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2019年冬天,我在一个平常的周日下午敲下第一个公 众号文章。那时我26岁,每天的工作是进行某汽车零部件的CAE分析,主要内是流体分析,结构分析和液压系统分析。那时我也只是和刚入行几年的小白。写这个公众 号的目的就是想归纳总结自己学到的东西,且为了保持成长。使用输出来倒逼自己的输入。
最初几个月是充实的。每个周日的下午,在队友去打篮球的时候,我会在家里用两小时时间去整理我本周学到的新技巧,记录在知乎和公 众号里。这些文章都是我做实际项目时真正用到的技能,也是我查阅德国的技术报告,翻译成英文看懂再转化为我自己的语言输出的。
记得第一次收到读者留言是在凌晨1点,对方是一个还没有毕业的研究生,咨询我关于入行做仿真工程师的前景和路径。我耐心地和他讲述我有限的经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的除了工作赚工资以外的价值。
02
—
2021年女儿出生后,时间开始不够用。那时候又赶上公司处于动荡期,离职了很多同事,我顺势接下了电磁仿真的工作。公司开展了很多新的业务线,多了很多新产品,白天要处理各种设计同事的疑问和仿真需求,晚上还要照顾几个月大的孩子。几次想复更公众 号都没有时间。而且自己的心思都在孩子身上,看的育儿书比看专业相关的书籍还要多。
2022年孩子一岁后我更新过一段时间,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周末我在书房里敲键盘,孩子在外面砸门的叫“妈妈妈妈妈妈”(外面其实有他的爷爷奶奶还有爸爸),那一刻我才深刻体会到了,孩子对于一个母亲的时间占有是多么的极致。
后来公众 号最后停在了2022年8月的一篇关于内耗的文章中,我知道那时候我处于内耗中,工作很忙且没有成长性,小孩爸爸的工作突然间忙碌不已,连家都回不了,跟着老人一起带小孩,见识到了控制欲强烈的家长对小孩的影响。
我整个人在中间周旋导致我身心俱疲,但是似乎找不到出口。
于是,我选择逃离,去公司总部出差,和朋友去外地看音乐节,看演唱会。去旅游。但是在这同时,我又在心底里深深的自责:
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
我是一个为了工作不管小朋友需求的妈妈;
我是一个会把小朋友留在家里一个人出去玩的妈妈。
最近大半年我疯狂阅读心理学书籍,听李松蔚的博客后逐渐理解了自己内心很多想法的成因后渐渐释怀。
现在我想先努力一个做10分的自己,做一个8分的妈妈。
不,先接受做一个8分的自己。
03
—
说回到工作,在这期间,公司由于新业务线开得多了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部分的仿真需求都都浮于表面,从不深入探索,也不给时间和机会进行深入探索。对于流体仿真,大部分的需求就是做一个流阻计算,写一份报告用于给客户展示。结构仿真,边界条件不清晰,随意简化,为了快速出报告,为了给客户展示仿真能力。但这,对于仿真工程师的成长来说是大忌,仿真工程师彻底沦为“工具人”。
我在2024年开始疯狂在外面找工作,但是面试很少,能够深入面试的仅限于我与我本职工作同类型产品的岗位,除此之外的机会非常少。而且面试过来发现大部分的公司需要的就是身兼数职的仿真工具人。
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发展瓶颈以及未来的发展路线的狭窄,加上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好,因此我又开始重新思考这个公 众号的事情,也曾经想过不做仿真内容了,集中精力发展副业,想把自己的热爱发展成副业(比如心理咨询行业),在研究了实现热爱变现的各种路径之后,才发现热爱是热爱,擅长是擅长,对于自己积累了十年的领域,我觉得我还是擅长的,应该继续探索,冲破所谓的瓶颈。
04
—
最近我做了复更公 众号的决定,未来想更新两方面的内容:
1.我这十年学到的所有CAE技能类的知识总结成文章分享出去,内容包括,流体仿真,结构仿真,电磁仿真以及多物理场耦合的系统仿真,为在学习CAE技能道路上的小伙伴们提供助力。
2.分享作为仿真工程师的职场十年经历与感悟,为新入行的小朋友提供方向性的指引或是解惑。作为一个INFJ,我深刻体会到让我真正感到有价值感的事情,就是帮助别人。
后续复更规律了以后,我希望能开一个知识星球(免费版),聚集一批热爱学习CAE技术的小伙伴,为你们在技术技能学习方面,职场发展方面答疑解惑。
现在的我,学会了用日程本把时间切成块:蓝色是工作,粉色是育儿,黄色是创作。虽然还是经常手忙脚乱,但至少不再苛求完美。如果说有什么心得想分享给同行,那就是:与其在“热爱”与“擅长”之间痛苦抉择,不如先把脚下的路走稳。那些日积月累的专业技能,终会在某个时刻变成照亮他人的光。
来源:CAE十级退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