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给大家分享一篇小编近期阅读的多传感器信号融合相关文章。如果有故障诊断相关方向研究人员希望宣传自己研究成果,欢迎大家在公 众号后台与小编联系投稿,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论文题目: Contrastive Learning Framework with Cross-sensor Adaptive Signal Representation for Fault Diagnosis
论文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Doi:10.1109/TNNLS.2025.3582858
1 引言
2 自监督对比学习
3 多源传感信号的监督对比损失
4 基于对比损失的两阶段模型训练方法
4.1 第一阶段训练
4.2 第二阶段训练
4.3 单传感器和多传感器信号的自适应机制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场景与数据介绍
5.2 单传感器和双传感器实验结果
6 结论
机械设备健康状态的及时监测是保障复杂工业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我们通常在需要监测的机械设备旁安装具有采样频率高、灵敏度高的振动、电流等非接触式传感器。这样即使机械系统出现磨损、松动、裂纹等微小故障,也能在不中断机械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实现实时故障诊断。
在大型复杂工业系统中,由于外部环境干扰和机械故障内部机理的复杂性,单一信号难以捕捉多样化的故障模式及独特特征,因此无法准确表征系统复杂的健康状态。多传感器信号(MS:Multisource Sensor)蕴含丰富且互补的状态信息,MS信号融合是提升监测与诊断性能的重要手段。
基于MS融合的故障诊断模型性能普遍优于单传感器模型。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融合后性能,未考虑MS信号融合模型对单传感器信号的兼容性。基于深度学习的MS信号融合算法在训练与预测时使用相同网络结构,导致预测时输入信号的批次大小和维度必须与训练时一致。若某传感器采集到无效信号,可能需进行数据形状转换或特征对齐等操作,导致算法失效或诊断结果失准。即,基于信号特征融合的算法必须确保传感器数量符合要求,任一传感器故障均可能导致整个模型失效。而复杂工业环境中传感器易受损、使用不当(如未校准或接线错误)也会导致部分传感器信号无效。因此,实际工程中部署可靠的MS信号融合故障诊断模型需优先实现两种自适应机制:
1) 机制1:训练自适应机制。在训练阶段,模型在利用全部多源传感信号实现最佳诊断性能的同时,也应能够利用部分传感器的信号获得较可靠的诊断结果。
2) 机制2:推理自适应机制。在部署预测阶段,基于多源传感信号训练完成的模型,也应在仅使用部分传感器信号时,可以实现准确的预测和故障信息的推断。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对比学习的两阶段故障诊断框架。该框架可以自适应传感器数量进行MS信号融合,第一阶段仅参与训练,第二阶段参与训练与预测。通过此学习策略,模型既保证高诊断精度,又允许训练和预测阶段传感器输入数量均灵活可变,有效解决了模型预测与训练时输入信号不一致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阶段为不同传感器信号设计了并行编码器,利用信号故障标签将所有传感器信号映射为正负样本对,通过定义正负样本对之间结构关系的损失函数(最大化正样本对相似性,最小化负样本对相似性)完成编码器训练;第二阶段利用训练好的编码器接收任意数量传感器信号,获取嵌入特征以优化故障分类模型。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贡献如下:
1) 受自监督对比损失(SSL:Self-Supervised contrastive Loss)启发,提出针对机械序列信号的监督对比损失(SCL:Supervised Contrastive Loss,),实现跨传感器的类级对齐策略,揭示多传感器数据的内在交互特征;
2) 提出面向MFD的两阶段通用信号表征对比学习框架T-SCF,通过并行编码器结构获取多源传感器融合信号的嵌入特征,实现更具判别性的特征表征;
3) 针对多传感器信号特征融合与表征,设计对比样本(C-S:Contrastive samples)/对比标签(C-L:Contrastive Labels)生成方法,提出信号自适应对比算法,使得模型适应不同数量的传感信号。
在自监督学习任务中,对比学习旨在通过最大化相关样本之间的相似性的同时,最小化无关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来学习数据表示。对比学习的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1) 数据增强模块 :对于每个原始样本 , 随机将其转换为两个不同“视角”的数据,表示为: ,其中 被视为正样本对。
