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放大器(PA)是发射电路的核心器件。
对于采用非恒包络调制方式 (如QAM、OFDM)的宽带传输系统 ,功放的性能影响尤为显著。
核心观点: 功率放大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采用非恒包络调制方式的发射机的关键指标(如线性度、效率)和工作时长(与效率、散热相关)。
功放的调试与测试通常涉及以下关键方面:
匹配: 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进行输入/输出阻抗匹配调试。
增益、功率与效率: 使用 VNA (小信号增益、S参数)和信号源+功率计/频谱仪 (大信号增益、功率、效率)进行测试。
线性度: 使用信号源和频谱分析仪 或矢量信号分析仪(VSA) 进行测试(如互调失真IMD、邻道泄漏ACPR、误差矢量幅度EVM)。
谐波: 使用频谱分析仪测试。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擅长: 频率扫描(S参数)、功率扫描(增益压缩点、AM-AM)、阻抗匹配调试(Smith圆图)、负载牵引(Load Pull)/源牵引(Source Pull)、AM-PM测试。
局限: 进行多音信号(IMD)或复杂调制信号(ACPR, EVM)的线性测试不如频谱仪/VSA方便直观;通常不能提供被测件(DUT)所需的大功率驱动。
信号源 + 频谱分析仪 / 矢量信号分析仪:
擅长: 生成复杂测试信号(单音、双音、调制信号);精确测量频谱成分(谐波、IMD产物)、调制质量(EVM)、邻道功率(ACPR/ACLR);进行DPD验证。
局限: 直接进行阻抗匹配调试和详细的扫频、扫功率表征不如VNA高效。
结论: VNA 和 信号源+频谱仪/VSA 功能互补 。完整的功放表征通常需要两套(或更多)设备配合使用,反复迭代调试,以在功率、线性度、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4.1 匹配
目的: 确保信号的最大功率传输,减小反射损耗;优化功放的功率输出能力、效率和稳定性。
原理: 功放是高功率有源器件,其最佳负载阻抗通常远非50Ω。需要通过阻抗匹配网络将功放的输入/输出阻抗变换到系统标准阻抗(通常是50欧姆)。
关键测试:
S参数测量(VNA): 测量小信号下的输入/输出反射(S11, S22)和传输(S21, S12)特性。
负载牵引(Load Pull) / 源牵引(Source Pull)(VNA + 调谐器): 测量功放在大信号条件下,不同负载/源阻抗时的输出功率、效率、线性度等性能,寻找最佳匹配点。
4.2 频率响应与功率扫描
目的: 确定功放的有效工作频率范围(带宽)和在不同频率、不同输入功率下的输出特性(增益、输出功率、效率、线性度)。
原理: VNA可以精确控制输入信号的频率和功率,并测量输出响应。
关键指标:
增益(Gain): S21 (小信号) 或 ΔPout/ΔPin (大信号)。
增益平坦度(Gain Flatness): 工作频带内增益的最大 波动。
1dB压缩点输出功率(P1dB): 增益相比小信号增益下降1dB时对应的输出功率。重要指标,代表大信号线性输出能力上限。
饱和输出功率(Psat): 继续增加输入功率,输出功率几乎不再增加(增益接近0dB)时的输出功率。代表最大功率输出能力。
4.3 线性度
目的: 评估功放失真程度,对通信系统至关重要(影响信号质量、产生邻道干扰)。宽带功放的“记忆效应”会显著影响DPD(数字预失真)的线性化效果。
原理: 功放的非线性会引入新的频谱成分(谐波、互调产物、频谱再生)和信号波形畸变。
关键指标与测试方法:
AM-PM失真:
定义: 输入信号幅度变化引起输出信号相位偏移的现象。
重要性: 准确的AM-PM模型对实现有效的DPD至关重要,尤其受记忆效应影响。
测试: 通常使用VNA 进行功率扫描,测量不同输入功率下输出信号的相位偏移(相对于小信号参考相位)。
互调失真(IMD):
定义: 当两个或多个频率信号输入非线性系统时,输出端产生新的频率分量(各输入频率的和、差、倍数组合)。
最常用项: 三阶互调失真(IM3),频率为 2f1-f2 和 2f2-f1。
关键指标:
IM3电平: 在指定双音输入功率下,IM3产物的绝对功率(dBm)。
三阶截断点(IP3):
输入三阶截断点(IIP3): 理论上的输入功率点,此时基波输出功率与三阶互调产物输出功率相等(外推)。
输出三阶截断点(OIP3): 理论上的输出功率点,此时基波输出功率与三阶互调产物输出功率相等(外推)。
