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动力电池快充倍率的不断提升与储能电池容量的持续增大,电池安全性问题愈发凸显。近年来,一项名为 “热电分离” 的技术逐渐成为电池厂商保障安全的核心手段,被广泛落地应用。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技术的原理、应用及核心价值。
锂电池的热失控是威胁其安全的首要风险,其本质是电池内部因短路、机械撞击、电滥用或热滥用等因素,导致隔膜熔融、正负极短接,引发剧烈化学反应。反应释放的热量会加速反应进程,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电池起火爆炸。
传统安全防护思路聚焦于 “热管理”,从早期的风冷、液冷,到新兴的全浸没式冷却,均以控制温度为核心。但实践表明,热失控过程中电芯喷发的气 - 液 - 固混合体会带来 “二次危害”:高温可烧熔金属、击穿绝缘,导电物质可能引发短路或电弧,进一步扩大风险。
关键隐患在于传统电芯的结构设计:防爆阀与极耳(高低压线路接口)位于同一侧,导致热失控泄压区与电气线路在物理空间上重叠。高温喷发物易在泄压通道堆积,引发高压短路,并迅速蔓延至相邻电芯或电气单元。
因此,仅控制温度不足以彻底解决安全问题,必须同时隔离 “热” 与 “电”。热电分离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改变防爆阀位置,使热失控泄压区(防爆阀)与高低压线路(极柱)在物理空间上分离,从源头切断高温喷发物与电气系统的接触路径。
不同厂商基于自身技术路线,开发了各具特色的热电分离方案,核心均围绕 “防爆阀与极柱的空间隔离” 展开:
特斯拉将 4680 电芯的防爆阀布置在底部,与位于顶部的正极端形成垂直(Z 轴)方向的空间分离。这种设计使热失控时的喷发物从底部泄放,而电气连接集中在顶部极柱。在电池包集成时,只需预留底部泄放通道并做好引导,即可避免高温物质接触电气系统。
龙鳞甲电池将防爆阀设置在与极柱垂直的侧面,并在电池包中朝下放置。这一设计有两大优势:
物理隔离:高温喷发物向侧面下方泄放,远离极柱及电连接件,避免短路或绝缘失效;
中创新航采用 TPP 2.0 技术,使电芯泄压方向沿高度(Z 向)进行,而高压电路布置在电池两侧,形成 “泄压区与电路区” 的平面分离。同时,电池包内设置独立泄压空间,确保高温气体、导电物质与强电系统完全隔离,避免交联风险。不过其具体电芯结构细节尚未公开。
与上述方案不同,上汽魔方电池的防爆阀与极柱仍在同一侧,但通过 “电芯平躺摆放” 实现隔离:正负极柱与防爆阀均朝向模组侧面,热失控时喷发物向两侧泄放,远离电池包内部的电气核心区域,最大限度降低对 “电系统” 的影响。
热电分离技术通过结构创新,从被动防护升级为主动隔离,其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阻断二次风险
优化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