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多孔介质流动计算

1天前浏览8

在实际的工程计算中经常会遇到如:土壤,海绵,岩石,过滤器,滤网这一类的问题计算。


对于这一类介质的计算来说,其几何空隙非常多,建立真实的几何非常麻烦,且会产生非常多的网格,工作量和计算量都非常大。因此,可以简化为多孔介质进行计算。

将流体域设置为多孔介质后,可以人为定义各个方向上的阻力系数,来代替多孔介质中的固体对流体的阻力。即添加一个与速度相关的动量汇,其表达公式为

其中,

为第i(x,y,z)方向上的动量方程的源项;为速度值;

D 与C 为指定系数矩阵,D系数这一项代表粘性损失项,C系数这一项代表惯性损失项。

对于均匀的多孔介质来说,可改写为下面这个式子

其中,

D为黏性阻力系数,又可以被改写为1/α,α为渗透率;

为惯性阻力系数;v为速度

动量汇作用于流体产生了压力梯度Dp,即为多孔介质域的厚度。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有没有绕晕呢?

我写得都快晕了

通过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压降和流速的关系式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我们在计算多孔介质区域时最重要的两个参数D 和可以通过拟合压降和流速的关系式来求得。

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来测定通过多孔介质区域的压降和流速来得到流速和压降曲线,如图所示:

v(m/s)

Dp(pa)

0.2

424.74

0.3

663.18

0.5

1217

0.8

2259.7

1

3100.2

1.2

4057.5

1.5

5710

1.8

7618.8

2

9032.9

拟合数据得到

于是有:

,根据流体密度和滤网的厚度可以计算得到惯性阻力系数

,根据流体的动力黏度和滤网厚度可以计算得到黏性阻力系数D


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可能不具备实验条件或是实验起来费时费力,成本也很高

其实也可以用过CFD 方法来简化计算流速与压降的关系曲线的。

不过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孔区域的所有孔径相等,排列有序且指向方向相同的多孔几何,如滤网

下面以滤网的压降计算为例,来介绍在无法进行实验的情况下使用CFX 软件进行多孔介质的计算流程。


小本本准备好了吗?开始啦~

首先先介绍一下建立滤网几何模型的思路~


下图是一个滤网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小孔的布置方式为六边形布置,即每个小孔和其周围的六个小孔都是等距的,因此可以将整个滤网两侧的流域简化为计算单个小孔,并将周围的流体域取成六棱柱的形状,边长就是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

这样就可以使用对称边界来将滤网前后的整个流体域简化为六棱柱型的小块流体域。

      

下图为建立好的3D 几何和网格

接下来就可以将网格导入到CFX 中,进行计算的前处理~


进口为速度入口,出口为压力出口0pa ,进出口流域的六棱柱侧面设置为symmetry。

可以使用Expression来定义速度入口的参数,在Workbench中使用参数化计算来批量计算不同速度入口的压降。压降也同样使用Expression来定义,作为输出参数。


使用Laminar层流模型,并添加介质属性,包括密度和动力黏度

之后就可以进行计算啦,因为是层流模型,且只需要计算一个小孔,因此计算起来是非常快哒

得到滤网前后的压降与流速的数据表,之后按照前面提到的函数拟合方法分别得到黏性阻力系数和惯性阻力系数,忘记的往上翻一翻


然后这个计算好的参数就可以用于后面整体计算时多孔介质区域的定义啦~

是不是很方便呢 


关于在CFX中如何定义多孔介质的参数,看这里👇


好啦,今天就写到这里啦,三个月没更新了,也很久没在周末看书了,昨天想到要这周末要更新文章的时候竟不知道我还能写点啥了

坐在电脑前想了很久,才想出来写这个。


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CFXWorkbench多孔介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6
最近编辑:1天前
lalalahu~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4粉丝 21文章 5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模态分析过程及结果评价方法