关系:
IM3 (dBm) = 3 * Pin (dBm) - 2 * IIP3 (dBm) + G (dB)
= 3 * Pout (dBm) - 2 * OIP3 (dBm) (因为 OIP3 (dBm) = IIP3 (dBm) + G (dB))
= 3 * Pout (dBm) - 2 * (IIP3 (dBm) + G (dB))
测试: 使用信号源(生成双音信号)+ 频谱分析仪 测量。
注意点: IMD性能与功放工作点(回退程度)紧密相关,但在某些区域可能变化不显著。
误差矢量幅度(EVM):
定义: 衡量实际接收到的符号点与理想符号点之间的误差矢量(幅度和相位)的统计量(通常用均方根值RMS表示),是调制质量 的核心指标。
公式: EVM (%) = 100 * sqrt( (1/N) * Σ(|Error_Vector|^2) ) / |Reference_Vector| (RMS EVM)
重要性: 最直观反映实际通信信号经过功放后的失真程度 ,系统工程师最关注的指标之一。
测试: 使用信号源(生成调制信号)+ 矢量信号分析仪(VSA) 测量。
邻信道功率比(ACPR) / 邻道泄漏比(ACLR):
定义: 在指定信道内(主信道)的信号功率与泄漏到相邻指定信道(邻信道)内的信号功率的比值(dBc)。ACPR通常指模拟邻道,ACLR指数字系统标准定义的邻道(如LTE/5G)。
重要性: 衡量功放非线性引起的频谱再生对相邻信道的干扰程度 ,通信标准强制要求的指标。
测试: 使用信号源(生成调制信号)+ 频谱分析仪 (需设置正确的分辨率带宽RBW、积分带宽)测量。
峰均比(PAPR)与削峰:
重要性: 测试前了解信号的峰均比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功放需要承受的峰值功率。
削峰(Crest Factor Reduction - CFR):
基带削峰: 在数字基带处理中进行,降低信号PAPR,减轻功放压力。设计良好时,引入的失真可控。
功放硬削峰: 功放因饱和导致的非线性削波,会产生严重的频谱再生和带内失真。
关键区别: 功放硬削峰会产生新的非线性失真分量 ,而基带削峰(如果设计得当)主要是在可接受的失真范围内压缩峰值。
4.4 谐波
目的: 评估功放非线性产生的谐波分量强度,为功放输出端滤波器设计提供依据。
原理: 非线性器件会将基频能量转换到其整数倍频率(2f0, 3f0, ...)。
关键指标:
谐波抑制: 指定谐波(如2次、3次谐波)功率与基波功率的比值(dBc)。
绝对谐波功率电平(dBm)。
测试: 使用信号源(生成单音信号)+ 频谱分析仪 测量。
重要性: 谐波是带外辐射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功放后级滤波器的设计复杂度和选型 (抑制要求)。
4.5 效率
目的: 评估功放将直流电源能量转换成有用的射频输出能量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系统功耗、发热和续航时间(移动设备)。
关键指标:
功率附加效率(PAE): 最常用的功放效率指标。
定义: 射频输出功率增量与消耗的直流输入功率之比。
测试:
使用功率计 或频谱分析仪 (需校准功率测量精度)测量功放输入射频功率(PRF_in)和输出射频功率(PRF_out)。
使用电压表 和电流表 (或直流电源 的读数功能)测量供给功放的直流电压(VDC)和电流(IDC),计算PDC_in。
代入上述公式计算PAE或η。
折衷(Trade-off): 功放的线性度 和效率 通常是相互矛盾的。提高输出功率和效率往往会恶化线性度指标(如IMD, ACPR, EVM)。设计核心挑战之一就是在满足系统线性度要求的前提下,最大化效率 。
功放测试是一个综合性、多纬度的过程,需要使用多种仪器(VNA, 信号源, 频谱仪, VSA, 功率计, 电压/电流表)对一系列关键指标(匹配、增益、功率能力、线性度(AM-PM, IMD, EVM, ACPR)、谐波、效率)进行表征和优化。实际测试中,必须紧密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 、采用的调制方式和系统指标要求 ,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仪器和测试条件(频率、功率电平、信号带宽),并通过反复调试在相互制约的性能指标(特别是线性度与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