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相对于传统车,电动汽车的动力舱的进气格栅更小,且更偏向底部。故动力舱中各换热器的换热器性能将受到这种非均匀的进气影响。通过COOL3D可以快速分析进气不均匀性对热管理系统的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另外,用户也可以直接将3D CFD的风侧计算结果映射到COOL3D中,进行系统分析。本次分析设置几组不同的进风边界,来评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图1 动力舱仿真解决方案
COOL3D仿真模型
COOL3D 是一款专注于前舱与乘员舱热管理的 3D 建模工具,能精准构建流动系统三维模型,并凭借特有的离散化逻辑,将其转换为与 GT-SUITE 兼容的模型文件。其核心优势在于可在三维环境中完整搭建包含格栅、风扇、热源及热交换器等元素的流动系统,为热管理仿真提供高精度模型支撑。
借助 COOL3D 构建的动力舱模型,可按需灵活创建流量与压力边界:压力给定既可以是稳态边界(如恒定风速、风温),也能导入入口截面的风速及风温分布云图(例如从 CFD 输出的速度场、温度场数据),以此精准分析非均匀进风边界对换热效果的影响,为热管理优化提供更贴合实际的仿真依据。
图2 COOL3D模型
在 COOL3D 中,用户可精准筛选需关注的结果信息。例如,选中冷凝器部件后,在 “Plots” 选项页勾选表面温度、流速等参数,即可定向获取相关数据。完成边界条件设置及结果输出配置后,点击export按钮生成.gtsub 文件,该文件可直接供 GT-ISE 调用,为后续仿真分析提供便捷的数据接口与模型支撑。
图3 COOL3D模型图表设置
在 GT-ISE 中,可通过 SubAssemblyExternal 部件调用 COOL3D 模型并开展仿真计算。调用后运行仿真,即可得到如示意图所示的计算结果界面,直观呈现仿真分析数据。
图4 计算结果界面
边界设置
本次仿真以冷凝器为例进行分析。首先,对冷凝器换热性能进行评估,可以看出制冷剂在对应状态下的换热性能。图5和图6分别是冷凝器换热系数和干度随进出口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冷凝器从过热状态冷凝进入到过冷状态,在干度0.7时换热系数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到过冷区间,换热再次升高。注,横坐标0和1分别表示制冷剂在换热器的入口和出口。
图5 冷凝器换热系数
图6 冷凝器干度信息
设置分层风温,下图风温从上到下风温逐层升高,分别为35℃,38℃,40℃,42℃,45℃,平均风温为40℃。
图7 分层风温分布(高温区分布在下方)
设置分层风温,下图风温从上到下风温逐层降低,分别为45℃,42℃,40℃,38℃,35℃,平均风温为40℃。
图8 分层风温分布(高温区分布在上方)
设置2组工况进行对比,工况设置如下表所示。
对比分析
对上述工况开展仿真分析后,输出了冷凝器的温度分布结果。下图呈现了工况 1 与工况 2 的温度及干度分布情况,二者的差异在于温度分布不同。左侧为工况 1 的结果,右侧为工况 2 的结果,可见冷凝器下半部分均处于过冷区间。该冷凝器内部流道采用 4 个Pass 流动布置,呈现入口过热、出口过冷的特性。结合前文提及的换热系数与干度的关联,再对照进风温度分布,可判断工况 2 的换热效果更优。
图9 温度、干度分布
对比工况 1 与工况 2 的计算结果可见,工况 2 采用高温区分布于上方的分层风温设置,其冷凝器下半部分的温差更为显著。在制冷剂入口边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工况 2 的冷凝器出口过冷度更低,这一特征对应着更好的换热表现。
图10 出口过冷度对比
结论
本次测试设置分层进风温度边界条件,准确捕捉风温分布对冷凝器换热的影响规律,为热管理分析提供清晰数据支撑。工程师可借助 COOL3D 工具,对动力舱结构布置开展优化迭代,快速模拟不同布局方案,分析动力舱布置如何影响系统整体仿真表现,高效探索最优设计,提升动力舱热管理效率与系统集成仿真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