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工程(如隧道、洞室)常处于复杂三向应力状态,但传统评估方法存在三大缺陷:
忽略中间主应力(仅考虑最大/最小主应力)
未涵盖时间效应(岩石会随亚临界裂纹扩展逐渐弱化)
简化尺寸效应(实验室小样本强度 ≠ 现场岩体强度)
团队提出多轴强度新模型,突破传统局限:
三轴统一描述:同时考虑三个主应力方向的作用,更贴合实际工程应力状态。
连续度参数Γ(核心创新):
Γ=1 代表完整岩石,Γ<1 量化损伤程度(如孔隙、裂隙)
岩体损伤越大,Γ值越小,强度越低(示例:Γ=0时退化为无黏性砂土强度)
“帽盖”机制:针对高孔隙岩石(如砂岩),增加高压下的屈服行为描述。
时间效应
长期强度阈值(DIT):低于此应力,岩石可永久稳定(无时间依赖性破坏)
寿命预测公式:直接关联短期强度与DIT,预测不同应力下的服役寿命(案例:花岗岩百年强度衰减50%)。
尺寸效应
尺度转换模型:建立实验室样本(厘米级)与工程岩体(百米级)的强度换算关系
围压削弱效应:高地压环境下尺寸影响减弱(深部工程更适用)。
岩体工程适配
地质分类联动:通过RMR(岩体评分系统)自动计算Γ值,量化节理、裂隙的影响
示例:RMR=30的破碎岩体,强度仅为完整岩石的20%。
实验验证:精准匹配花岗岩、混凝土等10+类材料的三轴试验数据
工程应用:
巷道稳定性分析:预测加拿大核废料处置隧洞的长期破坏区(现场实测吻合)
钻孔安全设计:优化油气井筒结构,防止高压下的井壁溃塌。
核心优势:一套模型兼容短期破坏、长期损伤、全尺度岩体,替代传统多准则拼凑。
当前局限:各向异性岩体(如层状页岩)需进一步优化
未来方向:植入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强度参数的实时反演更新。
结论:MSDPu准则为隧道、洞库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强度-时间-尺度”的全周期设计工具,助力岩体安全评估从经验走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