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系统是一个数据密集型平台,其数据维度远不止基础的负债信息。这些数据共同构成了对债务人的立体画像,是进行精准催收策略制定和数据分析的基础。
催收系统的数据可以分为以下几大核心类别:
一、核心债务数据
这是债务的“基本面”信息,是催收行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借据信息: 借据号、合同号;
财务信息: 借款本金、应还利息、罚息、违约金、总待还金额…
账龄信息: 逾期天数、逾期期数(如M0, M1, M2...)、当前催收阶段(内催、委外、法催)…
还款信息: 历史还款记录、最后还款日、还款方式、剩余本金、剩余利息、剩余罚息、剩余复利…
产品信息: 贷款类型(信用贷、抵押贷、信用卡)、利率、期限…
这是关于“谁”欠款的信息,用于识别债务人和分析其还款能力。
身份信息: 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
人口信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
职业与收入: 工作单位、职业、收入水平、单位电话;
联系信息: 户籍地址、家庭地址、工作地址;
联系人信息: 紧急联系人(关系、联系方式)、家庭主要成员(配偶、父母等)信息;
这是催收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数据,是优化策略和评估效果的黄金指标。
催收动作记录:
外呼记录: 拨打时间、坐席工号、通话时长、接通状态(未接/接通/挂断)
短信记录: 发送时间、短信模板内容、发送渠道
其他渠道: 邮件、短信推送、信函记录
交互结果信息:
承诺还款记录: 债务人承诺的还款日期(PTP - Promise to Pay)、承诺金额、实际履约情况(这是极其重要的行为数据)
沟通摘要: 坐席记录的沟通关键信息,如还款意愿、还款能力、拖欠原因(如“失业”、“疾病”、“怀疑诈骗”、“要求减免”等标签)
债务人状态: 是否失联、部分失联
债务人的信息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这些信息共同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信用画像”:
核心三要素: 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
其他信息: 性别、年龄、户籍地址、家庭住址、学历、婚姻状况。
目的: 唯一性识别,确认催收对象是借款人本人。
职业信息: 工作单位名称、单位性质、职位、单位地址、单位电话。
收入信息: 收入水平(申请时自填)、收入稳定性、银行发薪流水(关键证据)。
资产信息: 房产信息、车辆信息(车型、车牌)、保单信息、金融资产(如股票、基金)。
目的: 评估还款能力**。这是决定能否还款以及制定还款方案(如分期)的关键。
紧急联系人: 通常包括配偶、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的联系方式。
其他联系人: 申请贷款时留下的同事、朋友的联系方式。
社会关系网络: (通过复杂数据分析得出)关联人物图谱。
目的: 修复联系(在债务人失联时),有时也用于传递还款压力或核实信息。
本笔债务详情: 借款金额、期限、利率、还款计划、当前逾期情况和罚息。
历史信用记录:
征信报告: 最权威的记录,包含所有信贷机构的借贷、还款、逾期、查询记录。
其他平台借贷记录: 可能在多家网贷平台或银行有借款。
目的: 评估还款意愿**和历史信用习惯。是预测其未来行为的最重要依据。
基于上面标志的字段,我们可以运用一系列数据分析方法来评估债务人的还款可能性,并从中筛选出最有可能继续偿还债务的债务人。
核心思路是:通过历史和行为数据,预测未来的还款行为。
以下是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后续程序中会用到)及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