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Zhou Ming
整车场景下的RE仿真,EMI噪声源来自内部不同的部件,RE辐射路径主要通过cable产生。因此在仿真时,建模的重点是:车身结构、cable、EMI噪声源。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准确地构建内部的EMI噪声源?
以电源模块RE仿真为例,CST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常规的仿真方法,从电源模块内部PCB开始建模,在电路中添加器件,创建Trans task,通过场路协同仿真,得到E-probe上的场强。这种方法难度大,要创建模块内部细节模型(从电路到PCB),因此更适合零部件供应商。
方法二:一种更适合整车客户的方法,把电源模块当做黑盒,利用电流钳(current probe)测试得到cable上的差、共模电流,然后通过仿真得到EMI噪声源,创建AC task重新激励,得到E-probe上的场强。
为了更好的对比,我们设计了一个整车的RE测试场景(下图所示):EMI噪声源来自电源模块,通过电源线对外产生RE辐射,在距离车身3m远处设置一个E-probe,模拟接收天线。
方法一是常规的CST场路协同仿真方法。在创建3D模型时,需要有电源模块内部细节,包括PCB、电源结构、车身结构、电源cable等,在距离车身3m远的位置添加E-probe,详细的操作过程不再赘述。
在电路中添加PCB上的器件模型,创建Tans task,根据MOS驱动信号的参数设置驱动信号,通过仿真得到E-probe场强。
方法二最大的差异是把电源模块当做黑盒,这样在建模的时候不需要内部细节。为了简化仿真的流程介绍,我们主要考虑CM(共模)噪声,忽略DM(差模)噪声的影响。以下是仿真的步骤。
步骤一:利用“电流钳+频谱仪”测试cable的共模电流,得到port3上电压频谱。以下模型是为了模拟真实的电流钳测量过程,基于CE测试环境的3D模型,cable上添加电流钳(current probe)。创建trans task,通过仿真得到port3上的电压频谱)。
电流钳CE测试环境
步骤二:创建黑盒仿真模型,得到EMI噪声源。在前面CE测试模型的基础上,删除原有的电源模块(包括结构及内部PCB等),把电源模块改成黑盒模型,保留电流钳。创建AC task,利用步骤一的电流钳port3位置的电压频谱,反向校准port1的激励信号,也就是EMI噪声源信号。整个过程可以通过CST后处理实现。
EMI噪声源仿真模型
后处理得到的EMI噪声源信号
RE场强结果(AC task)
通过对比上述两种方法的RE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采用方法一从PCB内部建模的方法,和采用方法二的黑盒建模方法,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RE结果对比( trans vs AC)
通过案例中介绍的仿真方法,可以解决系统级仿真时的电源模块噪声源建模难题,非常适合整车环境下的RE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