在做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时,通常第一步就是先对结构做模态分析,这也是动力学分析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今天想给大家分享模态分析的做法,我之前看到过很多关于模态分析的实例讲解,但是我发现大部分的案例就是分享一下如何操作软件做模态分析,就是通常的那几步:导入几何-->划分网格-->边界条件-->求解-->得到前6阶的频率。看上去模态分析在ANSYS Workbenchbench中的做法非常简单,但是得到这6阶模态之后要做什么?如何评判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这6阶模态是什么东西?今天通过一个薄壁法兰盘结构为例来介绍,模态分析的完整过程以及模态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分以下六个部分来介绍:一、模态分析理论背景二、几何处理三、网格划分四、边界条件加载五、结果评价六、重点总结一、模态分析理论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的动态特性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模态分析主要可以得到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两个结果。求解的运动控制方程为其中,[M]为质量矩阵;[C]为阻尼矩阵;[K]为刚度矩阵;{U}为位移矩阵;{F(t)}为力矩阵 其物理意义的方程即为转换为导数形式为这个方程为一个二阶的非齐次微分方程,求解这个方程的第一步就是先假设F(t)=0,将他转换为齐次的二阶微分方程,可以求解出他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的特征值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就是各阶的固有频率,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各阶振型。这就是模态计算背后的求解过程,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模态计算时是不可以有外部载荷存在的。二、几何处理在实际工程问题的模态分析中,有时候可能会遇到三维薄壁零件的分析,这种情况下需要仔细考虑是否能够把三维实体模型简化为壳单元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三维实体单元进行分析。三、网格划分对于三维实体的模态计算,默认的网格为二阶单元,对于壳单元,默认的网格为线性单元。对于薄壁零件,需要注意厚度方向上至少有三层网格四、边界条件加载杆和法兰盘之间的接触为绑定接触。模态分析中的接触都默认为线性接触计算,即使我们定义了非线性接触,系统也会调整为线性接触进行计算。所以在模态分析中一般都定义为线性接触。约束最左端的面,,除了Z方向旋转自由度以外其余的五个方向上均为0;无外力加载;先使用默认的求解阶次为6阶,在得到初步的计算结果后可以判断6阶的结果是否满足要求。五、计算结果评价首先在Solver Output中截取计算结果,以下图中x方向上的计算结果为例讲解这个结果中共包含频率Frequency,周期Period,参与系数Partic factor ,参与比例Ratio,有效质量参与比例Ratio eff.mass to total mass这几个关键的结果。需要重点关注有效质量参与比例,建议取有效质量比例要超过85%的计算结果作为固有频率的结果。下图中的有效质量比例为0.723788 ,小于0.85,说明计算中参与的有效质量偏少,需要计算更多阶次的结果增加有效参与质量。增加计算阶次,增加至30阶,有效参与质量达到0.91,可认为计算结果可靠。在考察各个方向的振型对应的频率阶次时,通过RATIO这个参数来确定,如下图中RATIO为1对应的频率为第6阶,意思就是x方向上的振动频率为1628.04Hz。从阵型图上可以看出,在第6阶振动频率上的振型方向主要为x方向上的振动。这里的位移量没有物理意义,不是准确的位移,但是通过位移云图可以判断振动的方向。若在X方向上有一个接近第6阶频率的1628Hz的激励,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结构有发生共振破坏的可能。对其余方向上的结果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来判断。 六、重点总结对于模态分析结果的分析过程主要是以上这些,主要是要注意以下几点:尽量采用三维实体单元进行模态分析,简化壳单元之前需要考虑波长与厚度的比值,当比值在8~80时,可采取抽壳简化,波长的计算公式如下图所示ANSYS Workbench中进行模态计算时只调用两种线性接触。可以通过不同的接触算法来实现不同类型的连接形式。对于薄壁零件的分析时,至少保证厚度方向上的网格有三层。参与质量的比例需要达到0.85以上,计算结果才可靠寻找指定方向上Ratio为1的固有频率,即为该振动方向上对应的频率。发生共振的条件有两个:频率相近,振动方向接近;若只是频率相同,但是振动方向正交的话,也是不会发生共振的。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