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AI浪潮下,芯片光模块CPO技术如何“乘风破浪”?

8小时前浏览9


导读:Copackaged OpticsCPO)技术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优势,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为数据中心、AI 集群、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机遇 。据 Yole 预测,2030 年 CPO 市场规模将达 8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137% ;摩根士丹利预估 2023 - 2030 年期间,CPO 市场规模将从 800 万美元激增至 93 亿美元,年复合成长率高达 172% 。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CPO 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在 5G/6G 通信网络中,CPO 技术可用于基站内部和基站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提高通信网络的容量和效率;在量子计算领域,CPO 技术能够满足量子计算机对高速、低延迟数据传输的需求,推动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在车载光学与自动驾驶领域,CPO 技术可实现车辆内部和车辆与外界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为自动驾驶提供更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持;在消费电子与智能终端领域,CPO 技术的应用有望提升设备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如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低功耗运行等 。

总之,CPO 技术作为光通信领域的新兴技术,在数据传输效率和性能提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已吸引了全球众多科技企业的关注和投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用进程的加速,CPO 有望在未来光模块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整个光通信产业向更高性能、更高速率的方向发展,为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开启光通信技术的新篇章

一、CPO技术—打破传输瓶颈的 “新钥匙”

传统的光通信模块封装技术,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时,逐渐显露出集成度低、功耗高、传输速率受限等诸多弊端。其采用可插拔光模块安装在 PCB 边缘,ASIC 位于封装基底上,PIC/EIC 与 ASIC 芯片之间距离较远,走线长,寄生效应显著,不仅存在信号完整性问题,还导致模块体积大、互连密度低、多通道功耗大 。就好比在一条狭窄且拥堵的道路上,车辆(数据)难以快速、顺畅地通行,传输效率大打折扣。

而CPO,即共封装光学(Co - Packaged Optics)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将光引擎(包含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实现光电信号转换的关键组件)与交换芯片直接装配在同一个插槽或封装体内,实现了光模块与芯片的集成封装。这一创新之举,就像是将原本分散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大大缩短了电信号在交换芯片和光模块之间的传输距离,通常能将这一距离控制在 5 - 7cm ,极大地减少了信号在不同组件之间传输的中间环节。

CPO的核心设计原则

这种技术革新带来的优势是多方面且极为显著的。例如在数据传输速率上,CPO 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能够支持 800G 甚至 1.6T 的高速数据传输,满足了 AI 时代对海量数据高速传输的严苛需求。以 AI 数据中心为例,大量的训练数据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传输和处理,CPO 技术能够确保数据快速、稳定地抵达目的地,为 AI 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大幅提升了训练效率。在功耗方面,CPO 技术展现出了出色的节能特性。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同等数据传输速率下,采用 CPO 技术的光通信系统功耗相比传统方案可降低 30% - 50% 。这对于大规模数据中心而言,意味着每年可节省大量的电力成本,同时也符合当下全球倡导的绿色节能理念,有助于实现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来看,CPO 技术有效减少了信号损耗和延迟,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连续性,降低了误码率,为数据的可靠传输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巨头纷纷入局,CPO 赛道 “硝烟弥漫”

CPO 技术这片充满潜力的新兴领域,已然成为了全球科技巨头们激烈角逐的 “战场”,吸引着众多行业巨头纷纷投身其中,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竞赛正悄然拉开帷幕。各大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资源实力,在 CPO 技术的研发、生产与应用等多个关键环节展开了全方位的布局,力求在这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市场的主动权 。

