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结构应力仿真十问十答

1天前浏览18

1. 应力计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

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计算公式为:    

其中,σ 为应力(Pa或MPa),F为作用力(N),A为受力面积(m²)。    

在复杂结构中,通常采用有限元分析(FEA)或解析方法(如梁理论、板壳理论)计算应力分布。




 

2. 应力计算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模型?    

答:  

  • 线弹性模型:

适用于小变形、应力低于屈服强度的情况(如钢结构设计)。    

  • 弹塑性模型:

适用于需要考虑塑性变形的情况(如超出屈服强度后的塑性变形仿真)。    

  • 蠕变模型:

适用于高温长期载荷(如涡轮叶片)。    

  • 超弹性模型:

适用于发生大变形材料(如橡胶)。



    

3. 如何判断计算应力是否安全?    

答:    

  • 许用应力法:

计算应力 σ ≤ 许用应力 [σ],其中需用应力[σ]为材料的屈服强度σ0.2/n ,n为安全系数(通常取1.5~3)  

  • 极限状态法:

考虑载荷组合和材料极限强度(如混凝土结构的极限承载力)。 



   

4. 应力集中如何影响结构安全性?    

答:    

应力集中会导致局部应力远大于名义应力,可能引发裂纹或疲劳失效。    

  • 解决方法:

优化几何形状(如圆角过渡)、采用强化工艺(如喷丸处理)。  

  • 注意:

应力集中位置需要判断是否为应力奇异点

应力奇异问题处理及子模型应用




 

5. 静载荷和动载荷下的应力计算有何不同?    

答:    

  • 静载荷:

只需考虑静态应力,(如自重、恒定压力,准静态力)。    

  • 动载荷:

需考虑动态效应、振动频率(如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疲劳分析(SN曲线或断裂力学)。 

模态分析过程及结果评价方法

一文学会做谐响应分析



 

6. 如何计算热应力?    

答:

热应力由温度变化引起,计算公式为:    

其中,E 为弹性模量,α 为热膨胀系数,ΔT 为温差。    

应用场景:焊接残余应力、高温管道设计。 

流-固热耦合案例——T型管的热应力分析

热分析基础--三种传热方式


   

7. 残余应力如何影响结构性能?    

    

  • 负面影响:

降低疲劳寿命、促进应力腐蚀开裂(如焊接残余应力)。    

  • 正面影响:

提高抗弯强度(如预应力混凝土)。    

检测方法:X射线衍射、钻孔法。 



 

8. 如何验证有限元应力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 网格收敛性分析:

加密网格直至结果不再显著变化,通常要求在5%以内。   

  • 对比解析解或实验数据(如应变片测量)。  


       

  • 检查变形结果是否符合逻辑,边界条件和载荷设置是否合理。


    

9. 应力计算中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答:    

单位不一致(如MPa与Pa混用);   

忽略边界条件(如错误约束导致虚假应力);

过度简化模型(如忽略几何非线性);

未考虑材料非线性(如塑性变形未被激活);

忽略应力奇异;  

接触不合理,如摩擦接触简化为绑定接触影响计算结果。

 

10. 如何优化结构以降低应力?    

答:    

拓扑优化:通过算法寻找最佳材料分布(如减重设计)。    

形状优化:调整几何轮廓(如增加圆角)。    

材料优化:选用高强度或复合材料。    

工艺优化:如热处理消除残余应力。    

总结    

应力计算是结构设计的核心环节,需结合材料特性、载荷类型和工程规范综合判断。对于关键部件,建议采用实验验证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可靠性。  


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Workbench振动疲劳断裂复合材料非线性形状优化拓扑优化焊接裂纹理论ANSYS管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6
最近编辑:1天前
lalalahu~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4粉丝 21文章 5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结构仿真工程师面试十大常见问题(带答案版)

在结构仿真领域,理论知识与工程经验的结合至关重要。在面试时,不仅关注你对有限元原理、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的掌握,更看重你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即:如何调试模型优化计算效率对标实验数据在资源限制下做出合理妥协我整理了结构仿真工程师面试中最常见的十大真实技术问题,涵盖非线性分析、接触收敛、实验验证、多物理场耦合等高频难点。每个问题均提供回答框架、关键技术要点及实战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章内容较多,分上下两篇来介绍:本文为上篇01—材料非线性问题问题:在仿真中遇到材料非线性(如塑性、超弹性)时,你会如何设置模型?请举例说明你过去项目中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如金属成型、橡胶密封件分析)。考察点:材料模型选择、参数校准、收敛性调试经验。回答要点:材料模型选择:根据场景选择塑性(如双线性随动硬化)、超弹性(如Mooney-Rivlin)、蠕变模型等。参考文章:Workbench 中的塑性材料模型参数校准: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本构参数,注意应变范围匹配。收敛技巧:逐步加载(多步分析)、减小增量步、启用自动稳定(阻尼系数)。 02—接触收敛性问题问题:模拟多部件接触(如齿轮啮合、螺栓连接)时,若计算不收敛,你会如何排查和解决?列举具体步骤。考察点:接触算法选择、初始条件设置、网格调整技巧回答要点:涉及以下几个检查步骤:检查初始接触:确保无初始穿透(通过Adjust to Touch调整);参数设置:选择罚函数法(显式)或增广拉格朗日法(隐式),调整法向/切向刚度;网格匹配:主从面网格尺寸比例≤3:1,尖锐区域局部加密;收敛控制:启用自动时间步,设置接触稳定系数(如0.1)。参考文章:ANSYS Workbench 五种接触算法详解ANSYS Workbench 接触高级选项详解(一)ANSYS Workbench 接触高级选项详解(二)ANSYS Workbench 接触高级选项详解(三)03—实验与仿真对标问题:如何验证你的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一致性?若出现较大偏差,如偏差超30%,你会如何分析原因?考察点:误差来源分析、相关性改进方法。回答要点:偏差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排查:边界条件:检查载荷/约束是否与实验一致(如工装夹具限制);材料参数:验证输入数据(如E、ν)是否来自相同批次试件;模型简化:评估忽略的细节(如圆角、焊缝)对应力集中的影响;测量误差:对比测量手段与仿真结果提取方法是否有偏差。将以上几点带入你的实际案例来描述,最后可以补一句:有一些实际工况非常复杂的项目,可能无法提取到和实际一模一样的边界,导致我们无法避免仿真和实测的差距,但是不代表不能做仿真。仿真的根本目的不是仿真出和实际一模一样的结果,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对产品的理解和力学手段来分析问题,可视化问题,最终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04—网格敏感性分析问题:如何确定你的网格密度是否足够?请以焊接接头疲劳分析为例说明网格划分策略。考察点:网格收敛性判据、局部加密原则、高阶单元应用。回答要点:粗模型:首先用均匀中等密度网格来试算;逐级加密:在应力梯度大的区域(如圆角)细化,直到最大应力变化<5%;单元类型:优先使用二阶单元(如C3D10)。注意应力奇异点,在应力奇异点,加密网格无法得到收敛的应力解。参考文章:应力奇异问题处理及子模型应用05—热-力耦合分析问题:热应力耦合时你会如何设置这种多物理场仿真?需要注意哪些边界条件?考察点:单向耦合vs双向耦合、温度场映射、热膨胀系数输入。回答要点:首先考虑实际问题是单向耦合还是双向耦合?对于单向耦合,比如零件的热应力对于双向耦合,比如刹车片的热变形分析材料属性:输入温度相关的E、CTE、导热系数。边界条件:对流系数、辐射率需实测或经验值;流-固热耦合案例——T型管的热应力分析热分析接触设置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