2) 基于神经网络的编码器 :将第一步中生成的增强数据映射到一个新的向量空间: ,其中 是经过平均池化层后的输出。
3) 基于神经网络的投影器 :将前一编码器的结果 映射到一个新的可以计算对比损失的向量空间 ,其中 是 ReLU 非线性激活函数。
4) 对比损失函数 :给定样本集 ,包括正样本对 和 ,对比推理任务旨在识别给定的 在 中的 。
假设原始样本的数量为 ,在数据增强 后生成 个样本。给定一个正样本对,其余 个样本被视为负样本对。然后样本对 和 的自监督学习损失定义为:
受上述典型自监督学习启发,本节提出一种适用于多源传感信号(MS:Multi-sensors signal)的监督对比损失(SCL)。 对于一组随机采样的信号/标签对
图1 正负样本生成示意图
通过这种方式,在标签的指导下,可以将公式(1)的对比损失修改为:
式中,
公式(1)与公式(6)的区别在于,标签
这种损失函数使编码器
上一节介绍了针对多源传感信号提出的监督对比损失函数的基本形式。为了实现多源传感信号的自适应机制,本节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训练框架T-SCF,如图2所示,下边将详细介绍框架的每个部分。
图2 所提出的 T-SCF 的整体框架
在第一阶段,为不同的传感器信号构建了并行编码器和投影器结构。投影器
假设不同传感器的输入信号和标签为
4.1.1 编码器
编码器
其中,ResNet 的残差块允许直接学习差异特征,不仅防止网络梯度的消失,还具有一定的可迁移性,对两阶段任务的训练都是有益的:
式中,
接着,
然后,
式中,Leaky 表示激活函数 LeakyReLU,
最后,
式中,
4.1.2 投影器
投影器
式中,
随后,输出向量
此时,投影器的输出向量为:
因此,投影器
需要注意的是,投影器仅用于训练监督对比损失
4.1.3 编码器单传感器和多传感器信号对比样本(C-S)的生成
对比样本(C-S:Contrastive Sample)的生成用于第一阶段中对比损失
图3使用单传感器信号和双传感器信号作为示例来说明计算流程(图中的黑色箭头显示了双传感器信号的 C-S 生成过程,红色箭头显示了单传感器信号的 C-S 生成过程)。假设每个传感器在投影器
图3 单传感器信号和双传感器信号的 C-S 计算流程图
当输入信号为多传感器信号时,即
式中,
式中,
然后计算相关距离矩阵(CDM:Correlation Distance Matrix)
式中,
式中,
式中,
因此,多传感器信号的 C-S 是不同传感器计算结果的组合:
当输入信号为单传感器信号时,即
需要注意的是,公式(24)是一个对称矩阵,且所有非对角元素相等。
因此,
式中,
假设原始输入标签为
如果输入为多传感器信号,首先根据公式(15)计算标签的 L2 范数特征
根据图1,正样本和负样本的定义与和生成受到标签的指导。因此,与 C-S 的生成不同,在计算 CDM 之后,需要一个
对于不同数量传感器的 C-L 转换过程如图4所示。如果成对标签
图4 不同数量传感器对比标签 C-L 的计算流程
因此,C-L 定义为通过
式中,
本节利用生成的 C-S 和 C-L 计算对比损失。
在所提出的框架中,第一阶段不执行分类,而是基于距离计算样本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公式 (6) 中去掉了 softmax 归一化项。此外,为了避免计算相似性矩阵的复杂性,将公式 (6)中的`
本节利用生成的 C-S 和 C-L 计算对比损失。 在所提出的框架中,第一阶段不执行分类,而是基于距离计算样本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公式 (6) 中去掉了 softmax 归一化项。此外,为了避免计算相似性矩阵的复杂性,将公式 (6)中的`
式中,
在第二阶段利用第一阶段训练得到的编码器
如图2所示,
式中,
分类器是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块,由卷积层、池化层、展平层和全连接层组成。输入数据
式中,
本节初提到的两个自适应机制在 T-SCF 框架中的解释如下:
1) 机制 1:训练的适应性机制。该机制的实现方法是在第一阶段中,为不同传感器信号设计了自适应对比算法,如算法1所示。该算法的本质是:对于多传感器信号,计算不同传感器信号之间的 CDM;对于单传感器信号,计算同一信号的不同批次之间的 CDM。
2)机制 2:推理的适应性机制。该机制通过两阶段网络结构实现。在第一阶段,网络通过 C-S 和 C-L 训练并行编码器结构,但编码器不参与故障预测的训练,这确保了传感器信号的特征空间在第二阶段预测期间保持不变。因此,在该网络架构下,不同传感器的信号在部署阶段的预测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扰,实现跨传感器信号的故障诊断。
注:该文章后半部分通过三个数据集实验,验证框架在单传感器、多传感器及跨传感器任务中的有效性,证明其优异的诊断性能和适应性。
编辑:赵栓栓
校核:李正平、陈凯歌、曹希铭、赵学功、白亮、任超、海洋、陈宇航、陈莹洁、Tina、王金、赵诚、肖鑫鑫
该文资料搜集自网络,仅用作学术分享,不做商业用途,若侵权,后台联系小编进行删除
来源: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