1、国际大厂引领CPO技术应用

在2025年的GTC 大会上,英伟达震撼推出了全新的 NVIDIA Photonics 硅光子技术 ,并基于此成功推出了 Spectrum-X 与 Quantum-X 硅光子网络交换机。这两款交换机通过将电子电路与光通信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据英伟达测算,采用 CPO 技术取代传统的可插拔光学收发器后,光纤能够直接连接到交换机,这一变革可大幅减少数据中心的功耗,降低幅度高达 40MW ,同时显著提高 AI 计算集群的网络传输效率,为未来超大规模 AI 数据中心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Spectrum-X 以太网平台专为多租户超大规模 AI 工厂精心设计,其带宽密度达到了传统以太网的 1.6 倍,能够有力支持全球最大规模超级计算机的运行;Quantum-X 光子 InfiniBand 平台则基于 200Gb/s SerDes 技术,提供了 144 个 800Gb/s 端口,并采用了先进的液冷设计,可高效冷却硅光模块,使 AI 计算架构速度较前代提升 2 倍,可扩展性增强 5 倍 。英伟达的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彰显了其在 CPO 技术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强大研发实力,更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引领着 CPO 技术在数据中心和 AI 计算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2025 年,博通成功交付了业界首款 51.2TCPO 以太网交换机 Bailly,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标志着超高速交换技术正式迈向商用化阶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博通还在硅光子学与 CPO 技术的融合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在 AI 计算 ASIC 中创新性地集成了光学互连技术。通过将计算 ASIC 与光学模块和高带宽内存(HBM)巧妙地封装在一起,博通成功实现了更高的计算密度和更低的功耗,有效解决了传统电气 I/O 传输在通过 PCB 传输时面临的损耗高、距离短和带宽受限等一系列关键挑战 。在 2024 年的 Hot Chips 大会上,博通展示的带有光学附件的 AI 计算 ASIC 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此外,博通不断对其 CPO 产品线进行迭代升级,其第三代 CPO 技术带宽提升至每通道 200Gbps ,并在功耗控制和热管理方面表现出色,为大规模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博通还透露了其未来的宏伟规划,第四代 CPO 将继续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带宽翻倍,达到 400G/lane ,这一目标的设定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光学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持续引领行业的技术发展潮流。

Marvell(美满科技)也宣布推出采用共封装光学器件(CPO)技术的定制 XPU 架构,这一创新性的架构将 CPO 技术与定制芯片深度融合,为 AI 服务器性能的提升带来了质的飞跃 。通过使用高速 SerDes、D2D 接口和先进封装技术,Marvell 将 XPU 计算模块、HBM 和其它小芯片与其 3D 硅光子学引擎完美地结合在同一基板上,成功消除了电信号离开 XPU 封装进入铜电缆或穿过印刷电路板的需要。借助集成光学器件,XPU 之间的连接实现了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长的传输距离,传输距离是原来设计的 100 倍 。这一架构使得 AI 服务器的规模能够从目前使用铜互连机架内的数十个 XPU 扩展到使用 CPO 的多个机架上的数百个 XPU,为单个 AI 服务器提供了更长的 XPU 到 XPU 连接,同时具备最佳的延迟和能效,极大地增强了 AI 服务器的性能。目前,许多客户正在积极评估该技术,并计划将其集成到下一代解决方案中,这充分显示了 Marvell 的 CPO 技术在市场上的巨大吸引力和应用潜力。

台积电,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凭借其在先进封装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和强大实力,为 CPO 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台积电与博通紧密合作,在 3nm 工艺上成功调试了 CPO 关键技术 —— 微环调制器 (MRM) ,并预计于 2025 年初交付样品,2025 年下半年实现 1.6Tbps 光电器件的量产。这一合作成果不仅展示了台积电在先进制程工艺上的领先地位,更为 CPO 技术与高性能计算(HPC)或 ASIC 等 AI 芯片的深度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台积电还通过 COUPE 平台,将 CPO 与先进封装技术巧妙结合,进一步降低了系统复杂度,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据业界消息,台积电近期已完成 CPO 与半导体先进封装技术的整合,其与博通共同开发的 CPO 关键技术微环形光调节器(MRM)已在 3nm 制程试产成功,这意味着后续 CPO 将有更大的机会与高性能计算(HPC)或 ASIC 等 AI 芯片实现有机整合。预计台积电将在 2025 年 4、5 月,分别在北美与中国台湾举行的年度技术论坛中,进一步披露其最新技术与全球扩产进度,这无疑将为整个 CPO 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2、中国企业积极布局,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全球 CPO 技术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投身于 CPO 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推动全球 CPO 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中际旭创作为中国光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在 CPO 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早在 2017 年,中际旭创便高瞻远瞩地组建了硅光芯片开发团队,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研发投入,团队成果丰硕。目前,公司已成功推出搭载自研硅光芯片的 400G、800G 硅光模块,1.6T 硅光模块不仅完成送测认证,还实现了小批量出货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中际旭创在硅光芯片设计研发和技术储备方面的深厚积累,为其后续研发 CPO 相关产品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封装工艺方面,中际旭创在硅光引擎封装已形成成熟工艺,相比传统 EML 方案,在成本端具有较大优势,这使得公司在 CPO 产业链环节有望抢占先机。产能扩充上,中际旭创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其 800G 光模块年底月产能可达 50 万只,400G 光模块月产能大概在 40 - 45 万只,并且正在从月产 45 万只向 70 万只扩充,泰国工厂规划海外高端产品月产能为 10 万只,且可按需快速增加,强大的产能为 CPO 产品的生产和交付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市场合作方面,中际旭创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产品能够适配英伟达采用 4 纳米制程的 GPU,未来若英伟达推出 3 纳米制程的 GPU,其产品大概率也能满足适配需求,这为公司 CPO 产品的市场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

