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基于NVH多种分析方法的汽车座椅模态与结构优化

12小时前浏览3
汽车座椅作为汽车核心部件之一,连接车 身并接触人体,是乘客驾乘感受中振动舒适性 的重要输入。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路面激励经悬架、车身传递至座椅,最后传递振动至人体。在座椅模态较低时,会放大振动,甚至出现模态频率与激励耦合共振现象,产生座椅抖动问题。 因此座椅模态备受NVH性能部门的关注,座椅模态与结构优化也成为重要研究与工程推进的 方向。

1 理论基础(基本上翻翻模态设计的书,都有现成公式,这里写了也没啥意思)

1.1 模态分析原理
模态分析主要是通过将线性定常系统的物 理耦合坐标转换成非耦合的模态坐标,实现运动方程组的解耦,从而求解出模态参数,再转化为物理坐标的解。
1.2 刚度分析基本理论
对于线性系统,在静止状态下,在系统上施加静力并除以测量的位移,就可以得到静刚度。
1.3 VTF分析基本理论
对于车身结构系统,输入的激励和输出的振动响应都是频率的函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用传递函数来表征这个关系。传递函数定义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比值。

2 分析模型描述

分析模型为座椅单体模型和安装座椅的白车身模型。
2.1 座椅单体模型
案例座椅模型,包含座椅骨架、导轨、 内饰质量等,导轨上的四个安装点建立SPC约束六个方向自由度,如图所示。
2.2 安装座椅的白车身模型
根据建模要求,完成白车身模型搭建,并增加完成座椅单体优化的主副驾座椅模型,安装点位置螺栓采用RBE2模拟建立。如图所示。

3 分析方法及方案设计

3.1 基于座椅单体模型
分析座椅单体模型约束状态下的模态。并根据模态应变能的分析结果,识别薄弱位置, 设定相应薄弱位置的加强方案并验证,并确定最终的座椅单体优化方案。
3.2 基于白车身安装优化后的座椅的模型
初步考虑,座椅模态除了自身结构对其的影响,座椅在车身安装点作为座椅的主要支撑,也是模态相关的重要因素。
为探索安装点对座椅模态的影响,以动刚度为分析项,在优化工作中,结合实际工程分别设计XYZ方向的影响验证对比方案和前后安装点的影响验证对比方案,同步分析安装点的静刚度作为补充。
3.3 基于设计的优化方案
为验证并体现优化后除模态提升之外的关注频率点的安装点的振动、刚度性能优化效果。引入从减震器接附点单位激励到座椅安装点的振动传函(VTF)和座椅安装点本身的最小动刚度。
3.4 设计思路
座椅模态优化设计思路如图。


4 优化方案及分析结果

(1)座椅单体约束模态分析结果及模态应变能如图所示,经分析识别主要薄弱区域为座椅上的彩虹桥结构和后悬管。如图所示。
分别对彩虹桥结构和后悬管进行加厚,验证座椅单体约束模态结果如下表。
在方案工程推进中彩虹桥结构加厚方案因工艺原因不能实施,仅实施后悬管加厚方案,X向模态提升0.13Hz,Y向模态提升0.24Hz。
(2)基于白车身安装座椅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优化方向,设计如下表及图中 CASE1到CASE6的6种方案。
其中,BASE→CASE1、CASE2、CASE4分别验证了增加安装点X向、 Y向、Z向动刚度提升的模态效果,CASE3→CASE4→CASE5→CASE6分别验证了在座椅前、后安装点的动刚度变化对模态值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经过对比分析可得出经验,CASE4横梁抬高方案使安装点的Z向动刚度增加,对座椅模 态有提升效果,同时也增加了X向和Y向的动刚度;CASE1、CASE2的X向和Y向加强方案能够增加安装点的XY向动刚度,但座椅模态基 本无提升效果。
CASE4、CASE5方案对安装点Z向动刚度均有提升,以主驾靠右侧点提升最为明显,在静刚度数据上也有体现。两种方案中后横梁抬高方案对Z向动刚度增加最多,模态提升效果也最好;CASE6前横梁减薄方案,对前部安装点Z向动刚度有明显下降,但模态变化基本不大。
综合以上分析,座椅模态对座椅安装点的 Z向动刚度变化最为敏感;在前后安装点中,对前安装点的Z向动刚度变化不敏感,后安装点的影响更大,因此确定后安装点刚度为车身结构的关键参数。
(3)基于以上验证方案,分别验证模态值频率处的座椅安装点Z方向的VTF和最小动刚度,得出结果如表所示。
发现与前面验证的规律相同。随着有效实施方案的叠加,模态提升,安装点最小动刚度依次增加,安装点的VTF响应幅值也依次减小,两项分析也同步验证了优化效果。
(4)最终优化方案CASE6的模态分析结果如图所示。 座椅X向前后模态为17.09Hz,Y向前后模态为16.28Hz,其中X向模态提高1.5Hz,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5 总结

