屈曲现象,表明该设计方法在软体机器人可编程阻尼器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部分美图快览-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 超材料研究快到

来源:增材制造硕博联盟

结构基础断裂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增材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07
最近编辑:5天前
增材制造博硕联盟
硕士 聚焦增材制造科研与工程应用,致...
获赞 128粉丝 85文章 55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南航顾冬冬顶刊丨复杂高强度金属晶格结构激光增材制造的工艺-结构-性能多目标逆向优化

增材制造(AM)已成为制造轻质高强度金属晶格结构的实用解决方案。工艺-结构参数的逆向优化以实现高性能和最小化试错实验提出了持续的挑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冬冬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上发表了使用物理增强数据驱动方法进行晶格结构增材制造的工艺-结构多目标逆向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提出了一种逆向优化方法来应对多个相互冲突的性能目标,包括增材制造约束下的机械性能和轻量化程度。为了追求更高的精度,开发了一种物理增强的数据驱动算法,即编码-刚度分析多任务高斯过程回归(encoding-stiffness-analysis multi-task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emGPR)),以精确分析工艺结构参数如何影响增材制造晶格结构的特性。 图1. emGPR-mGA 激光增材制造逆优化方法流程图(encoding-stiffness-analysis multi-task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emGPR;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mGA)作为一种新兴的增材制造机器学习方法,物理增强数据驱动算法由于物理信息提供的可解释性而表现出强大的拟合能力和外推性能。它已被用作多目标遗传算法中的代理模型,有助于参数的有效设计和目标空间的扩展。值得注意的是,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偏差小于15%,有力地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物理洞察力和数据驱动建模的融合为加速高效设计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图2. 晶格结构的设计与激光增材制造成形 图3. (a)压缩曲线特征提取示意图;(b) NSGA-II算法示意图;(c) MBB 梁的多尺度拓扑优化 图4. (a)表征收敛性的SA算法的全局适应度曲线;(b) SA算法迭代过程中的局部适应度;(c)通过SA算法提取压缩曲线特征该研究利用物理增强数据驱动算法将LPBF形成的BCC晶格结构的机械性能与其结构和工艺参数相关联。这项工作提出了编码刚度分析多任务高斯过程回归(emGPR)算法,该算法使用基于物理的均质化理论来提高外推性能。将emGPR作为代理模型引入多目标遗传算法(mGA)中,实现晶格结构轻量化和力学性能的逆优化。形成的实验结果表明,emGPR-mGA方法有效优化了多目标力学性能。这项工作的结果可总结如下: (1)SA压缩曲线特征提取算法有效捕捉了压缩过程的弹性阶段,构建了低噪声、高质量的数据集。 (2)与bsGPR相比,emGPR由于其物理先验(均质化理论)和贝叶斯框架下的多任务协方差矩阵,表现出更好的抗噪声能力和更强的泛化能力(训练集K折交叉验证的MSE来源小于0.004,测试集的R2最高可达0.985)。此外,emGPR具有更强的外推性能,可以通过置信区间分析获得,受益于物理信息提供的可解释性。 (3)emGPR-mGA方法可以有效实现LPBF晶格结构和工艺参数的逆优化,将多目标空间超体积增加3.2倍。此外,该方法还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LPBF形成的小泡孔结构,尽管由于粉末粘附而导致结构重量偏差较大,但在相同轻量化程度下,与大泡孔结构相比,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 (4)emGPR-mGA逆优化方法可以轻松扩展到其他工艺结构设计系统,将与主动学习相结合,自动指导结构设计和LPBF参数选择。这将显着减少迭代周期和实验成本,为未来LPBF工艺约束下复杂金属晶格结构的逆向设计铺平道路。 来源:增材制造硕博联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