新易盛同样在 CPO 领域积极布局,展现出了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公司一直致力于全球化发展及布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提升市场份额,助力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目前,新易盛在 CPO 技术领域已有布局,并对未来在 CPO 相关产品的竞争中充满信心。根据公司的分析,当前市场主流仍为 1.6T 可插拔光模块,而 800G 光模块产品在 CPO 中的应用尚不明确。展望未来,预计 2025 年的市场需求将相对确定,尤其关注 AI 技术发展的影响,将直接影响 2026 年的需求预估 。新易盛的 800G 产品预计在 2024 年下半年开始逐渐增产,并预计届时将成为公司销售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市场挑战时,新易盛采取了积极的战略,以促进其持续和稳健的发展。在当前市场背景下,CPO 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对光模块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新易盛正面临着与大公司如字节跳动等的竞争,字节等公司加大对 AI 领域的投入,无疑会提高市场对高性能光模块的需求,这为新易盛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因为在 AI 计算及数据传输领域,对光模块的需求持续上涨 。新易盛表示,除了关注北美市场外,公司也将注重国内市场的发展,以确保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的灵活应对。

华工科技在 CPO 技术领域的突破和创新,更是为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2025 年美国 OFC 光纤通信展上,华工正源发布了全球首款适配下一代 AI 训练集群的 3.2Tb/s 液冷共封装(CPO)超算光引擎,以及 1.6T DSP/LPO、800G ZR/ZR 等多款行业首发新品 。此次发布的 CPO 超算光引擎采用硅光集成与 Chiplet 架构,单片集成 32 通道,能效低至 5pJ/bit,较传统可插拔模块功耗降低近 70% 。通过液冷散热方案,实测集群电源使用效率(PUE)从 1.25W 降至 1.12W,单机架算力密度提升了 40%,有效解决了 AI 训练集群中光模块功耗占比过高的问题 。这一技术突破直接回应了 OIF 的测算数据 ——2025 年单节点 AI 训练带宽需求将达 81.92Tb/s,传统方案需堆叠 128 个 800G 模块,而 CPO 通过光电高度集成大幅优化了系统成本和能耗 。然而,CPO 技术的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CPO 需实现光电芯片的精密耦合与热管理一致性,这对封装工艺提出极高要求;市场需求方面,目前主流客户仍以可插拔光模块为主;产业链协同则涉及光引擎、光柔性板、外置激光器等配套组件的协同升级,生态壁垒尚未完全打破 。为应对这些挑战,华工正源确立了 “技术攻坚 + 场景落地” 的双轨策略,技术端,依托自研硅光技术和先进封装工艺,将 CPO 通道密度提升至传统模块的 4 - 8 倍,为向 6.4T 演进预留架构空间,成为首个实现 “超高速率 + 超低功耗 + 长距离传输” 的商用级方案;市场端,通过加快加入 OIF 标准制定、与英伟达等客户建立联合实验室,加速技术场景化 。

尽管中国企业在 CPO 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CPO 技术的复杂度较高,需要实现光电芯片的精密耦合与热管理一致性,对封装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国内企业在硅光晶圆良率、耦合精度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单模块生产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CPO 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在市场需求方面,虽然 AI 技术的发展为 CPO 技术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主流客户仍以可插拔光模块为主,市场对 CPO 技术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产业链协同方面,CPO 技术的发展需要光引擎、光柔性板、外置激光器等配套组件的协同升级,然而目前国内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还不够紧密,生态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这也给 CPO 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

三、工程师如何自学CPO前沿技术

对于广大工程师而言,CPO 技术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充满了吸引力,自学 CPO 技术成为不少人提升自身竞争力、顺应技术发展潮流的重要选择 。那么,工程师该如何系统地自学 CPO 技术呢?