基于座椅子系统和安装座椅状态的白车身系统,设计多种方案,采用多种NVH分析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安装点平均动刚度和模态分析方法, 以安装点静刚度作为补充,有效对座椅结构进行分析并优化,也可用于其他类似安装点安装部件结构。安装点最小动刚度和VTF分析同样展现其优化效果。 
分为车身和子系统考虑优化方向,综合工程实施情况考虑优化方案,在类似情况下的前排座椅可以优先考虑优化座椅后安装点的Z向动刚度,以达到提高模态,避免风险的作用。 

网络整理,仅限内部分享,禁止商用

来源:机电君
振动汽车理论NVH螺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6
最近编辑:12小时前
ErNan.Chen🍃
硕士 | CAE工程师 即物而穷其理
获赞 43粉丝 73文章 8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ANSYS Workbench中,是否开启大变形(Large Deflection)

在ANSYS Workbench中,是否开启大变形(Large Deflection)取决于分析类型和变形程度。以下是判断标准和设置建议:1. 何时需要开启大变形?开启大变形的情况:几何非线性显著:当结构变形导致:应变 > 5%(如橡胶、薄壁件弯曲)。位移/结构尺寸 > 10%(如细长杆屈曲、薄膜拉伸)。刚度变化明显:变形后结构刚度发生显著变化(如悬臂梁大挠曲、接触状态改变)。追随力(Follower Load):载荷方向随结构变形而变化(如压力载荷、旋转部件)。典型应用:橡胶密封件压缩金属冲压成型绳索/缆绳的悬垂超弹性材料仿真2. 何时可关闭大变形?关闭大变形的情况(小变形理论适用):应变 < 5% 且位移/尺寸比 < 10%。刚度矩阵在变形过程中基本不变(如刚性结构的小幅振动)。线性材料(胡克定律适用)且无几何非线性效应。典型应用:钢梁的小挠曲机械部件的静态强度校核(无大位移)线性模态分析3. 设置方法在Workbench Mechanical中:Analysis Settings → "Large Deflection" → 选择 On 或 Off。求解器提示:若检测到可能的大变形,Workbench会建议开启(需手动确认)。4. 关键影响开启大变形关闭大变形考虑几何非线性(更新刚度矩阵) 使用初始刚度矩阵 计算成本更高(迭代求解) 计算更快(线性求解) 支持真实变形路径(如屈曲后行为) 仅预测初始线性响应 需配合非线性材料使用 仅适用于线性材料 5. 常见误区误区1:大变形仅与位移大小有关。纠正:应变和刚度变化更关键(例如薄壳可能位移大但应变小,无需开启)。误区2:开启大变形总能提高精度。纠正:不必要的开启会增加计算时间,且可能引入收敛问题。误区3:大变形分析必须用非线性材料。纠正:线性材料也可用,但需变形本身导致几何非线性(如金属弯曲)。6. 验证建议先进行小变形分析,观察最大应变和位移:若应变 > 5% 或位移/尺寸 > 10%,重新分析并开启大变形。对比结果:比较开启/关闭时的位移和应力差异,若差异 > 10% 则需开启。7. 示例案例1:悬臂梁端部受力位移/长度 = 15% → 必须开启(否则低估位移20%+)。案例2:压力容器内压虽然应力高,但应变 < 3% → 可关闭。总结开启条件:大应变、大位移、刚度变化、追随力。关闭条件:小变形、线性材料、刚度恒定。不确定时:先试算小变形,再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重分析。来源:机电君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