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de角参数(Lode Angle Parameter)由Walter Lode于1926年提出,用于完整描述三维应力状态下 偏应力张量(Deviatoric Stress Tensor)的形状。它与应力三轴度(Stress Triaxiality, η)互补:
应力三轴度η:反映静水压力与等效剪应力的比值(体积变化占比);
Lode角参数μ(或θ̄):反映偏应力张量的 对称性(形状变化模式),区分轴对称拉伸、剪切、轴对称压缩等不同模式。
一、准则的提出与发展历史背景提出者:由德国工程师Christian Otto Mohr(1900年)和法国物理学家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1773年)的理论结合发展而来。原始形式:Coulomb提出剪切强度与法向应力的线性关系,Mohr通过莫尔圆理论将其可视化。理论融合莫尔圆理论将复杂应力状态转换为二维图形,Coulomb准则提供了失效的数学判据,二者结合形成现代MC准则。二、基本原理与数学表达三、MC准则的优缺点四、改进与扩展模型五、参数标定方法数据处理通过线性回归拟合莫尔包络线:六、总结MC准则以其简洁性和对颗粒材料破坏的良好描述,成为岩土工程和材料科学的基石模型。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量化材料的抗剪强度;提供直观的图形化判据(莫尔圆);为边坡稳定、隧道设计等工程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来源:檐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