深入学习基础知识是踏上 CPO 技术学习之旅的第一步 。工程师需要全面掌握光学原理、光电子学基础以及通信原理等相关知识 。光学原理方面,要理解光的传播特性、折射、反射等基本概念,这对于理解光信号在 CPO 系统中的传输机制至关重要 。例如,光在光纤中的传输模式、损耗等知识,是分析 CPO 系统性能的基础 。在光电子学领域,需深入了解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如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这些器件是 CPO 系统实现光电转换的核心组件 。通信原理的学习也不可或缺,熟悉数字通信、信号编码、复用技术等内容,能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 CPO 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紧跟前沿技术动态也十分关键 。CPO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能让工程师始终站在技术前沿 。订阅相关行业期刊和杂志,如《光学学报》《光子学报》等,这些专业刊物会及时报道 CPO 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实验成果以及应用案例 。参加行业研讨会和技术论坛也是获取前沿信息的重要途径 。像每年举办的 OFC(光纤通信会议),汇聚了全球光通信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在会议上不仅能了解到 CPO 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还能与同行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拓宽技术视野 。关注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账号,如英伟达、博通、IBM 等,这些机构会定期发布在 CPO 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产品发布等信息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项目积累经验是自学 CPO 技术的重要环节 。可以尝试搭建简单的 CPO 实验平台,进行光模块与芯片的集成实验,深入了解 CPO 的封装工艺和调试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优化设计,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加深对 CPO 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参与开源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许多开源社区都有与 CPO 技术相关的项目,如在 GitHub 上搜索 “CPO - related projects”,可以找到一些开源的 CPO 设计代码、测试脚本等资源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不仅能学习到其他开发者的优秀经验,还能与全球的技术爱好者共同交流合作,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

此外,还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 CPO 系统的设计和验证,如 OptiSystem、VPIphotonics 等软件,在虚拟环境中对 CPO 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独家原创首发仿真秀官网的《共封装光学信号系统光电混合仿真10讲》通过ADS与MATLAB各自构建端到端光电系统仿真,主要介绍CPO的结构以及部件的建模方法,最后学习如何做整个信号系统的光电混合仿真。通过本课程,学员将掌握共封装光学光电系统仿真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从建模到结果分析的全流程仿真任务,破解正火热的共封装技术难题。


可回放,开具发票,奖学金、直播加餐

提供vip群答疑和模型下载

《共封装光学信号系统光电混合仿真10讲》

扫码查看视频教程

本课程还为付费用户提供VIP群 交流答疑服务、行业学习资料、持续加餐内容提供定制化培训和咨询服务、仿真人才库高新内推就业、仿真秀还提供奖学金、学完此课程,推荐学习者报名参加工信部教考中心认证的——工程仿真技术(CAE分析职业能力登记评价证书)。课程安排如下:

  • 第1讲 CPO introduction 

  • 第2讲 CPO Integration (Packaging) 

  • 第3讲 SerDes Architecture and Principle 

  • 第4讲 COM (Channel Operating Margin) 

  • 第5讲 Optical Trans mitter and Receiver Modeling  

  • 第6讲 System Simulation Method 

  • 第7讲 LPO Spec (Linear Pluggable Optics Spec) 

  • 第8讲 SerDes Channel Link Simulation by MATLAB Coding 

  • 第9讲 SystemVue Generates AMI-IBIS model 

  • 第10讲 Summary and System Simulation in ADS 

参考文章:NTT共封装光学(CPO)深度解析:技术背景、挑战与未来路径


来源:仿真秀App

IcepakOpticalSystemHPC电源电路信号完整性半导体光学电力电子MATLABADS消费电子芯片通信理论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17
最近编辑:8小时前
仿真圈
技术圈粉 知识付费 学习强国
获赞 11051粉丝 22560文章 3994课程 235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