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锂电池热电分离技术:筑牢安全防线的创新方案

13天前浏览15

      随着动力电池快充倍率的不断提升与储能电池容量的持续增大,电池安全性问题愈发凸显。近年来,一项名为 “热电分离” 的技术逐渐成为电池厂商保障安全的核心手段,被广泛落地应用。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技术的原理、应用及核心价值。

一、热电分离技术的核心逻辑:从 “单控热” 到 “热电双防”

锂电池的热失控是威胁其安全的首要风险,其本质是电池内部因短路、机械撞击、电滥用或热滥用等因素,导致隔膜熔融、正负极短接,引发剧烈化学反应。反应释放的热量会加速反应进程,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电池起火爆炸。

传统安全防护思路聚焦于 “热管理”,从早期的风冷、液冷,到新兴的全浸没式冷却,均以控制温度为核心。但实践表明,热失控过程中电芯喷发的气 - 液 - 固混合体会带来 “二次危害”:高温可烧熔金属、击穿绝缘,导电物质可能引发短路或电弧,进一步扩大风险。

关键隐患在于传统电芯的结构设计:防爆阀与极耳(高低压线路接口)位于同一侧,导致热失控泄压区与电气线路在物理空间上重叠。高温喷发物易在泄压通道堆积,引发高压短路,并迅速蔓延至相邻电芯或电气单元。

因此,仅控制温度不足以彻底解决安全问题,必须同时隔离 “热” 与 “电”。热电分离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改变防爆阀位置,使热失控泄压区(防爆阀)与高低压线路(极柱)在物理空间上分离,从源头切断高温喷发物与电气系统的接触路径。

二、行业典型应用:多样化的分离方案

不同厂商基于自身技术路线,开发了各具特色的热电分离方案,核心均围绕 “防爆阀与极柱的空间隔离” 展开:

1. 特斯拉 4680 CTC 方案:Z 轴方向的垂直分离

特斯拉将 4680 电芯的防爆阀布置在底部,与位于顶部的正极端形成垂直(Z 轴)方向的空间分离。这种设计使热失控时的喷发物从底部泄放,而电气连接集中在顶部极柱。在电池包集成时,只需预留底部泄放通道并做好引导,即可避免高温物质接触电气系统。

2. 蜂巢龙鳞甲电池:侧面泄压与功能复用

龙鳞甲电池将防爆阀设置在与极柱垂直的侧面,并在电池包中朝下放置。这一设计有两大优势:

  • 物理隔离:高温喷发物向侧面下方泄放,远离极柱及电连接件,避免短路或绝缘失效;

  • 空间复用:将原本预留的底部防撞通道改造为排气通道,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优化了电池包结构利用率。  

3. 中创新航 OS 电池:Z 向泄压与独立空间设计

中创新航采用 TPP 2.0 技术,使电芯泄压方向沿高度(Z 向)进行,而高压电路布置在电池两侧,形成 “泄压区与电路区” 的平面分离。同时,电池包内设置独立泄压空间,确保高温气体、导电物质与强电系统完全隔离,避免交联风险。不过其具体电芯结构细节尚未公开。

4. 上汽魔方电池:平躺布局的侧向分离

与上述方案不同,上汽魔方电池的防爆阀与极柱仍在同一侧,但通过 “电芯平躺摆放” 实现隔离:正负极柱与防爆阀均朝向模组侧面,热失控时喷发物向两侧泄放,远离电池包内部的电气核心区域,最大限度降低对 “电系统” 的影响。

三、热电分离技术的核心价值

热电分离技术通过结构创新,从被动防护升级为主动隔离,其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 阻断二次风险

彻底切断高温喷发物与电气系统的接触路径,避免短路、电弧等衍生危害;
  • 遏制风险蔓延  
:限制热失控范围,防止单个电芯的问题扩散至整个电池包;
  • 优化系统设计

    :通过空间分离简化电池包的热管理与电气防护复杂度,为高能量密度、高快充倍率电池的应用提供安全基础。  

来源:LEVEL电池热管理技术
MeshingFluent MeshingFluent化学电路汽车新能源爆炸储能热设计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21
最近编辑:13天前
LEVEL水平线仿真
硕士 | 热管理工程师 公众号LEVEL电池热管理技术
获赞 790粉丝 4394文章 681课程 8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